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久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史久光,石油钻井工程专家,我国石油钻井工程的开创者之一。曾组建我国早期的钻井工程,并负责钻井工艺和钻井设备的技术工作。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多项钻井设备、器具,多次自行设计钻井事故处理工具。首创用原油替代柴油、天然气作燃料,解决了大庆石油会战初期的用电及用水等难题,是大庆会战著名的八大专家之一。2011年2月8日在北京病故,享年94岁。[1]
介绍
史久光,1917年6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职员家庭。在北京读完小学、中学后,1936年考入河南焦作工学院(后并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当时在中华大地上抗日战争如火如荼,沿海港口全被日本侵略军封锁。抗战所需汽油不能通过港口进口,“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口号深入人心。史久光怀着振兴石油工业,报效国家的志向,毕业后来到甘肃油矿局工作。他在校虽读矿冶系,但教科书中仅有一页涉及石油,且1/4为照片。初到甘肃油矿局,一切从零开始。1941年10 月,8号井发生强烈井喷,当时因缺乏对付高压油层的技术和经验,又没有相应的防喷设备,大家束手无策,喷油约9个月之久,后因井下地层坍塌而停喷。随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清理现场、抢救器材的工作。
赴美国学习
1945年,史久光公派赴美国学习石油技术。3年中,他除了到壳牌、联合、加州标准等大石油公司实习之外,还到数十家石油工具制造厂和服务公司参观学习。通过实习,掌握了有关石油工程设备、工具的性能和用途,又注意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凡有机会实际操作的都一一实践,如刮刀钻头的焊接修复、岩心和原油的分析、化验、高压物性试验,设备和工具的拆装、维修等等,更注意金属材料的选用和热处理工艺。有许多技术无法从书本获得,就在现场向老工人学习。回国之前,他自费购买了全套美国石油学会的标准、规范、公报和推荐作法,还搜集到大量石油设备、工具、零配件使用的各种金属材料的牌号、热处理工艺,以及部分机械加工工艺。这些资料在日后国内自制石油设备、工具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1948年春,史久光回到上海中国石油公司,领导上让他自己选择工作单位,他不假思索地说:“去玉门。”他在玉门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原甘肃油矿局)任钻井部主管工程师,全面负责钻井工作。当时玉门正值解放前夕,他到任后,立即参加了护矿斗争,使钻井设备免遭国民党军队的破坏。
任大队长
1949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甘肃油矿,原钻井部改为钻探大队,史久光任大队长。由于连年战乱的影响,刚刚获得新生的玉门油矿钻井器材奇缺,消耗零备件更是匮乏。他提出修旧利废的建议并带头行动,由于这一建议的实施,使钻井工作得以继续。当时玉门矿务局在给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报告中称:史久光是中国石油工业可贵的人才。
钻探工作
1951年至1958年,史久光先后任西北石油管理局矿务处钻井主任工程师、石油钻探局钻井室主任,总管全国石油系统的钻探工作。随后又在新成立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任总工程师。在新疆局,他根据自己多年的钻井经验和独山子的地层情况,经过严密的测算,提出了简化独山子高压地层深井套管程序的重要建议,这一程序已由苏联技术人员沿用多年。他据理说服了苏方专家,实施了简化程序,取得成功,每口井可节约219mm套管1200m,共50t钢材,约合人民币29万元。此外,每口井尚可节约油井水泥40t,有效地降低了钻井成本,缩短了完井时间。
油田建设
1956年发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史久光把工作重点转到油田建设上。他先后组织了集油管线、选油站、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小炼油厂、发电、供水以及宿舍等工程建设。1959 年9月,黑龙江葡萄花松基3井发现了良好产油层,同时该地区地质条件非常优越,前景极为乐观。1960年初,石油部做出了展开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决定。会战人员从全国四面八方涌来,史久光奉调来到了会战前线,被任命为战区八大总工程师之一,兼管(供)水、机(修)和(供)电副指挥。
条件艰苦
会战初期,自然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但会战职工热情高涨,工作不分工种,职务不分高低,报酬不计多少,一切为了找到大油田。史久光组织职工打水井解决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保证了会战的顺利进行;在燃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原油代替柴油在燃气轮机上发电获得成功,解决了会战用电的急需;加强机修厂的建设,保障了会战中设备的维修和部分零备件的加工,满足了会战的需要。
1964年,史久光被借调到北京做技术引进工作,参加了从国外进口800万美元设备等的商务谈判。他业务精通,外语娴熟,占有资料丰富,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据理力争,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史久光返回大庆参加运动,1972年被安排在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一个小机械厂钳工班接受再教育。不久又把他调到大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图书情报室做英译中的校对。
1973年,石油部又将史久光借调北京,参加第八届世界石油大会论文的翻译工作和石油技术引进工作。不久到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图书情报室,做技术文献英译中的校对。
1978年,史久光调石油部外事局当顾问,参与引进设备谈判事宜。1982年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史久光任顾问。期间,参加与国外多个油公司谈判。他是与美国阿科(ARCO)油公司关于联合开发南海莺歌海崖13-1大气田谈判并达成协议的主谈人之一。该项协议是我国与外国石油公司联合开发海洋油气田的首例。
1988年,史久光退休。1994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咨询中心聘为特邀专家。
史久光撰写了《当今钻机性能的比较》、《论复杂钻井事故的处理》、《油田矿场如何节约钢材》、《钻井装备功率配备的探讨》等论文,发表在国内石油期刊上。还翻译了诸如API标准24种90万字、《油田实用金属材料》、《钻井工程——一整套油井设计方法》以及SPE论文等约200万字外文书籍和技术资料,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玉门油矿较快地开发是在1943年以后。此前,矿场所用钻井设备、器材极为缺乏,1942年油矿从国外订购了10台钻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沿途运输极为艰难,设备损失严重,最后运到油矿只剩3台完整的钻机。1948年史久光回国重返玉门后,带领工人进行备件和器材的修旧利废,如旧刮刀钻头利用特殊的硬质合金块和炭化钨管子焊条加大直径和长度,恢复了全新的功能;旧牙轮钻头在牙爪与牙轮之间的晃动间隙加衬垫,使之得以重新使用;用磨床重新加工修复吊钳牙、钻具卡瓦和打捞筒内的打捞卡瓦,使其恢复锐利;泥浆泵缸套内径的加大或改小;泥浆泵活塞由大逐级改小等,克服了器材紧缺的困难,确保了钻井作业的正常进行。从此,修旧利废成为石油工业的优良传统。
史久光还针对钻井过程中发生的非一般性事故,研制出多种处理工具。有一口井在钻进时把卡钻杆的一片“卡瓦”落入井下约50m处,卡在套管和钻杆之间,钻杆无法上下活动和转动。史久光详细了解情况后,设计了一个活闩式的叉形打捞工具,将卡瓦顺利捞出,使该井继续钻进。有一口井在表层套管固井时,套管折断,他立即研制了一种井下套管连接工具,连接牢固,试压合格,使用效果良好,避免了该井的报废。还有一口正在钻进的井发生卡钻,当时只知道国外有用爆炸法处理的,但无人见过实物,也未看到过图纸或照片。经他悉心研究,用薄铁皮做成圆筒形外壳,内装黄色炸药并注满机油,设法平衡下井后爆炸,筒内外承受的几十个大气压的压差,从钻杆内下至预先测定的卡钻深度,通电引爆成功,解除了卡钻事故。
据理力争节省大量外汇
1964年,石油部决定要从一个发达国家进口价值800万美元的石油矿场设备和工具,史久光奉命从大庆赶到北京,参加了与外商的谈判。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搜集国外有关先进设备和工具的品种及性能,经过反复修改,提出了国内石油工业适用的设备和器材清单,并详尽列出了类同设备的比价依据,由国家成套设备进口公司交给外方。经过技术谈判后,史久光先是旁听了商务谈判,但因主谈人不熟悉石油技术,谈判不力,谈了一个星期,外商仅让价3%。后来换上熟悉石油业务的史久光为主谈,他不需要翻译,直接谈判,按原提交的削价材料向外商说明理由和依据。
时间仅用20分钟,外商立刻表示再降价3%。就这样又谈了两天,直至降价8%,此时外商表示这是最后界限,我方仍未接受,这时外商一脸怒色,离开谈判的房间,谈判有破裂的可能。担任主谈的史久光镇静若定,心中有数,他看出外商是在耍“边缘政策”的伎俩,给我方施加压力;他对设备清单进行了分析,看出多数材料是美国转手货,外方想趁机大捞一把,不会轻易放弃。果然,第二天外方的另一中间商出面协调,承认昨日态度不好,希望继续谈判,外商的“边缘政策”宣告失败,最终以削价18+%达成协议,为国家节省外汇144万美元。
外商签约回国后又节外生枝,来电称合同中的12套独立柴油机-泥浆泵组所要求的液力端是锻钢的,制造上难度大,每台须加价1.5万美元,共加价18万美元,否则以铸钢件交货。史久光对合同进一步研究后,提出了三条强有力的理由拒绝加价,结果外商理屈词穷,仍按原合同执行。此后,史久光参加了多次类似的谈判,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视频
史久光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爱国抗日的国民党炮兵专家史久光 ,联合网 ,201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