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叉蕊薯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叉蕊薯蕷(學名:Dioscoreacollettii)為薯蕷科薯蕷屬的植物。分布於印度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四川、貴州、湖南等地[1],生長於海拔1,500米至3,200米的地區,常生於溝谷的次生櫟樹林、山坡、河谷以及灌叢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特徵

纏繞草質藤本。根狀莖橫生,竹節狀,長短不一,直徑約2厘米,表面着生細長彎曲的鬚根,斷面黃色。莖左旋,長圓柱形,無毛,有時密生黃色短毛。單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寬心形或有時近截形,邊緣波狀或近全緣,干後黑色,有時背面灰褐色有白色刺毛,沿葉脈較密。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單生或2-3個簇生於葉腋;雄花無梗,在花序基部由2-3朵簇生,至頂部常單生;苞片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小苞片卵形,頂端有時2淺裂;花被碟形,頂端6裂,裂片新鮮時黃色,干後黑色,有時少數不變黑;雄蕊3枚,着生於花被管上,花絲較短,花葯卵圓形,花開放後藥隔變寬,常為花葯的1-2倍,呈短叉狀,退化雄蕊有時只存有花絲,與3個發育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狀;雌花的退化雄蕊呈花絲狀;子房長圓柱形,柱頭3裂。蒴果三棱形,頂端稍寬,基部稍狹,表面栗褐色,富有光澤,成熟後反曲下垂;種子2枚,着生於中軸中部,成熟時四周有薄膜狀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薯蕷科植物

薯蕷科為纏繞草質或木質藤本,少數為矮小草本。本科約有9屬650種[2],廣布於全球的熱帶溫帶地區,尤以美洲熱帶地區種類較多。中國只有薯蕷屬,約有49種

分布及生境

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四川西部、貴州、雲南、湖南等省。常生於海拔1500-3200米的河谷、山坡和溝谷的次生櫟樹林和灌叢中。印度和緬甸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

採收加工

秋、冬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或搗碎鮮用

薯蕷屬根狀莖的組織結構和萆薢類藥材鑑別

商品多為縱向或斜切圓片,大小不等,厚約2~3毫米。外皮灰黃色較厚,周邊多捲曲。切片表面淺黃白色,粗糙有筋脈。質柔軟,易折斷。無臭,味微苦。以身干、色白、片子厚薄均勻者佳。

應用顯微鏡觀察了中國薯蕷屬根狀莖組17種1亞種1變種根狀莖組織結構結果顯示

(1)根狀莖均由周皮、內外側基本組織和散生維管束組成;

(2)木栓層外方常見被擠壓或殘留的基本組織薄壁細胞,並有木化厚壁細胞及石細胞;外側基本組織含有散生或稀疏排列成環的粘液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內側基本組織占廣大部位,薄壁細胞愈近中央部位的愈大,維管束絕大部分外韌型,無形成層;

(3)木質部有大型管胞或導管,管壁孔紋或網紋增厚,大形篩管易見,導管多短節狀,顯示了演化上的原始性;澱粉粒形態結構多樣.結果表明,薯蕷屬根狀莖組織結構特點可作為分類依據,並顯示了該組為一個自然類群.其中,藥材粉萆薢(粉背薯蕷、叉蕊薯蕷)、綿萆薢(綿萆薢、福州薯蕷)的原植物根莖組織結構具有明顯的鑑別意義。

視頻

叉蕊薯蕷 相關視頻

薯蕷種植推廣
挖薯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