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双棘原黄姑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双棘原黄姑鱼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双棘原黄姑鱼又名双棘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 (Lacepède, 1802),为石首鱼科原黄姑鱼属的一种鱼。吻短,圆钝。吻褶边缘游离,分为2叶;吻上孔3个;吻缘孔5个。眼较小,上侧位。口中大,前位,口裂稍斜。上颌稍长于下颌。颏孔为"似五孔型"。无颏须。鳃孔大。体及头部皆被栉鳞,吻部被圆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各有一鳞鞘。侧线发达,几伸达尾鳍末端。体黑褐色,体侧上方、背鳍及尾鳍具许多小于眼径的不规则黑色斑点,有时体侧上方还隐具5条黑色斑条。暖温性沿海底层中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内海浅水水域。数量少,供食用。经济价值较高。分布于中国沿海;印度洋北部沿岸、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日本。

简介

背鳍Ⅹ,Ⅰ22-24;臀鳍Ⅱ7-8;胸鳍17;腹鳍Ⅰ5;尾尾鳍17。侧线鳞51-54 7/11。鳃耙5-6+6-8。体长124-292mm:体长为体高3.2-3.4倍,为头长3.1-3.5倍。头长为吻长3.9-4.3倍,为眼径5.5-6.6倍。头中大,侧扁,稍尖突。 体延长,侧扁,背部稍隆起。头略尖;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瞳孔之后;上颌最外列齿扩大,下颌齿内列齿扩大;吻缘孔5个,中央缘孔为侧裂型,内、外侧缘孔沿吻缘叶侧裂,在外侧缘孔处吻缘叶成3片状; 吻上孔3个呈弧形排列,中央上孔较大;颏孔6个,中央2孔很接近,中央颏孔隔成2孔成狭缝型;眼眶下缘达前上颌骨顶水平线。鼻孔2个,圆形,后鼻孔较大。前鳃盖具锯齿缘,鳃盖具2扁棘;具拟鳃; 鳃耙粗短,最长鳃耙只有鳃丝的1/3。吻端及眼下部为圆鳞,余皆被栉鳞;臀鳍基有列鞘鳞,背鳍软条基部有2列鞘鳞,尾鳍靠基部的1/3布满小圆鳞。耳石为原始黄姑鱼型,背缘平直,另由前缘经腹缘至后缘形成3/4圆弧。胸鳍基上缘点稍前于腹鳍基起点,位于鳃盖末端下方;背鳍基起点远在胸鳍基起点后;幼鱼尾鳍为尖形,成鱼为楔形。腹腔膜无色,胃为卜字形,肠为2次回绕型,幽门垂8个;鳔为原始黄姑鱼型,附枝18对,呈对生状,前后附枝不重叠,第二对特别大。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下半部银白色;在胸鳍基水平线以上散部许多瞳孔般大小之不规则黑斑,幼鱼黑斑较少,但有5条4-5鳞列宽的黑横带,横带自背鳍基延伸至胸鳍基上缘点的水平线,分别在背鳍棘部之前、背棘后部下方、背鳍软条部前部下方、臀鳍基后及尾柄上。背鳍褐色有瞳孔般大小的黑斑,尾鳍上半叶褐色有不规则小黑斑,下半叶黑色;胸鳍﹑臀鳍及腹鳍黑色。鳃腔黑色。口腔白色。

评价

本种为中大型食用鱼,肉质佳,油炸、糖醋均宜,在中东及印度等地区常盐渍后制成鱼干出售。主要渔法为底拖网,没有明显盛产期。[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