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亮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吉亮工(1875-1915)真人,字柱臣,一字住岑,别署莽先生,江苏省扬州人也。平生诗文、书画双绝,不肯随俗,清高孤傲,特立独行,言谈举止,往往异于常人。所以世人常常以“疯子”视之。中年以后,他便径自称为“风先生”,详狂大隐于世。著名书画家,冶春后社成员。著有《诗律传真》、《风先生传》等。
| 姓名 = 吉亮工
| 图像 =
|center|原图链接]]
| 出生日期 = 1875-1915 | 国籍 =中国 | 职业 = 清末民初诗文书画家 | 知名作品 = }}
生平简介
真人生于清咸丰己未年。七岁就外傅,二十三岁入扬州府学,为府学生员。三十三岁举于乡,嗣三上春官不第,遂绝意进取,乃专心于道。自二十岁时,即阅读《参同契》、《悟真篇》诸书。深信神仙之说不妄。历经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四年,乩言应验,果然得遇张真人。待见面后,除传与真人口诀外,并嘱以须俟外缘,金丹可成。于是真人日夕盼获外缘之早遇,急切之念,专一精诚。怀诸梦寐,若感神示曰:“汝勿忘癸卯之二月。” 真人果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二月十一日,得遇奇缘(真人自记)。真人时年四十五岁,外缘既具,丹砂可成,共乐也何如!故真人有“是日也,吉云当空而不飞,瑞日丽天而增彩,如得连城于荆山,获玄殊于赤水”之句。真人自癸卯年起,便默然知其不同,然犹不敢自信也。隐居三年,大丹立就后,实有不同之明效大验矣,旋即晦迹。
吉真人之师张元度真人,乃六朝刘宋时人,六朝距清末已历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计一千四百八十馀年。张真人于一十四百八十馀年后,于清末复出传道,此真所谓“不生亦不灭”。丹经所谓:“天地有坏,这个不坏”,此种本领,除金仙而外,其谁能之!盖仙人聚则成形,散则成气,要去则去,要来即来,神化无方,而不受物质造化之影响。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吉真人前几世之修行,实犯了只修祖性之弊,所以仍难免轮回之苦。直到今世,笃脩大道,始得成真做圣。
著有《天元人元天人合一之中国金丹学》及其他劝戒文字多篇行于世,而于民国六年飞升。真人在著作中,有感谢夫人贤德之文字,并感叹其五度轮回之艰苦,以及今世成道之诗句。
【其感谢夫人之诗句曰:】 世人重高隐,其事实非易。 不得同心人,安能肆此志。 落落庞公妻,悠悠漆园吏。 我与潘红卿,庶几可无愧。 裙布共荆钗,此风孰能继。 人生不得贤妻,不能高隐,我若不遇乎潘红卿,安得享此宽闲岁月乎?亦云幸矣。
【其叹五世轮回之诗,就是著名的《五世证道歌》,诗曰:】 频行说与诸人道,我是人中最妙人。 一自那年下尘世,忽从今日得真身。 藏头露尾三年久,吃苦辞甘五世真。 苦尽甘来成大快,百千毛窍总生春。 亲将来历告君知,莫道奇方易得之。 我是李唐金地藏,早从佛果证菩提。(说的是朝鲜外逃皇子金桥觉的事迹,佛教称其为地藏菩萨。此为第一世。) 菩提虽证未能休,要了还须大道求。(此句言,修性不修命不是根本,难免有轮回之苦。) 转入深宫为帝子,一翻身又入泥沟。 且善前生福德深,燕云忽起动边尘。(说的是燕王朱隶造反的事,那一世吉亮工是建文帝。此为第二世。) 自家骨肉成嫌隙,顿失江南旧日春。 一瓢一笠冷凄凄,脱却黄袍著衲衣。 肠断姑苏城外寺,残春花落子规啼。 又了残春一局终,煤山风冷恨重重。(似是说崇祯皇帝煤山上吊的事。此为第三世。) 帝僧僧帝成翻复,南北江山两世空。( “帝僧僧帝”说的是顺治皇帝出家为僧的事迹。此为第四世) 往事思量笑此身,几番梦幻忽然真。 莽书生变今生我,直到今生才算人。(第五世为莽书生吉亮工。) [1]
草书七言联
风先生好酒。他有一副对联写道:
《座旁设酒随时饮;床上堆书信手拈。》
可见其诗酒风流。先生虽好酒,但不耽于酒。军阀徐宝山慕其名声,曾乞先生写字,于是风先生写了“从来名士惟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十四字,盖讽其一介武夫,好饮而不识字也。
风先生的书法多为狂草,今从瘦西湖畔的“徐园”二字仍可领略其精神。其画富于八怪遗风,往往不拘成法。其试也如此,大都意气所至不琢字句,如有《题佛像》一首云:财尽民穷苦十分,可知我佛眼难睁。若要佛眼睁开望,除是人间换了人。”我们只觉得有一股抑郁不平之气扑面而来,而不遑论其工拙了。
《风先生传》
亮工生于清咸丰七年(1875),卒于民国四年(1915)。生前曾自撰《风先生传》云:
“先生姓风氏,名风,字风风,系出风后,不知若干世。然喜风,遇风辄狂笑,笑不止,即大哭。人见其哭笑无由也,怪之,以为有癫病。先生亦不辩也。尝无事,从其徒游。徒众亦不知其状,口语风而已。世忽变,举世皆为风疾。其徒曰:'是先生所化也'。
先生不任受,曰:'彼自一风风,我自一风风,风固可相混欤?'若四方风动时,或者为先生之风之所从出也。今先生愈益呆,由风入木,几不知人我与痛痒。众益怪之,以为先生殆将死也。先生闻之,则大笑,不复更哭。见大风风,则喃喃与之语,不辨何辞。人亦安之,不足复道之也。赞曰:人风我,我风人,不知我之为风与人之为风欤?须各有其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