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刺茶藨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双刺茶藨子 |
中文学名:双刺茶藨子 拉丁学名:Ribes diacanthum Pall. 别 称:二刺茶藨子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虎耳草科 属:茶藨子属 |
双刺茶藨子,为虎耳草科落叶灌木,高1-2 (3) 米;小枝较平滑,灰褐色,皮呈纵向细条状剥裂,嫩枝红褐色或红棕色,稍具纵棱,无毛 ,在叶下部的节上常有1对长3-5毫米的小刺,节间无刺或有稀疏细刺;
[1]
形态特征
生活型:落叶灌木;
枝: 小枝无毛,茎下部节上常有1对长3-5毫米小刺,节间无刺或有稀疏细刺;
叶: 叶倒卵圆形或菱状倒卵圆形,长1.5-3.5厘米,基部楔形,下面灰绿色,两面无毛,掌状3裂,裂片先端稍钝或微尖,具粗大锯齿;叶柄长1-2厘米,无毛,稀沿槽疏生柔毛;
花: 花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雄花序长3-6厘米,下垂,具10-20花;雌花序长1-2.5厘米,具10-15花;花序轴和花梗无毛,稀疏生腺毛;花梗长2-4毫米;苞片披针形或舌形,近膜质,无毛,具单脉;花萼黄绿色,无毛,萼筒辐状或碟形,萼片卵圆形,直立;花瓣楔状圆形,长0.5-1毫米:雄蕊短,下弯;雌花的子房无毛,花柱顶端2裂;
果: 果球形或卵球形,径5-9毫米,红或红黑色,无毛;
生态习性
产地: 黑龙江(大兴安岭)、吉林(长白山、漫江)、内蒙古(东部、南部);
分布: 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
生境: 沙丘、沙质草原及河岸边;
物候期:花期5-6月,果期9-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达1500米的沙丘、沙质草原及河岸边,尤其在沙滩地区最常见。 喜光、耐寒、耐瘠薄土壤。
分布范围
产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吉林(长白山、漫江)、内蒙古(东部、南部)。 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外贝加尔湖地区楞格河流域。
参考来源
- ↑ 双刺茶藨子兰(附图),植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