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吏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吏目为中国古代官职名,尊称押衙或押牙。元代于儒学等提举司及各州设吏目为僚属。明代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医院、留守司、市舶司、盐课诸司、都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土官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及各州衙门均有设置此首领官。

清朝之位阶为从八品、从九品或不入流。其职能通常总务面杂役,为配置如太医院、兵马司的基层官员编制之一。设置于土司则称为土目。

吏目一职始设于元代,但并非太医院专用,只有在太医院才指代医官。到了清朝,吏目才渐渐成了太医院的专有职务[1]

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太医院吏目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也是一位医生,曾在明朝太医院任“吏目”一职,《本草纲目》十二卷“人参”条下对此有明确记载:“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衔大医吏目[2]”。中华老字号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显扬也曾任清朝太医院的吏目。

古代,上至太医,下至走方医,总体上其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明清时期的太医院设置分为五级,最高为院使(五品),其次是院判(六品),再次是御医(八品),接下来才是吏目,最后是医士(不入流)。吏目的级别多为从九品,属于官职的末流。

太医院的御医、吏目、院士、医士都称为太医,都可以入宫给皇帝看病,但真正给皇帝看病的机会是很少的。吏目升职非常困难,只有通过理论及实践考试且上一级出现空缺时才能升到更高一级。

在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吏目品级曾有过一次提升,“许服六品冠带”,但在待遇上并没有提高,因为“原品给俸每年白银六十两”。这属于精神奖励的范畴。到了清末宣统年间,吏目的品级才略有提高,官职及待遇提高到了八品。但宣统年间不过三四年就到了民国,所谓的“太医院”寿终正寝,吏目一职自然也就消失了。

视频

吏目 相关视频

本草纲目药圣父子-李时珍-李言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