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纤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纤道位于浙东运河绍兴段,它自东而西穿越绍兴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又是来往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它卧伏于西兴运河,是萧绍运河上的一大奇观,堪称江南水乡一绝[1]。纤道,初名运道塘,俗称纤塘路,是背纤人行走的道路。

基本内容

古纤道,古纤道位于浙东运河绍兴段,它自东而西穿越绍兴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又是来往只躲避风浪的屏障。它卧伏于西兴运河,是 萧绍运河上的一大奇观,堪称 江南水乡一绝。纤道,初名运道塘,俗称纤塘路,是背纤人行走的道路。

唐代中叶以后,绍兴的瓷器丝绸茶叶、 黄酒成为 大宗商品被大量运销外地,陆上 交通运输已不能适应需要。纤道就是在急切需要发展 水路运输的情况下,于唐元和年间开始砌筑的。1000多年来,无数肩背 纤绳的劳动人民在这条纤道上 步履艰难地拉着船只行进,为发展绍兴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

古纤道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绵延近75公里。现存两段,一段长502米,149桥孔;一段长377.4米,112桥孔[2]。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在柯桥至钱清一带的运河上。两面临水的古纤道,多在水深河宽处,其路基是用石条砌成的一个个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间用三块长约3米、宽约0.5米的石板平铺而成桥面,故有“白玉长堤”的美誉。纤道顺着运河,时而一面临水,一面依岸;时而两面临水,平铺水中,俨然一条飘带,蜿蜒伸向水天极目之处,由于古纤道 贴水而过,上面可行人背纤,遇大风大浪,又仿佛是中流砥柱,可抵消风浪对船只的撞击。

据民国《 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载:“自郡城东百里抵 曹娥,为四明孔道;西百里抵钱清,为武林孔道。石城一线,绵亘二百里,由来 尚矣。”这条古纤道东段始建于 春秋战国时期。 《越绝书》卷八:“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东汉/顷帝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 马臻,引 会稽山区三十六源之水,筑堤蓄水,建成大型水利工程 鉴湖后,古纤道东段围人鉴湖水系。嘉庆山阴县志》卷四:“城外之河,日运河,自西兴来,东人山阴,经 府城至小 江桥而东人会稽,宋绍兴年间运漕之河也。去县西一十里,西通萧山,东通曹娥,横亘二百余里。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贺循(260—319),会稽山阴(今绍兴)人,曾任会稽 内史。由此可知,这条古纤道西段始凿于西晋。此后,历年均有疏浚,东可抵达曹娥江,并与西段相连接。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官塘在县西十里,自西郭门起至萧山县共百里,旧名新堤,即运道塘。唐元和十年观察史孟简所筑。明弘治中,知县李良重修,瓷以石。后有僧湛然修之。国朝康熙年间,邑庠生 余国瑞侣修,首捐资产,远近乐输万余金。数年工竣。”此后,咸丰光绪各朝均有修建。民国36年,为了加强水陆 交通建设,曾成立“绍兴县修筑官塘委员会”,对古纤道作了较大整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始成今貌。

古纤道上,不时会出现一座座横跨运河的 石梁桥或 石拱桥。但见桥上行人,桥下背纤,舟行画里,人在镜中。多姿多态的数十座石桥,是运河上画龙点睛之处,最著名的有单孔石拱桥荫毓桥、拱桥与高低石梁相结合的多跨桥梁 太平桥等。

古纤道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美表现在整体上,路、桥、水、船浑然一体,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图。坐 乌篷船徜徉水上,领略水乡秀丽风光,颇有“如在镜中游”之趣。许多艺术家慕名而来,或拍电影,或摄影,或写生,或体验生活。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运河上来往船只已由昔日的人力驱动变为机械驱动,古纤道的功能也由单一的行舟背纤而发展成为 观光旅游、欣赏水乡景色等多种用途。 清代 齐召南曾作有“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诗句来形容古纤道的景色。

1988年,古纤道作为文物建筑中的孤例,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起柯桥镇上谢桥,西至钱清镇板桥,全长7.5公里。

视频

古纤道 相关视频

越地遗珍—古纤道
吴江运河古纤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