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史记三家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三家注

 

 

 

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原各单行。《四库提要》认为散列正文下并合为一编,始于北宋。现存最早的有南宋黄善夫刻本(商务印书馆收入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

清乾隆时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较为通行。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张文虎考订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一百三十卷,是清朝后期较好的刊本。中华书局1959年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出版《史记》,分段标点,将原散列正文下的三家注移于每段之后,原序文亦移置全书后,并以年代次序重排。

作品简介

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索隐解释原文时,除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正义除了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了音注。

作者介绍

裴骃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司马贞

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张守节

张守节,唐代开元年间学者,此人曾经给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括地志》。张守节本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其著作《史记正义序》一文中有“守节涉学三十余年”的话语。此序写于唐玄宗开元24年(736年),由此上溯,恰好是武则天当政的强盛时期,那么,“改日日本”一事,他应是亲自闻听过的 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

背景地位

创作背景:史记的传播

《史记》在我国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它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到唐朝时候,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

历史地位及写作特点

《史记》的声望随日俱上,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是其中影响最大的。

《集解》兼采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