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坟时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古坟时代(250年-592年)(日语:こふんじだい;英语:Era of Great Tombs),是古代日本的历史时期,又称大和时代,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出现了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即以畿内地区为中心的大和政权。上承弥生时代,下启飞鸟时代。 依墓制变化,古坟时代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为250-456年,安康天皇遇刺,兄终弟及。中期456-507年,武烈天皇无嗣,法统断绝,继体天皇以旁系即位。后期为507-538年,这一时期大伴和物部氏相继掌权,最终被苏我氏歼灭。 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迅速衰落,从而进入日本考古学上所称的历史时代。因此,古坟时代属日本的原史时代。
外交
239年,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向魏国洛阳进供努力和斑布。魏帝赐予“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金印。240年,243年和245年也先后朝贡。
421年,倭王“讃”向南朝宋皇帝朝贡并备封,封号不详。
428年,倭王“珍”向南朝宋皇帝朝贡并请封“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但仅仅获封“安东将军倭国王”。三代王“济”与四代王“兴”继续请封如前,直到五代王“武”,才获封。不过不包括百济。
历史
日本又称大和,日本民族又称大和民族。大和,原本是奈良盆地东南部一带的地名。3世纪,大和地方豪族争雄,最后“大王”取得“盟主之座”,大王成为“皇族(天皇)”的祖先。传说率军从日向进入大和的磐余彦,就是首代天皇--神武天皇。 4世纪中叶,“大和国家联军”入侵朝鲜。391年,征服百济国和新罗国后,败于高句丽军。约在这一世纪,日本古代国家的轮廓开始显现。 5世纪,实现全国性政治统治,确立倭王权的所谓“倭五王”时期。这一时期从大陆吸取了被称为“部”的新的国家组织管理生产的方式,在全国配置了屯仓。倭五王多次遣使中国朝廷,并接受宋高祖等册封为安东将军。但自倭王武开始,决议脱离册封体制,与中国王朝诀别,开始踏上作为独自的“天下”的世界王者的道路。 5世纪末到6世纪,大和朝廷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统一并建立起了全国政权--大和政权。豪族获得新的身份,作为大和政治体制的核心的氏姓制度,作为生产组织形式的部民制最终确定。
政治
政治结构 以氏姓制度为核心的统治结构如金字塔。 金字塔塔尖:大王。大王一族对王位的垄断是绝对的,其他任何有势力的酋长都不能代替,但大王一族中,拥立谁充任大王,酋长们很有发言权,所以王位的继承往往伴随血腥的斗争。 中央官职,由臣姓豪族任“大臣”,连姓豪族任“大连”。 地方官职,“伴照”、“国照"、"县主"、"稻置"由臣、连、君、早、直、首六个豪族担任。地方的中小豪族集团通称“伴照”,是生产集团的首领,管理支配“部民”。 处在塔底的,依次是部民和奴隶。 大王并不直接掌握”绝对权力“,而是通过与其有姻亲关系的”“大臣”和“大连”组成的“合议制”来处理问题。 氏姓制度 “氏”表明出生地区,职业或门第。大伴氏与物部氏主掌军事,中臣氏与忌部氏负责祭祀,而苏我氏把持财政。 “姓”则是朝廷给与的尊称和“氏族”的身份的表示。臣、连、君、早、直、首等是大王授予组成大王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大小酋长的荣誉称号(姓)。“伴照”、“国照"、"县主"、"稻置"等,是各地区统治者的称号,后来也有了类似姓的性质。 获得“大臣”荣誉的,先后有“葛城氏”,“平群氏”和“苏我氏”。 担任“大连”的氏,是“大伴氏”。 “氏姓制”是世袭制度。这种权力垄断,既孕育了懒惰和安于现状,又成为权力斗争的原因。 据9世纪《新撰姓氏录》记载,在1182个氏中,有373个(30%)是从大陆和朝鲜过去的“渡来人”。
经济
大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名为屯田与田仓的大王直辖地与部民制。 屯田和屯仓,朝廷驱使尤其垄断的移民的高超技术和“氏人”的劳动力,进行大型垦荒与水利工程而形成的。不是大王或者王室的私人财产,而是属于大王整个机构的,可谓国有财产。一起屯田的人,被变为田部,成为部民制的开端。管理部的领导叫“伴照”。田部,以主家的氏名来命名。只有只属于大王及其一族的例外,叫“名代”和“子代”。 部民制 大和国统治集团的部民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进行生产和服务。大化改新后被废除。关于部民制的性质,日本史学界已普遍认为即是奴隶制。 农业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种类增多,家畜饲养业亦随之而发达; 农产品除最重要的水稻以外,还有谷子、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等粮食,各种瓜类和茄子、萝卜、桃、柿等果菜,同时普遍植麻。 农耕工具中,石器已绝迹,木制的锹锄镶有铁口,有一种大型的铁制三齿耙或四齿耙,最适于开垦。至少在后期已有铁犁,岛根县匹见町的发现便是例证。铁镰的广泛使用,使收割的效率亦有提高。 此外还饲养马、牛、猪、狗、鸡等家畜和家禽。 手工业 手工业有新的发展,与农业的分工进一步明确。 这一时代铁器进一步发展,它在生产工具方面完全取代了石器,在武器方面取代了青铜器。 古坟时代的陶器,有“土师器”与“须惠器”两种不同的陶系。 土师器流行于整个古坟时代,由土著的“土师”部民在各地制作,制法为泥条盘筑,慢轮修整,烧成温度约850℃,红褐色,无花纹,器形主要有壶、瓮、碗、高脚杯等,各方面都与弥生式陶器相似,系自弥生式陶器发展而来。 须惠器是中期才从大陆引进的,代表一种新的制陶技术,主要由来自朝鲜的“陶部”工人在相当集中的场所制作,采用快轮制法,在狭长而有倾斜度的“登窑”中烧制,烧成温度在1000℃以上,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往往有自然釉附在表面,器形富于变化,主要为壶、瓶、盘、碗、杯、高脚杯等类。
文化
古坟 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为主,北海道则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坟墓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前方后圆”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坟的周遭围绕着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称之“埴轮”。建筑这些坟墓需要花费大笔金钱,只有少数的统治阶级能够负担,目前发现有七十一座,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据悉为全世界最大的古坟。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物品,到了后期,古坟里还有兵器和盔甲。 古坟初建于三世纪中期,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五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只埋葬部族首长,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当时,农业生产仍是共同进行的,主要财产采取部族首长所有的形式。进入五世纪,这种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 [1]
建造巨坟的原因 日本历史学家相信,在卑弥呼掌权之前和死去之后,来年内战,加之遇上寒冷期,水田荒废,连年饥荒。为了夸示自己的实力,各部争相建造巨坟。因为水田的开垦,伴随大量的废土石,正好用来造坟。坟墓越大,水田越广,稻米越多,势力越强。 前期 公元250年开始,前期的古坟的石室大体是竖穴式,大部份是首长墓,以壶形土器、器台形土器面貌出现。 この时期の主な王墓
奈良県桜井市、箸墓(はしはか)古坟(邪马台国の女王卑弥呼の墓と目され、最初の王墓。280米の前方後円坟、造営は3世纪中半说)
奈良県桜井市、大和古坟群の西殿冢古坟(219米) 奈良県桜井市、柳本古坟群の行灯山古坟(242米、伝崇神陵) 奈良県天理市、柳本古坟群の渋谷向山(しぶたにむかいやま)古坟(伝景行陵、310米) この时期の王に准じる规模と内容の主な坟墓
奈良県桜井市、桜井茶臼山古坟(280米)
奈良県桜井市、メスリ山古坟(240米)
主な首长墓
山梨県甲府市、铫子冢古坟(168米)
冈山市、神宫寺山古坟(约150米) 东広岛市、三ツ城古坟
中期 从五世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相互内战激化。有些强大的部族与出现倭五王的百舌鸟古坟群和古市古坟群有关,这些强大的部族,后来便制服了大和、吉备等地的有力部族。 5世纪前期,王墓等级的大型前方后圆坟出现在奈良盆地与河内平野地区,这时候巨大化的人物埴轮(人偶)出现在坟墓四周。
后期 到六世纪,继体天皇系统的新兴势力统一畿内东部各部族,确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为首的北九州势力,曾希望获得与此类似的地位而进行反抗,但在其获得这种地位之前,这种反抗即已溃败。在内战过程中,各地首长授予部族成员中的有力者以修造小古坟的权利,借以增强战斗力而赢得内战的胜利.因此原来只是首长墓的古坟,到五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古坟群(群集坟)演变。这种倾向到六世纪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修造的古坟超过十万个。古坟的主体部分也采用横穴式石室,这很适合加强自主性的大家族的存在。石室内理葬数代家族成员,并以武器为中心,陪葬有须惠器、土师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坟群的出现,逐渐减弱了古坟作为统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质。因此,从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模仿中国皇帝陵墓的大型方坟。这样,古坟时代临近结束,而所谓大化《薄葬令》更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倾向,留下来的只不过是高松冢古坟等贵族阶层的坟丘小但很华丽的古坟。关东和东北地方古坟时代的结束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纪前半叶仍修造前方后圆坟。 苏我氏开始专权时代,日本到达了飞鸟时代。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渐式微,并开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 文字 开始出现了文字。日本最初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于此时相继编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