叉尾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叉尾鷗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Xema sabini 目/科/屬 鴿形/鷗/叉尾鷗 遷徏狀態 迷鳥 普遍性 體長/體重 30-36cm/135-225g |
叉尾鷗,雌雄同型。虹膜黑褐色。嘴細短、黑色、先端黃。腳黑色。
- 繁殖期成鳥
- 肩、背及翼上灰色。頭及頸灰黑色。
- 停棲時翼尖黑色,有明顯白斑。其餘白色。
- 非繁殖期成鳥頭、頸轉白色,頭後及後頸殘留灰黑色。
- 飛行時,翼後緣及內側初級飛羽白,外側初級飛羽黑色,背灰色,極具特色。腰及尾羽白色,尾羽分叉淺。
- 1齡冬羽似非繁殖期成鳥,後頸及翼上帶有褐色斑.尾羽末端黑褐色。
棲地&習性
遠洋性鷗科,在臺灣見於沿海泥灘或大型養殖水塘。常與其他海鳥混群活動。
以無脊椎動物,甲殼類和小魚;偶有小型鳥類,北極燕鷗和卵;腐肉; 丟棄魚為食。
繁殖
鮮為人知。所有已知的殖民地都在沿海鹽沼中。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通常無聲,偶爾發出似「kirrr」 聲。
外觀相似性
黑嘴鷗背及翼上灰色較淺,嘴全黑,較厚實。腳暗紅色。飛行時,體上無特殊圖紋。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X. s. palaearctica Stegman, 1934 – 斯匹次卑爾根E到塔伊米爾半島和莉娜三角洲。
- X. s. tschuktschorum Portenko, 1939 – 俄羅斯東北(楚科茨基半島)。
- X. s. woznesenskii Portenko, 1939 – 西伯利亞東北部(Anadyr海灣)到阿拉斯加。
- X. s. sabini (J. Sabine, 1819) –加拿大北極至格陵蘭島。
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孟加拉國當前地區)和南美西北部,東部太平洋沿岸(洪堡當前地區)冬季。[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sabines gull,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