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名所江户百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名所江户百景

名所江户百景(日语:名所江戸百景/めいしょえどひゃっけい Meisho Edo Hyakkei)是浮世绘画师歌川广重在安政3年(1856年)到安政5年(1858年)之间创作的浮世绘。

119幅浮世绘大锦绘

按照春夏秋冬四个篇章主题分部,共计119幅浮世绘大锦绘,以及1幅目录主题,对江户的代表建筑场景和人做了极致细腻的刻画。

一般认为119幅大锦绘有116幅是歌川广重独立完成,《上野山下》一图在广重去世后发表,一般猜测由二代目广重(近乎徒弟)基于草图完成的。

夏之部的《赤坂桐畑雨中夕けい》。

冬之部的《びくにはし雪中》一般认为是二代目广重完成的作品。

浮世绘版画是日本传统绘画的一种类型,它的最大特点是:俗,生于市井,作于市井,也描绘市井。

它是日本江户时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市井生活、寻常巷陌、各种艺伎、小猫小狗等都是浮世绘创作的主题。

歌川广重简介

出身于江户

歌川广重(1797年-1858年10月12日)出身于江户(现东京)的一个消防员家庭。

1811年,歌川广重自15岁开始跟著歌川丰广学习浮世绘,很快就成为当时受欢迎的绘师。

1833~1834年,中间的55幅风景画系列《东海道五十三次》确立了他作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浮世绘画家之一的地位。

由于对他的人物风景画需求太多,大量制作降低了风景画的品质。他创作了5000多幅画,还从他的一些木刻作品上复制出了1万幅。他的天赋最先被西方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认同,广重也从他们那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

晚期的名作

《名所江户百景》是他生涯晚期的名作,描绘了江户在不同季节的风景名胜,变化多端的视角与远近景的极端取舍在视觉上带来全新的体验;他同时活用多种木版印刷技法,营造出光影甚至是凹凸变化,让画面更显生动。[2]

“名所绘”是浮世绘的一种题材表现,最先是在19世纪初,因为葛饰北斋的名作《富岳三十六景》而开始盛行,不仅满足了当时与游山玩水无缘的百姓对名山秀水的憧憬,也有像是旅游导览的功用而广受欢迎。

《名所江户百景》在1856年初开始发行,到隔年就已发行了108张图,且博得大家好评。

到访东京之时,你是否曾想过,距今一百多年前、仍被称为“江户”的东京,又是什么模样呢?远足文化今年出版的新书《广重TOKYO名所江户百景》,就要带著读者跟随歌川广重的脚步,同时游览往昔江户与今日东京。

01:《日本桥雪晴》

以日本桥为江户百景的起点别具意义,在1603年德川家康的全国道路网建设计划中,日本桥就是“五街道”(江户通往外地的五条主要通道)的基点。第一代日本桥在计划的同年兴建,如同广重所描绘的,是一座木造桥梁,但其实日本桥曾经过火灾及多次重建。现在的日本桥已是第19代,是在1911年兴建的石造二连拱桥。


02:《龟户天神境内》

这可能是《名所江户百景》中少数古今如一的场景了。龟户天神社的主神是天满大神,也就是菅原道真,而道真公的本社是位于九州的太宰府天满宫,因此这里原先的名字是相对的“东宰府天满宫”。

直到1873年才改称为“龟户神社”。

挥别春天步向初夏的时节,就是紫藤花季,龟户神社“东京第一赏藤胜地”的美名,幸运地没有因时间而改变。此外,据说印象派大师莫内就是看到了广重这件作品,才自己打造了内有小桥的日本庭园。


03:《请地秋叶境内》

《请地秋叶境内》描绘以前“秋叶大权现社”境内池塘附近的枫红景色,是当时有名的赏枫胜地。秋叶大权现社之后因关东大地震和二战而遭到严重损坏,于1966年重建,并改名为秋叶神社,也是我们现在很熟悉的地名“秋叶原”的由来。


04:《增上寺塔赤羽根》

增上寺为净土宗第八祖于1393年所创建,图中前景所绘的是增上寺五重塔的上半部,不过已在二战期间的东京大轰炸中烧毁。

现代的增上寺本堂后方就是东京铁塔,成为了游人观赏东京铁塔的好去处。



风流开眼、惊艳众生

《名所江户百景》耗尽了歌川广重的全部心血,画册于1856年开始分批次出版发行,

1858年,歌川广重因病去世。

1859年,《名所江户百景》在画家去世一年之后才得以出版完成,作品风流开眼、惊艳众生。

出版商鱼屋荣吉

当年的出版商为“鱼屋荣吉”。

也因为出版发行了这套《名所江户百景》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名。

在当时印制技术并不那么发达的时代,浮世绘的底本就显得尤为珍贵,自1856年鱼屋荣吉首次出版的200套,现存散落各地的不超过10套,对于艺术品来说的确是物以稀为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