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叉蕊薯蓣

叉蕊薯蓣(学名:Dioscoreacollettii)为薯蓣科薯蓣属的植物。分布于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1],生长于海拔1,500米至3,200米的地区,常生于沟谷的次生栎树林、山坡、河谷以及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目录

形态特征

缠绕草质藤本。根状茎横生,竹节状,长短不一,直径约2厘米,表面着生细长弯曲的须根,断面黄色。茎左旋,长圆柱形,无毛,有时密生黄色短毛。单叶互生,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宽心形或有时近截形,边缘波状或近全缘,干后黑色,有时背面灰褐色有白色刺毛,沿叶脉较密。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生或2-3个簇生于叶腋;雄花无梗,在花序基部由2-3朵簇生,至顶部常单生;苞片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小苞片卵形,顶端有时2浅裂;花被碟形,顶端6裂,裂片新鲜时黄色,干后黑色,有时少数不变黑;雄蕊3枚,着生于花被管上,花丝较短,花药卵圆形,花开放后药隔变宽,常为花药的1-2倍,呈短叉状,退化雄蕊有时只存有花丝,与3个发育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状;雌花的退化雄蕊呈花丝状;子房长圆柱形,柱头3裂。蒴果三棱形,顶端稍宽,基部稍狭,表面栗褐色,富有光泽,成熟后反曲下垂;种子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成熟时四周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薯蓣科植物

薯蓣科为缠绕草质或木质藤本,少数为矮小草本。本科约有9属650种[2],广布于全球的热带温带地区,尤以美洲热带地区种类较多。中国只有薯蓣属,约有49种

分布及生境

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四川西部、贵州、云南、湖南等省。常生于海拔1500-3200米的河谷、山坡和沟谷的次生栎树林和灌丛中。印度和缅甸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或捣碎鲜用

薯蓣属根状茎的组织结构和萆薢类药材鉴别

商品多为纵向或斜切圆片,大小不等,厚约2~3毫米。外皮灰黄色较厚,周边多卷曲。切片表面浅黄白色,粗糙有筋脉。质柔软,易折断。无臭,味微苦。以身干、色白、片子厚薄均匀者佳。

应用显微镜观察了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17种1亚种1变种根状茎组织结构结果显示

(1)根状茎均由周皮、内外侧基本组织和散生维管束组成;

(2)木栓层外方常见被挤压或残留的基本组织薄壁细胞,并有木化厚壁细胞及石细胞;外侧基本组织含有散生或稀疏排列成环的粘液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内侧基本组织占广大部位,薄壁细胞愈近中央部位的愈大,维管束绝大部分外韧型,无形成层;

(3)木质部有大型管胞或导管,管壁孔纹或网纹增厚,大形筛管易见,导管多短节状,显示了演化上的原始性;淀粉粒形态结构多样.结果表明,薯蓣属根状茎组织结构特点可作为分类依据,并显示了该组为一个自然类群.其中,药材粉萆薢(粉背薯蓣、叉蕊薯蓣)、绵萆薢(绵萆薢、福州薯蓣)的原植物根茎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鉴别意义。

视频

叉蕊薯蓣 相关视频

薯蓣种植推广
挖薯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