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亮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吉亮工(1875-1915)真人,字柱臣,一字住岑,別署莽先生,江蘇省揚州人也。平生詩文、書畫雙絕,不肯隨俗,清高孤傲,特立獨行,言談舉止,往往異於常人。所以世人常常以「瘋子」視之。中年以後,他便徑自稱為「風先生」,詳狂大隱於世。著名書畫家,冶春後社成員。著有《詩律傳真》、《風先生傳》等。

| 姓名 = 吉亮工

| 圖像 =

吉亮工.jpg

|center|原圖鏈接]]

| 出生日期 = 1875-1915 | 國籍 =中國 | 職業 = 清末民初詩文書畫家 | 知名作品 = }}

生平簡介

真人生於清咸豐己未年。七歲就外傅,二十三歲入揚州府學,為府學生員。三十三歲舉於鄉,嗣三上春官不第,遂絕意進取,乃專心於道。自二十歲時,即閱讀《參同契》、《悟真篇》諸書。深信神仙之說不妄。歷經二十年,至光緒二十四年,乩言應驗,果然得遇張真人。待見面後,除傳與真人口訣外,並囑以須俟外緣,金丹可成。於是真人日夕盼獲外緣之早遇,急切之念,專一精誠。懷諸夢寐,若感神示曰:「汝勿忘癸卯之二月。」 真人果於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二月十一日,得遇奇緣(真人自記)。真人時年四十五歲,外緣既具,丹砂可成,共樂也何如!故真人有「是日也,吉雲當空而不飛,瑞日麗天而增彩,如得連城於荊山,獲玄殊於赤水」之句。真人自癸卯年起,便默然知其不同,然猶不敢自信也。隱居三年,大丹立就後,實有不同之明效大驗矣,旋即晦跡。

吉真人之師張元度真人,乃六朝劉宋時人,六朝距清末已歷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計一千四百八十餘年。張真人於一十四百八十餘年後,於清末復出傳道,此真所謂「不生亦不滅」。丹經所謂:「天地有壞,這個不壞」,此種本領,除金仙而外,其誰能之!蓋仙人聚則成形,散則成氣,要去則去,要來即來,神化無方,而不受物質造化之影響。 「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吉真人前幾世之修行,實犯了只修祖性之弊,所以仍難免輪迴之苦。直到今世,篤脩大道,始得成真做聖。

著有《天元人元天人合一之中國金丹學》及其他勸戒文字多篇行於世,而於民國六年飛升。真人在著作中,有感謝夫人賢德之文字,並感歎其五度輪迴之艱苦,以及今世成道之詩句。

【其感謝夫人之詩句曰:】 世人重高隱,其事實非易。 不得同心人,安能肆此志。 落落龐公妻,悠悠漆園吏。 我與潘紅卿,庶幾可無愧。 裙布共荊釵,此風孰能繼。 人生不得賢妻,不能高隱,我若不遇乎潘紅卿,安得享此寬閒歲月乎?亦云幸矣。

【其嘆五世輪迴之詩,就是著名的《五世證道歌》,詩曰:】 頻行說與諸人道,我是人中最妙人。 一自那年下塵世,忽從今日得真身。 藏頭露尾三年久,吃苦辭甘五世真。 苦盡甘來成大快,百千毛竅總生春。 親將來歷告君知,莫道奇方易得之。 我是李唐金地藏,早從佛果證菩提。(說的是朝鮮外逃皇子金橋覺的事蹟,佛教稱其為地藏菩薩。此為第一世。) 菩提雖證未能休,要了還須大道求。(此句言,修性不修命不是根本,難免有輪迴之苦。) 轉入深宮為帝子,一翻身又入泥溝。 且善前生福德深,燕雲忽起動邊塵。(說的是燕王朱隸造反的事,那一世吉亮工是建文帝。此為第二世。) 自家骨肉成嫌隙,頓失江南舊日春。 一瓢一笠冷淒淒,脫卻黃袍著衲衣。 腸斷姑蘇城外寺,殘春花落子規啼。 又了殘春一局終,煤山風冷恨重重。(似是說崇禎皇帝煤山上吊的事。此為第三世。) 帝僧僧帝成翻復,南北江山兩世空。( 「帝僧僧帝」說的是順治皇帝出家為僧的事蹟。此為第四世) 往事思量笑此身,幾番夢幻忽然真。 莽書生變今生我,直到今生才算人。(第五世為莽書生吉亮工。) [1]

草書七言聯

風先生好酒。他有一副對聯寫道:

《座旁設酒隨時飲;床上堆書信手拈。》

可見其詩酒風流。先生雖好酒,但不耽於酒。軍閥徐寶山慕其名聲,曾乞先生寫字,於是風先生寫了「從來名士惟耽酒;自古英雄不讀書」十四字,蓋諷其一介武夫,好飲而不識字也。

風先生的書法多為狂草,今從瘦西湖畔的「徐園」二字仍可領略其精神。其畫富於八怪遺風,往往不拘成法。其試也如此,大都意氣所至不琢字句,如有《題佛像》一首雲:財盡民窮苦十分,可知我佛眼難睜。若要佛眼睜開望,除是人間換了人。」我們只覺得有一股抑鬱不平之氣撲面而來,而不遑論其工拙了。

《風先生傳》

亮工生於清咸豐七年(1875),卒於民國四年(1915)。生前曾自撰《風先生傳》雲:

「先生姓風氏,名風,字風風,係出風後,不知若干世。然喜風,遇風輒狂笑,笑不止,即大哭。人見其哭笑無由也,怪之,以為有癲病。先生亦不辯也。嘗無事,從其徒遊。徒眾亦不知其狀,口語風而已。世忽變,舉世皆為風疾。其徒曰:'是先生所化也'。

先生不任受,曰:'彼自一風風,我自一風風,風固可相混歟?'若四方風動時,或者為先生之風之所從出也。今先生愈益呆,由風入木,幾不知人我與痛癢。眾益怪之,以為先生殆將死也。先生聞之,則大笑,不復更哭。見大風風,則喃喃與之語,不辨何辭。人亦安之,不足復道之也。贊曰:人風我,我風人,不知我之為風與人之為風歟?須各有其真。」[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