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合肥市第十九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合肥市第十九中學坐落於合淮路和四里河路交匯處的大楊鎮,位於有合肥「兩大水缸」之稱的大房郢水庫和董鋪水庫之間,瀕臨三國遺址公園,「三國故壘,兩水汀岸」,環境優美,交通便利,1958年建校。

辦學條件

硬件設施

合肥市第十九中學1958年建校,原隸屬於郊區,2002年合肥市區劃調整後劃歸廬陽區管理。學校占地面積66畝,建築面積16000多平方米,建有400米塑膠跑道和人工草坪足球場、硅PU籃球場、排(羽毛)球場,擁有能容納300名學生住宿的學生公寓和800人就餐的學生食堂。擁有具備20多個功能教室的學校少年宮,建有最現代化的錄播教室,學校還與中科大數學科學學院合作、建有全省最先進的3D打印創新創客教育實驗室。學校所有教學班級和多功能教室都配有「電子白板」,還與科大訊飛公司合作,成為廬陽區智學網試點學校,每位教師都配有Ipad進行教學。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綜合體藝館正立項待建,學校的教學區、運動區、辦公區、生活區,相對獨立、布局合理,整體辦學條件達到廬陽區乃至合肥市一流水平。

師資力量

學校在編在崗教職工83人,其中專任教師77人,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占到85%以上,本科以上學歷達97%以上,研究生學歷4人,具備高級教師和中級教師職稱人數占70%以上。

建校初期,該校只有30位教師,公辦教師只有10人,民師、代課教師30人,初中、高中、中專學歷,教師隊伍已達61人,高級教師5人,中級21人,本科學歷接近80%,就是這些教師,他們愛崗敬業、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紮根農村,在非常苦難的情況下,艱苦創業、努力奮鬥、默默奉獻、辛勤教學,為該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帶領學生修泥桌泥凳,拾磚修路。他們白天占在三尺講台上,傳道、授業、解惑,晚上住在漏屋內,他們拿着25~48元的薪水,吃着食堂里幾毛錢的飯菜,儘管條件艱苦,但他們很樂觀,對獻身農村教育無怨無悔。在1985~1989年,考上中專生100多人,當時,考上中專就是「鐵飯碗」,平均每門功課要達到90分以上,相當於一中分數線,最多一年犒賞32人。那時,考上中專是大喜事,不少家長請老師和親朋好友吃飯。有人說:「19中老師一個月不要買飯菜票了」,請吃飯是不需要的,但這句話是對該校教學質量的實實在在的讚譽。

學校榮譽

學校相繼獲得全國「億萬學生冬季陽光長跑活動優秀學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示範學校」、全國「地理科普教育先進單位」、合肥市「文明單位[1]」、合肥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廬陽區「特色初中」,廬陽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還被命名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全國「零犯罪學校」、合肥市體育傳統項目(排球)學校等。

參考文獻

  1. 文明單位六條標準,河南省鄧州市文明網,2015-06-16
  2. 中國當代特色學校,搜狐,20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