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雙棘原黃姑魚

雙棘原黃姑魚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雙棘原黃姑魚又名雙棘黃姑魚,Protonibea diacanthus (Lacepède, 1802),為石首魚科原黃姑魚屬的一種魚。吻短,圓鈍。吻褶邊緣游離,分為2葉;吻上孔3個;吻緣孔5個。眼較小,上側位。口中大,前位,口裂稍斜。上頜稍長於下頜。頦孔為"似五孔型"。無頦須。鰓孔大。體及頭部皆被櫛鱗,吻部被圓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各有一鱗鞘。側線發達,幾伸達尾鰭末端。體黑褐色,體側上方、背鰭及尾鰭具許多小於眼徑的不規則黑色斑點,有時體側上方還隱具5條黑色斑條。暖溫性沿海底層中小型魚類。棲息於近內海淺水水域。數量少,供食用。經濟價值較高。分布於中國沿海;印度洋北部沿岸、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日本。

目錄

簡介

背鰭Ⅹ,Ⅰ22-24;臀鰭Ⅱ7-8;胸鰭17;腹鰭Ⅰ5;尾尾鰭17。側線鱗51-54 7/11。鰓耙5-6+6-8。體長124-292mm:體長為體高3.2-3.4倍,為頭長3.1-3.5倍。頭長為吻長3.9-4.3倍,為眼徑5.5-6.6倍。頭中大,側扁,稍尖突。 體延長,側扁,背部稍隆起。頭略尖;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瞳孔之後;上頜最外列齒擴大,下頜齒內列齒擴大;吻緣孔5個,中央緣孔為側裂型,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在外側緣孔處吻緣葉成3片狀; 吻上孔3個呈弧形排列,中央上孔較大;頦孔6個,中央2孔很接近,中央頦孔隔成2孔成狹縫型;眼眶下緣達前上頜骨頂水平線。鼻孔2個,圓形,後鼻孔較大。前鰓蓋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 鰓耙粗短,最長鰓耙只有鰓絲的1/3。吻端及眼下部為圓鱗,余皆被櫛鱗;臀鰭基有列鞘鱗,背鰭軟條基部有2列鞘鱗,尾鰭靠基部的1/3布滿小圓鱗。耳石為原始黃姑魚型,背緣平直,另由前緣經腹緣至後緣形成3/4圓弧。胸鰭基上緣點稍前於腹鰭基起點,位於鰓蓋末端下方;背鰭基起點遠在胸鰭基起點後;幼魚尾鰭為尖形,成魚為楔形。腹腔膜無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8個;鰾為原始黃姑魚型,附枝18對,呈對生狀,前後附枝不重疊,第二對特別大。體側上半部灰黑色,下半部銀白色;在胸鰭基水平線以上散部許多瞳孔般大小之不規則黑斑,幼魚黑斑較少,但有5條4-5鱗列寬的黑橫帶,橫帶自背鰭基延伸至胸鰭基上緣點的水平線,分別在背鰭棘部之前、背棘後部下方、背鰭軟條部前部下方、臀鰭基後及尾柄上。背鰭褐色有瞳孔般大小的黑斑,尾鰭上半葉褐色有不規則小黑斑,下半葉黑色;胸鰭﹑臀鰭及腹鰭黑色。鰓腔黑色。口腔白色。

評價

本種為中大型食用魚,肉質佳,油炸、糖醋均宜,在中東及印度等地區常鹽漬後製成魚乾出售。主要漁法為底拖網,沒有明顯盛產期。[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