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十九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合肥市第十九中学坐落于合淮路和四里河路交汇处的大杨镇,位于有合肥“两大水缸”之称的大房郢水库和董铺水库之间,濒临三国遗址公园,“三国故垒,两水汀岸”,环境优美,交通便利,1958年建校。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合肥市第十九中学1958年建校,原隶属于郊区,2002年合肥市区划调整后划归庐阳区管理。学校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建有400米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足球场、硅PU篮球场、排(羽毛)球场,拥有能容纳300名学生住宿的学生公寓和800人就餐的学生食堂。拥有具备20多个功能教室的学校少年宫,建有最现代化的录播教室,学校还与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合作、建有全省最先进的3D打印创新创客教育实验室。学校所有教学班级和多功能教室都配有“电子白板”,还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成为庐阳区智学网试点学校,每位教师都配有Ipad进行教学。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综合体艺馆正立项待建,学校的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生活区,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整体办学条件达到庐阳区乃至合肥市一流水平。
师资力量
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到85%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97%以上,研究生学历4人,具备高级教师和中级教师职称人数占70%以上。
建校初期,该校只有30位教师,公办教师只有10人,民师、代课教师30人,初中、高中、中专学历,教师队伍已达61人,高级教师5人,中级21人,本科学历接近80%,就是这些教师,他们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扎根农村,在非常苦难的情况下,艰苦创业、努力奋斗、默默奉献、辛勤教学,为该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带领学生修泥桌泥凳,拾砖修路。他们白天占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晚上住在漏屋内,他们拿着25~48元的薪水,吃着食堂里几毛钱的饭菜,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很乐观,对献身农村教育无怨无悔。在1985~1989年,考上中专生100多人,当时,考上中专就是“铁饭碗”,平均每门功课要达到90分以上,相当于一中分数线,最多一年犒赏32人。那时,考上中专是大喜事,不少家长请老师和亲朋好友吃饭。有人说:“19中老师一个月不要买饭菜票了”,请吃饭是不需要的,但这句话是对该校教学质量的实实在在的赞誉。
学校荣誉
学校相继获得全国“亿万学生冬季阳光长跑活动优秀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先进单位”、合肥市“文明单位[1]”、合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庐阳区“特色初中”,庐阳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还被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全国“零犯罪学校”、合肥市体育传统项目(排球)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