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道穿越的南华(李天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道穿越的南华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古道穿越的南华》中国当代作家李天永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古道穿越的南华

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上,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西南边陲却是百国共处、部落林立的历史景象。民国《镇南县志》中姚州举人甘孟贤在他的文章《镇南州赋》这样记述南华:濮夷故国,欠舍旧疆,内分四界,外列三乡。为姚安之屏障,实威楚之关梁。

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去探究南华的历史脉络。

从书本得知,南华先后出现数个称谓,最早记述的是濮夷故国,其后是西宗州、邱州、化州、俗富郡、欠舍川、镇南、南华。

距今两千一百二十二年,南华属益州郡管辖,治所在滇池县(今晋宁)。汉武大帝夜梦彩云南现,为寻找祥瑞之兆的所在,随即下令打通“蜀身毒道”,以四川为起点的“蜀身毒道”分两条出发路线到达南华一带,合汇为一,继续向印度方向延伸。这便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发端。

距今两千一百二十六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卫广率兵开疆拓土,直抵云南,滇王被迫降汉。从此,云南中东部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汉王朝在滇设置郡县,授封土著王侯。古滇国的国王尝羌被汉武大帝赐予滇王王印,继续按古滇国的疆域进行管理。今南华县礼社江以北地区属益州郡(晋宁)归滇王管辖。山区礼社江以南一带由哀牢国管辖。

在魏蜀吴三国时期直至西晋,南华都在云南郡的管辖范围。治所分别在与南华山水相连的祥云、姚安两地交替。

南华在东晋、南北朝至隋朝属爨部。爨部是土生土长的大姓,因中原战乱频发,自成气候,过着“开门节度,闭门天子”的割据生活,称霸南中四百余年。

唐朝初期,在南华设邱州,治所在今天的沙桥镇。

唐南诏国在沙桥设置俗富郡,并在南华东部吕合石鼓村设立石鼓县,这里旧时曾有石人与石鼓遗存。

唐德宗真元十年(794年)夏六月,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使南诏,成都少君庞颀副之,催佐时为判官,俱文珍宣尉使,刘幽岩为判官,册封异牟寻。二十一日过欠舍川(今南华),南华当时的地方官员首领父老百余人,蛮夷百姓数千人,路旁罗列而拜,马上送酒,云南节度使将马五十匹来迎。

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自河湟经川西入滇,据大理城过南华。1257年南华境设欠舍千户所,治所在今天的沙桥镇。

公元1285年,元朝改欠舍千户所为镇南州,始有镇南之名,意取“南中一重镇也”。镇南州隶属威楚路(今楚雄),辖石鼓(今吕合石鼓村)、定边(今南涧)二县。也就是说,当时疆域东至吕合镇,南延伸到南涧县。今天的两旗海,因元朝的两位旗官驻此而得名。

镇南州在公元1382年改称镇南州军民府,隶属楚雄军民府。军辖左千户所、前千户所,下辖丹桂、平彝、永宁、阿雄、英武、新城、寄庄七乡。李根源的先祖李德曾在南华担任前卫前所千户。

西平侯沐英于公元1398年率2万铁骑从镇南南乡进兵定边县(当时南涧属镇南州),大败麓川(今瑞丽)刀思郎30万大军,斩首3万人,生俘万余,获象27只。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这得益于沐英在楚雄、镇南至景东一带,每百里置一营,率兵屯粮,解决了后顾之忧。

南华在清朝的机构设置与明朝相似,当时的镇南州隶属楚雄府。

推翻封建王朝后,镇南州于1912年改为镇南县,属滇西腾越道(腾冲)。

滇西腾越道1931年被废除,镇南县由云南省直辖。

1947年,云南省划分为13个行政督察区,镇南县隶属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如今的姚安县。

张舫是南华第一位中共党员。1920年,张舫在昆明参与组织秘密社团“大同社”,出版刊物《滇潮》。1925年,张舫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张舫和一批“新滇社”成员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1928年9月,中共中央派张舫回云南工作,任中共云南省临时委员会常委,分工负责军运工作。1930年7月26日,敌人将张舫秘密杀害于昆明模范监狱。在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的时刻,他高呼着 "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地倒下了,年仅32岁。

1937年,中共云南省临委到镇南秘密发展党员,创建党的组织,开展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先后建立了镇南师范党支部、党小组和“民先”、“民青”组织,为滇西革命活动的开展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八支队的创建培养了骨干,输送了干部,奠定了基础。

1949年4月,由镇南县进步人士组织起来的3支抗铲武装,分别被编为滇西人民自卫团一支队二、三、五大队,分别任命罗宗荣、张开宇、李郁荃为各大队大队长。同时,成立了凤文永区人民政府(柳德)、南山区人民政府(一街)和中共南山区委(一街),隶属滇西人民自卫团军政委员会(祥云下庄街)。1949年12月25日,三个大队整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八支队。

1949年12月28日,中共镇南县委员会、镇南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4年6月30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报经政务院批准,将镇南县改为“南华县”,意为祖国西南美丽的地方。10月1日启用县委和所属各部委新印章。同时,根据“五四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统一建制,10月1日将镇南县人民法院改名为南华县人民法院。县属各机构亦相应改名。

1958年10月,南华、牟定、双柏、楚雄四县合并为楚雄县,南华设区。1961年3月,恢复南华县建制,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延续至今。

南华从汉代开始就是中原入滇的重要通道,《蛮书》有载的“沙却”(沙桥)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关隘,唐代云南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国建立以后,尤其重视与中原地区的沟通,交通孔道上的南华是使臣、商贾、政要们经常通过的重镇,而且是战争中兵家必正之地。天宝战争中,南诏军与唐军对峙于西洱河,南华是唐军进入洱海地区的路径。天宝战争之后,南诏与唐朝修好,派袁滋持节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路过南华沙桥,此即民国《镇南县志》所说的“贞元十年(794年),祠部郎中袁滋持节使南诏过此”史事。袁滋是唐代大书法家,擅小篆,盐津县豆沙关至今遗有其摩崖石碑,纪录的正是册封异牟寻一事。

遗存于今的镇南关、沙桥驿、苴力铺、英武关、天申堂古驿道等等,是古蜀身毒道的一部分,汉代以来史称“南丝绸之路”,这条古道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堆积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层,每一个关隘都烙满文明的足印。

无论历史怎样沧桑变化,但南方丝绸之路东西、南北的大通道从未改变。

南华县处于云南“山”字型地理结构的脊柱部分,地跨金沙江、元江两水系,属楚雄彝族自治州所辖。东接楚雄市、牟定县,南连楚雄市、普洱市景东县,西接大理州弥渡县、祥云县,北与姚安县比邻。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广大铁路、320国道和南永二级公路穿城而过,南(华)景(东)公路是楚雄州南下的重要通道。南华,自古以来就是通往滇西、缅甸的必经之路,区位优势明显。

南华,大中山、龙潭山、脑头山、马鞍山四山鼎立,龙川江、礼社江二水环流,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连贯古今。

南方丝绸之路、滇缅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穿境而过。两千年五尺道马蹄印痕清晰可见,滇缅抗战之路斜依雄岭,高速公路铁路穿山架桥飞渡。南华深厚的古道文明,形成名符其实的道路博物馆。

镇南州(南华县)是中国西南唯一一个明代科举制学府,自古就有“人文圣地”之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省立镇南师范学校在南华成立。1938年5月,时值抗战,由湖北武昌文华中学、希理达女子中学、汉口圣保罗中学、湖南益智中学组成鄂湘联合中学迁往南华办学。南华崇文重教,书香气息在楚雄州最为浓厚。

“九府通衢”的南华,人杰地灵,在历史上出了许多贤人名士。例如从南华走向京城的航海家郑和、南华文献之祖陈元、南华农民起义将领杞彩顺、打响重九起义第一枪的钱泰丰、南州胜景扬美名的徐久野、南华第一个共产党员张舫、镇南师范创始人张祖荫、云南文化名人郭燮熙、抗日民族英雄王树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彝族教授刘尧汉等。

回望历史长河中的南华,这里有人类早期活动的痕迹——孙家屯发现新石器墓葬遗址;彝族先民在南华生活的印记——李家山发现宋、元时期火葬墓(向天坟),鹦鹉山发现明代火葬墓。

桥是路中之路。南华在1601年建成灵官桥,又在1700年建成镇川桥。历明清两代的古桥,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华交通咽喉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未曾改变过,众多与路有关的历史痕迹置进了南华这片热土。路仿佛就象是南华的一部分。与其说是南华改变了道路,不如说是道路成就了南华。让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这颗明珠成了西南美丽的地方。

从古至今,“蜀身毒道”发端,雄关漫道一直是南华绕不开的情结。古道文明的遗存让南华的历史丰富多彩。可以这样说:南华是古道文明的产物。

青石板、泥沙路、水泥路、沥青路、高速路,这些平了直了宽了长了远了的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改变着与世界的距离。

桥是路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九府通衢”的南华读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路网,南华就是一颗在琴弦上奔跑的音符。

古道与文明,这是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南华被称为道路博物馆,这应该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记。

据光绪《镇南州志略》记述:镇南(今南华)在战国时已属滇国。《汉书·西南夷传》曰:“秦时,使常额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括地志》云:“五尺道在郎州。”考郎州,即今云南县地,镇南去云南县(即今祥云县)不远,秦时应已通道、置吏。由此可见,英武哨古驿道就是秦朝时期的五尺道。

地处滇池洱海间的南华,处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上,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作为西入滇西、东达拓东(昆明)的孔道,南华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古道绵长,岁月苍老,古老的“南丝绸之路”让各种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的南华,承载明朝通往大理府(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鹤庆府(今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蒙化府(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丽江府(今丽江市丽江古城区)、永宁府(今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北胜府(今丽江市永胜县)、永昌府(今保山市隆阳区)、顺宁府(今临沧市凤庆县)、孟定御夷府(今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九个滇西地方行政官府必经之要,史称九府通衢。

英武哨古驿道由从楚雄吕合驿入境,经仙人骨哨、高峰哨、州前铺、灵官桥、水盘铺、镇南关、沙桥驿、双树铺、英武关、苴力铺、天申堂铺达云南驿(今祥云县),全程140多里。英武哨古驿道中遗存的还有:石门山郑和故里摩岩、历四个世纪的灵官桥、天子庙、杨升庵折柳处、天申堂五尺道。这段古道要过两关,即镇南关、英武关。还有哨、铺、驿。也有一些有趣的名字,比如梅花桥、大佛寺、天神堂。

该驿道由一块块没有雕琢过的石头铺就而成,宽约1.8米至2.4米,均由5个石头横排拼成,中间一块宽大标致,民间称“引马石”,两侧的石头虽不规则却镶嵌整齐,中间的“引马石”经过两千多年的踩踏,至今保留着深深的马蹄印,有的地方经磨损已下凹约15cm,足见古代“蜀身毒道”上商贾的繁华和历史之悠久,这段保存完整的古道有300多米。英武哨古驿道是古代通往滇西咽喉云南驿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云南通往东南亚和中原的枢纽。古驿道先后经过西南丝绸之路、滇西驿道、抗战马帮道的变迁。英武哨古驿道是云南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6年4月16日至18日,由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经此古道,在南华驻足三日,过羊记冲进入祥云县境,在丽江石鼓渡金沙江北上,于1936年10月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被迫中断后,英武哨古驿道成了惟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回族、彝族等各民族马帮组成的民间商队,在这条古驿道上完成了抗战物资的运输任务。它记录了近现代中国人民,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一段苦难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两千年前五尺道的马蹄印还在,滇缅公路四大名坡之一的天子庙坡、滇缅公路最高点龙箐梁子还在。楚大高速、广大铁路、320国道、广大铁路扩能改造(高速铁路复线)、楚南一级公路、南永二级公路、南景公路穿南华而越,路网还在延伸织密。 [1]

作者简介

李天永,彝族,云南南华人。鲁迅文学院民族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南华县作协主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