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司母戊鼎

於 2020年4月13日 (一) 21:31 由 Blackberr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司母戊鼎 [1]

司母戊鼎商王祖庚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青銅器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

后母戊鼎。是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反映出商代青銅冶鑄業具有極高水平。[2]

青銅器時代,考古學分期法的一個時期,指主要以青銅為材料製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處於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是繼金石並用時代之後的又一個歷史時期。

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熔點在700-900℃之間,比紅銅的熔點(1083℃)低。含錫10%的青銅,硬度為紅銅的4.7倍,性能良好。青銅出現後,對提高社會生產力起了劃時代的作用。[3]

后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4]

目錄

甲骨文有的是不分左右的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的名字也是根據鼎內的銘文所確定的,鼎內有銘文「司母戊」三個字,因此而得名。很多人會問,既然這樣為什麼還會有人改名為后母戊鼎。我們知道商代是使用甲骨文的,但是大多數的人不知道的是甲骨文的很多字是不分左右的。因此很多字無論向左向右,都是一個字,比如下圖中的甲骨文:: [5]

1939年於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該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后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

兩隻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

后母戊鼎形腹部鑄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后母戊鼎高1.33米,口長1.10米,重達875千克,鼎身和鼎足用陶范鑄造,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

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2011年3月6日,央視《新聞30分》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將「司母戊鼎」讀成「后母戊鼎」。國家博物館網站2011年12月18日曾回應:「此初始被定名時,專家釋讀其上銘文為『司母戊』,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專家多認為應釋讀為『后母戊』。但由於中小學歷史課本的廣泛宣傳,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稱更為有名。」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田凱介紹說,一直以來,人們都稱之為「司母戊鼎」,隨著一些考古學家對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認為應改名為「后母戊鼎」。如果多數專家認為名字應該改,博物院會適應大眾的需要。[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