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别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名医别录(药学图书)
《名医别录》,药学著作。简称《别录》,3卷。辑者佚名(一作陶氏)。约成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365种新药物。
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原书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其佚文主要见《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1]
目录
基本信息
书名:名医别录
作者:陶弘景
类别:药学著作
页数:3卷
成书时间:汉末
价值:研究汉魏六朝的本草学的实用价值
《名医别录》简介
-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为不用的药物。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
- 清•黄钰编。一卷。是选要编集常用药物主治的一种小册子。被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此卷原系黄氏《本经便读》之附录。辑药143种,上自《名医别录》,下至《本草纲目》。每药编四言歌括一首,以便记诵,别无发明。今有清末刻本及石印本。
- 近人尚志钧辑校有《名医别录》3卷,得药745种,按三品分类,依《本草经集注》中七情表药物目次为序排列,细加校正。
虽然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为不用的药物。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 对每一种药,本书都载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别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药物形态、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这基本上与《本草经》是相同的。在《名医别录》中,个别药味之后己附有方剂,如说“露蜂房,合乱发、蛇皮三味合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诸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丁肿恶脉诸毒皆差,”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剂的体例,为后世本草附方开创一个良好的实用开端。此外,《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经超过《本草经》,如桂可发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经》所无,故此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的本草学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2]
与陶弘景
明李时珍将陶氏作陶弘景,故将《别录》与《本草经集注》内容相混。现一般认为此书原始内容非陶弘景所撰,但现存此书条文经过陶弘景整理编纂。原书最初以“附经(《本经》)为说”的形式出现,不仅就《本经》药物增补内容,还新增药物条文,即所谓“名医副品”,成为《本经》早期重要集注增补本。陶弘景将此增补本“研括烦省”,编校厘正,确定“名医副品”365种,合《本经》共有药物730种。唐宋类书、本草又拾陶弘景研括之遗余,故今实存《别录》新增品369味。各药内容书写次序同《本经》。先述性味良毒、主治功用、异名生境,又补记大量产地名称,采集时月及加工方式等《本经》所缺内容。所增药效多切实际(如甘草止咳、半夏止吐等),较少涉及神仙不老之说。新增品中近百味至今仍属常用药。首载百部、枇杷叶止咳,槟榔、榧子除虫等药效。内容丰富,故后世亦视其为仅次于《本经》之经典本草。奈年代久远,亦有相当一部分《别录》药不明其品种。《新唐书•于志宁传》谓此书“言华、叶形色,佐使相须”,然今存此书佚文恰少此类内容。陶弘景将此书编入《本草经集注》中,用墨字书写,以与朱字《本经》内容相区别。隋唐间此书尚且流传,宋代书志虽已著录,却未有人摘引。下此以往,未见此书存世。其内容则通过转录,存于《证类本草》中。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等。他的文章《答谢中书书》已被收入初中课本。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其中关于医药学的有《本草经集注》七卷,《补阙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养性延命录》二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集药诀》一卷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
与《集注》
《别录》药按三品分类,每类又按自然属性编排。《集注》药按自然属性分类,每类再分三品。勘比从药目和药文两方面进行。
药目勘比
将两书药目勘比后,得知《别录》上品的玉石、草木等各类药,与《集注》相应各上品药雷同,其中、下品各类药亦然。如《别录》上品的丹砂(P.2)、猪苓(P.16)等与《集注》相应各类的丹砂(P.129)、猪苓(P.187)雷同。
《集注》有一类有名无实药,这类药均可在《别录》各品药中找到。如《集注》青玉(P.516)、萃草(P.532)可在《别录》上品(P.12)及下品(P.274)中找到。
由于两辑本对少数药物合并与分条的不同,其药目略有差异。如《别录》茯神(P.16)、牡桂(P.36)等,《集注》分别将其合于茯苓(P.188)及菌桂(P.215)中。《集注》白冬瓜(P.477)、麻子(P.500),《别录》分别将其合于白瓜子(P.92)及麻廾贲(P.97)中。
不同的是《别录》水蛭(P.301)附有鱼支鱼皮及珂,蒜(P.312)附芸台,而《集注》各同条(P.459,497)不附。《集注》丹雄鸡(P.402)附肪等,羚羊角(P.411)附羊髓,而《别录》各同条(P.79,172)不附。
又《别录》有灌草(P.293),《集注》有五色石脂(P.143)及铁(P.164),此为各书独载。
此外两书使用的药名也有些差异。如《别录》萎蕤(P.22)、醋(P.314),《集注》作文萎(P.197)和酢酒(P.514)。
药文勘比
将两书药文勘比,发现内容基本雷同。不同的是《别录》有48条“又”字药文,如石龙(P.30)药物正文后有“又,石龙,一名方宝,主治虫尤虫及不消食尔”。这些内容在《集注》中未见。而《集注》中有陶氏注文,如酸浆(P.301)药物正文后有“处处人家多有……亦治黄病,多效”。这些内容《别录》中均无。
重要质疑
在研究《别录》与《集注》的问题时,有几个疑点不可忽视。
《别录》为何无序文传世
《别录》如是单独的一部书,必然有序文。陶弘景既然为《集注》作序,为何同一作者不将另一部著作写序?《本经》、《集注》的原著早佚,但两书序文均被历代本草转载于《证类本草》中而留世。为何偏无《别录》序文?
从《新修本草》药数疑
《别录》历代本草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前进的。《新修本草》载药850种,其中730种来源于《集注》,加120种为《新修本草》新增。若在此之前还有一部载药700多种的《别录》,而此书是陶弘景在完成《集注》后,将名医附经为说的,因《集注》限于365种之数而收不尽的资料汇编成书的话,那么其中的药物《新修本草》一定要收载,但120种新增药并未注明源于《别录》。
陶弘景为何编内容重复的书
通过两辑本勘比,发现《集注》几乎包含了《别录》的全部内容,并且还有较详细的陶氏注文。不同的是《别录》有48种药物附有“又”字药文,还有几种药物不同。笔者认为这些差异非原著本貌,而是辑佚时对资料处理的问题。陶氏既然编了《集注》,为何还要编一部内容与《集注》雷同而不及的《别录》呢?如是为了48条“又”字药文及几种不同的药物,那么这44条(龙脑香、鱼支鱼皮、珂及芸台4种附药《集注》未收)“又”字药文可以增录在《集注》相应的药物条文内,不同的几种药物也可采用附录及合并处理,不至于另编一部书。
陶弘景在《集注》序中说明:“以《神农本草经》三品,合365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365,合730种”。这里清楚地说明《集注》是由《本经》药和“名医副品”药合编而成。《嘉佑本草》序言:“然旧经才三卷,药止365种,至梁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365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这是道明《集注》中的“名医副品”,即“名医别录”。《新唐书》于志宁传中提到于志宁答皇帝问时说:“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言其花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这也表明《集注》中的“名医副品”即“别录”。
通过勘比及质疑,可知《别录》不是单独的一部药书。《嘉佑本草》序中明确提出:“凡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
总结
历代医家治本草书,将《本经》药与《别录》药用两种不同的字色表示,是因为《集注》是由《本经》药和《别录》药组成,否则,两者就难以区别。《开宝本草》序言:“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为使《别录》药区别于《本经》药,“别录”一词突出地表现在历代本草书中,这也是将《别录》误为单独部书的原因之一。
对《别录》与《集注》的争鸣,应划句号。广义讲,《别录》与《集注》是同一部书;狭义而言,《别录》是指《集注》中的后半部书。而梁代陶弘景作《集注》以前所言的“别录”,是指魏晋时期多位名医在《本经》上增录的资料,即“名医副品”,或谓“附经为说”。这一结论首先应归功于尚志钧先生的苦心辑佚工作。如果没有《别录》和《集注》两辑本面世,这一疑团将难得澄清,争鸣也难以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