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久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史久光,石油鑽井工程專家,我國石油鑽井工程的開創者之一。曾組建我國早期的鑽井工程,並負責鑽井工藝和鑽井設備的技術工作。
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研製出多項鑽井設備、器具,多次自行設計鑽井事故處理工具。首創用原油替代柴油、天然氣作燃料,解決了大慶石油會戰初期的用電及用水等難題,是大慶會戰著名的八大專家之一。2011年2月8日在北京病故,享年94歲。[1]
介紹
史久光,1917年6月3日出生於北京一個職員家庭。在北京讀完小學、中學後,1936年考入河南焦作工學院(後併入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41年畢業獲學士學位。當時在中華大地上抗日戰爭如火如荼,沿海港口全被日本侵略軍封鎖。抗戰所需汽油不能通過港口進口,「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口號深入人心。史久光懷着振興石油工業,報效國家的志向,畢業後來到甘肅油礦局工作。他在校雖讀礦冶系,但教科書中僅有一頁涉及石油,且1/4為照片。初到甘肅油礦局,一切從零開始。1941年10 月,8號井發生強烈井噴,當時因缺乏對付高壓油層的技術和經驗,又沒有相應的防噴設備,大家束手無策,噴油約9個月之久,後因井下地層坍塌而停噴。隨後,他冒着生命危險參加了清理現場、搶救器材的工作。
赴美國學習
1945年,史久光公派赴美國學習石油技術。3年中,他除了到殼牌、聯合、加州標準等大石油公司實習之外,還到數十家石油工具製造廠和服務公司參觀學習。通過實習,掌握了有關石油工程設備、工具的性能和用途,又注意生產工藝和製造技術,凡有機會實際操作的都一一實踐,如刮刀鑽頭的焊接修復、岩心和原油的分析、化驗、高壓物性試驗,設備和工具的拆裝、維修等等,更注意金屬材料的選用和熱處理工藝。有許多技術無法從書本獲得,就在現場向老工人學習。回國之前,他自費購買了全套美國石油學會的標準、規範、公報和推薦作法,還搜集到大量石油設備、工具、零配件使用的各種金屬材料的牌號、熱處理工藝,以及部分機械加工工藝。這些資料在日後國內自製石油設備、工具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1948年春,史久光回到上海中國石油公司,領導上讓他自己選擇工作單位,他不假思索地說:「去玉門。」他在玉門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原甘肅油礦局)任鑽井部主管工程師,全面負責鑽井工作。當時玉門正值解放前夕,他到任後,立即參加了護礦鬥爭,使鑽井設備免遭國民黨軍隊的破壞。
任大隊長
1949年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甘肅油礦,原鑽井部改為鑽探大隊,史久光任大隊長。由於連年戰亂的影響,剛剛獲得新生的玉門油礦鑽井器材奇缺,消耗零備件更是匱乏。他提出修舊利廢的建議並帶頭行動,由於這一建議的實施,使鑽井工作得以繼續。當時玉門礦務局在給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報告中稱:史久光是中國石油工業可貴的人才。
鑽探工作
1951年至1958年,史久光先後任西北石油管理局礦務處鑽井主任工程師、石油鑽探局鑽井室主任,總管全國石油系統的鑽探工作。隨後又在新成立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任總工程師。在新疆局,他根據自己多年的鑽井經驗和獨山子的地層情況,經過嚴密的測算,提出了簡化獨山子高壓地層深井套管程序的重要建議,這一程序已由蘇聯技術人員沿用多年。他據理說服了蘇方專家,實施了簡化程序,取得成功,每口井可節約219mm套管1200m,共50t鋼材,約合人民幣29萬元。此外,每口井尚可節約油井水泥40t,有效地降低了鑽井成本,縮短了完井時間。
油田建設
1956年發現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史久光把工作重點轉到油田建設上。他先後組織了集油管線、選油站、克拉瑪依至獨山子輸油管道、小煉油廠、發電、供水以及宿舍等工程建設。1959 年9月,黑龍江葡萄花松基3井發現了良好產油層,同時該地區地質條件非常優越,前景極為樂觀。1960年初,石油部做出了展開大慶石油大會戰的決定。會戰人員從全國四面八方湧來,史久光奉調來到了會戰前線,被任命為戰區八大總工程師之一,兼管(供)水、機(修)和(供)電副指揮。
條件艱苦
會戰初期,自然環境、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但會戰職工熱情高漲,工作不分工種,職務不分高低,報酬不計多少,一切為了找到大油田。史久光組織職工打水井解決了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問題,保證了會戰的順利進行;在燃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用原油代替柴油在燃氣輪機上發電獲得成功,解決了會戰用電的急需;加強機修廠的建設,保障了會戰中設備的維修和部分零備件的加工,滿足了會戰的需要。
1964年,史久光被借調到北京做技術引進工作,參加了從國外進口800萬美元設備等的商務談判。他業務精通,外語嫻熟,占有資料豐富,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據理力爭,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史久光返回大慶參加運動,1972年被安排在大慶勘探開發研究院的一個小機械廠鉗工班接受再教育。不久又把他調到大慶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圖書情報室做英譯中的校對。
1973年,石油部又將史久光借調北京,參加第八屆世界石油大會論文的翻譯工作和石油技術引進工作。不久到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圖書情報室,做技術文獻英譯中的校對。
1978年,史久光調石油部外事局當顧問,參與引進設備談判事宜。1982年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史久光任顧問。期間,參加與國外多個油公司談判。他是與美國阿科(ARCO)油公司關於聯合開發南海鶯歌海崖13-1大氣田談判並達成協議的主談人之一。該項協議是我國與外國石油公司聯合開發海洋油氣田的首例。
1988年,史久光退休。1994年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諮詢中心聘為特邀專家。
史久光撰寫了《當今鑽機性能的比較》、《論複雜鑽井事故的處理》、《油田礦場如何節約鋼材》、《鑽井裝備功率配備的探討》等論文,發表在國內石油期刊上。還翻譯了諸如API標準24種90萬字、《油田實用金屬材料》、《鑽井工程——一整套油井設計方法》以及SPE論文等約200萬字外文書籍和技術資料,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玉門油礦較快地開發是在1943年以後。此前,礦場所用鑽井設備、器材極為缺乏,1942年油礦從國外訂購了10台鑽機,當時正值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沿途運輸極為艱難,設備損失嚴重,最後運到油礦只剩3台完整的鑽機。1948年史久光回國重返玉門後,帶領工人進行備件和器材的修舊利廢,如舊刮刀鑽頭利用特殊的硬質合金塊和炭化鎢管子焊條加大直徑和長度,恢復了全新的功能;舊牙輪鑽頭在牙爪與牙輪之間的晃動間隙加襯墊,使之得以重新使用;用磨床重新加工修復吊鉗牙、鑽具卡瓦和打撈筒內的打撈卡瓦,使其恢復銳利;泥漿泵缸套內徑的加大或改小;泥漿泵活塞由大逐級改小等,克服了器材緊缺的困難,確保了鑽井作業的正常進行。從此,修舊利廢成為石油工業的優良傳統。
史久光還針對鑽井過程中發生的非一般性事故,研製出多種處理工具。有一口井在鑽進時把卡鑽杆的一片「卡瓦」落入井下約50m處,卡在套管和鑽杆之間,鑽杆無法上下活動和轉動。史久光詳細了解情況後,設計了一個活閂式的叉形打撈工具,將卡瓦順利撈出,使該井繼續鑽進。有一口井在表層套管固井時,套管折斷,他立即研製了一種井下套管連接工具,連接牢固,試壓合格,使用效果良好,避免了該井的報廢。還有一口正在鑽進的井發生卡鑽,當時只知道國外有用爆炸法處理的,但無人見過實物,也未看到過圖紙或照片。經他悉心研究,用薄鐵皮做成圓筒形外殼,內裝黃色炸藥並注滿機油,設法平衡下井後爆炸,筒內外承受的幾十個大氣壓的壓差,從鑽杆內下至預先測定的卡鑽深度,通電引爆成功,解除了卡鑽事故。
據理力爭節省大量外匯
1964年,石油部決定要從一個發達國家進口價值800萬美元的石油礦場設備和工具,史久光奉命從大慶趕到北京,參加了與外商的談判。接受任務後,他立即搜集國外有關先進設備和工具的品種及性能,經過反覆修改,提出了國內石油工業適用的設備和器材清單,並詳盡列出了類同設備的比價依據,由國家成套設備進口公司交給外方。經過技術談判後,史久光先是旁聽了商務談判,但因主談人不熟悉石油技術,談判不力,談了一個星期,外商僅讓價3%。後來換上熟悉石油業務的史久光為主談,他不需要翻譯,直接談判,按原提交的削價材料向外商說明理由和依據。
時間僅用20分鐘,外商立刻表示再降價3%。就這樣又談了兩天,直至降價8%,此時外商表示這是最後界限,我方仍未接受,這時外商一臉怒色,離開談判的房間,談判有破裂的可能。擔任主談的史久光鎮靜若定,心中有數,他看出外商是在耍「邊緣政策」的伎倆,給我方施加壓力;他對設備清單進行了分析,看出多數材料是美國轉手貨,外方想趁機大撈一把,不會輕易放棄。果然,第二天外方的另一中間商出面協調,承認昨日態度不好,希望繼續談判,外商的「邊緣政策」宣告失敗,最終以削價18+%達成協議,為國家節省外匯144萬美元。
外商簽約回國後又節外生枝,來電稱合同中的12套獨立柴油機-泥漿泵組所要求的液力端是鍛鋼的,製造上難度大,每台須加價1.5萬美元,共加價18萬美元,否則以鑄鋼件交貨。史久光對合同進一步研究後,提出了三條強有力的理由拒絕加價,結果外商理屈詞窮,仍按原合同執行。此後,史久光參加了多次類似的談判,都獲得了滿意的結果。
視頻
史久光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愛國抗日的國民黨炮兵專家史久光 ,聯合網 ,201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