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栒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連接台灣栒子

台灣栒子(學名:Cotoneaster morrisonensis Hayata)是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科栒子屬植物,半常綠匍匐性矮小灌木,高不過1米;小枝灰褐色至紅褐色,圓柱形。葉片厚革質,卵形、廣橢圓形或倒卵形。花單生,腋生或頂生於枝端,花瓣長倒卵形,白色,果實卵形,成熟時紅色。分布於台灣中央山脈高地。生長於海拔2500-3500米的多石礫草坡。

  • 中文學名 台灣栒子
  • 拉丁學名Cotoneaster morrisonensis Hayata
  • 別 稱 玉山鋪地蜈蚣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亞 目薔薇亞目
  • 科薔薇科
  • 亞 科蘋果亞科
  • 屬栒子屬
  • 種 台灣栒子
  • 命名者及年代 Hayata,1915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近種區別

台灣栒子形態特徵

台灣栒子半常綠匍匐性矮小灌木,高不過1米;小枝灰褐色至紅褐色,圓柱形,幼時具糙伏毛,老時無毛。葉片厚革質,卵形、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9-15毫米,寬6-10毫米,先端急尖或微凹,常具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幼時微具柔毛,以後脫落近無毛;葉柄長3-5毫米,有稀疏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微具柔毛,部分宿存。

花單生,腋生或頂生於枝端,直徑約7毫米;萼筒外面微具柔毛,內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外面具柔毛,內面無毛;花瓣長倒卵形,先端缺刻狀,基部具短爪,白色;雄蕊10-15,心皮2-3。果實卵形,直徑5-6毫米,成熟時紅色,具2-3小核。[1]

台灣栒子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500-3500米的多石礫草坡。

台灣栒子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中央山脈高地(新高山大霸尖山、鹿場大山)。

近種區別

該種與種國西南部產的矮生栒子極為近似,惟葉片稍小,卵形、廣橢圓形或倒卵形,果實卵形,小核2-3,而後者葉片多橢圓形或橢圓長圓形,果實近球形,小核4-5。

全緣栒子繁殖方法

播種

全緣栒子當年種子發芽率40%左右,種子催芽十分困難,採用隔年埋藏預處理法是最可靠的種子處理方法。土壤結凍前,將採收的種子用40-50℃溫水浸泡,每天換水1次,水量應超過種子體積的10倍以上,4晝夜後,撈出種子控干,混入種子體積2-3倍的濕河沙,種沙濕度保持在60%,放入埋藏窖中。第3年春播前5日將種沙取出,檢查種子萌動狀況。種子裂口率不足1/3時,將種子篩出,白天在陽光下晾曬、翻動、噴水,夜間將種子溫度控制在15-20℃,如此重複,達到播種要求為止。 播種時間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採用條播,行距20厘米,開4厘米深溝,寬3-5厘米,每米播種200-300粒,播後覆0.6-0.8厘米薄土,上再覆1厘米厚沙,以防止土壤板結及水分蒸發,每畝播種量6.67-10千克。

分株

將母株四周萌發出的根孽苗挖出,栽於苗圃進行培養。

扦插

5月中旬至6月上旬剪取當年生長健壯、組織充實的半木質化的枝條作插穗。長度10-15厘米,粗度0.4-0.6厘米,帶2-3個葉片。上剪口平面形,下切口馬耳形。將苗圃地進行深翻整地撿去雜草,耙細整平作床,床面寬100厘米,步道寬30厘米,床高15-20厘米,床長10米。剪取插穗,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5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再用200毫克/升ABT-1號生根粉或NAA(萘乙酸)浸泡2小時。將處理後的插穗直插於床中,株行距為5厘米×10厘米,扦插深度位8-10厘米。扦插後,立即澆透水,保證苗床的濕度在85%左右,晴天每天早晚利用微噴系統各噴1次水,陰雨天不噴水,20天後每隔3天噴1次水,溫度過高時應覆蓋遮陽網,結合澆水應及時除去圃地內的雜草。

嫁接

砧木選擇: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2年生山荊子作為嫁接砧木。

接穗採集: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優良植株,選取1年生髮育良好的健壯枝條,在整個休眠期進行採集,每50或100條為一捆。如不及時嫁接,穗條採回整理後,要及時放在低溫保濕的窖內貯藏,溫度要求4℃以下,濕度達90%以上,在窖內貯藏時,應將穗條下半部埋在濕沙中,上半截露在外面,捆與捆之間用濕沙隔離,窖口要蓋嚴,保持窖內溫度和濕度。

嫁接方法:嫁接分芽接和枝接2種。芽接採用T型接法,一般在7-8月進行。枝接可採用劈接、切接和皮下接,一般在4月下旬進行,一定要掌握在接穗未發芽,砧木樹液已開始流動時進行。

嫁接苗管理:芽接苗成活後,翌年春發芽前需要剪砧,將芽接0.50厘米以上的砧木剪除。枝接苗成活後,當接後新梢基部木質化後,檢查傷口癒合狀況,如癒合,應及時鬆綁;若未癒合,應重新綁上,1個月後再次檢查,直至傷口完全癒合後再解除塑料條。無論芽接還是枝接,應隨時除去萌櫱。如未接活,應保留1-2個萌櫱條,夏季可進行芽接。在苗木生長速生期,可採取追肥措施,每株追施尿素0.5-1千克。[2]

全緣栒子栽培技術

為促進全緣栒子儘早開花結實,培育優質園林綠化苗木,可參照果樹整形修剪技術,對全緣栒子苗木進行集約化管理。

定干:留干高度為70-100厘米。健壯的苗木定干時,要利用中上部的橫生芽或橫生分枝作為整形帶,為今後開張主枝角度打下良好基礎。定干時的剪口必須在苗木中上部的飽滿芽處剪,以保證抽生健壯旺枝。定干宜在春季進行。

骨幹枝的培育:定干後,在每年的中干延長枝飽滿芽處進行修剪,保持剪口處抽生的第1個枝條直立向上生長,培養健壯的中心干。整形修剪的原則是保證早期產量的前提下,該剪就剪,該留就留,不可因小失大,破壞樹形結構,造成以後整形的困難。理想的樹形應該是上部枝稀、下部枝密、外部枝稀、中部枝密。[3]

全緣栒子病蟲防治

病害

全緣栒子病害有輪紋病、白粉病等。

輪紋病:6月中下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各噴1次80%多菌靈800倍液。

白粉病:發病較重的在發芽前噴1次5波美度石硫合劑,花蕾期噴1次600倍液50%可濕性多菌靈或50%可濕性托布津。

蟲害

蟲害主要有紅蜘蛛、桃小食心蟲、桃蛀螟等。

紅蜘蛛和桃蛀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噴20%乳油滅掃利,每畝用量25毫升。

桃小食心蟲:在越冬幼蟲出土前,用48%樂斯本乳油300-500倍液,噴濕地面,將地表耙松。在幼蟲初孵期,噴施48%樂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1周後再噴一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4]

全緣栒子主要價值

觀賞:樹形低矮,枝葉繁密,初夏繁花似錦,晚秋葉色紅亮,紅果纍纍。宜作基礎種植材料,可在岩石園、水池邊、山石旁配植,斜坡叢植,草坪散植;還是樹樁、山水盆景的好材料。

藥用:枝葉、果實具有祛風濕、止血、消炎的功效。[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