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刺茶藨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雙刺茶藨子 |
中文學名:雙刺茶藨子 拉丁學名:Ribes diacanthum Pall. 別 稱:二刺茶藨子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科:虎耳草科 屬:茶藨子屬 |
雙刺茶藨子,為虎耳草科落葉灌木,高1-2 (3) 米;小枝較平滑,灰褐色,皮呈縱向細條狀剝裂,嫩枝紅褐色或紅棕色,稍具縱棱,無毛 ,在葉下部的節上常有1對長3-5毫米的小刺,節間無刺或有稀疏細刺;
[1]
形態特徵
生活型:落葉灌木;
枝: 小枝無毛,莖下部節上常有1對長3-5毫米小刺,節間無刺或有稀疏細刺;
葉: 葉倒卵圓形或菱狀倒卵圓形,長1.5-3.5厘米,基部楔形,下面灰綠色,兩面無毛,掌狀3裂,裂片先端稍鈍或微尖,具粗大鋸齒;葉柄長1-2厘米,無毛,稀沿槽疏生柔毛;
花: 花單性,雌雄異株;總狀花序;雄花序長3-6厘米,下垂,具10-20花;雌花序長1-2.5厘米,具10-15花;花序軸和花梗無毛,稀疏生腺毛;花梗長2-4毫米;苞片披針形或舌形,近膜質,無毛,具單脈;花萼黃綠色,無毛,萼筒輻狀或碟形,萼片卵圓形,直立;花瓣楔狀圓形,長0.5-1毫米:雄蕊短,下彎;雌花的子房無毛,花柱頂端2裂;
果: 果球形或卵球形,徑5-9毫米,紅或紅黑色,無毛;
生態習性
產地: 黑龍江(大興安嶺)、吉林(長白山、漫江)、內蒙古(東部、南部);
分布: 蒙古、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
生境: 沙丘、沙質草原及河岸邊;
物候期:花期5-6月,果期9-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達1500米的沙丘、沙質草原及河岸邊,尤其在沙灘地區最常見。 喜光、耐寒、耐瘠薄土壤。
分布範圍
產於黑龍江(大興安嶺)、吉林(長白山、漫江)、內蒙古(東部、南部)。 蒙古、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俄羅斯外貝加爾湖地區楞格河流域。
參考來源
- ↑ 雙刺茶藨子蘭(附圖),植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