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向王礼锡先生遗像致敬(老舍)

《向王礼锡先生遗像致敬》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当我到达洛阳的时候,作家访问团——由王礼锡先生率领——已在那里住了好几天。大雨,他们非等放晴不能渡河。刚一进旅馆,我就听到访问团还没能走的消息,马上想看他们去。不大会儿,在电话中,听到之的的笑声,与因找不到足以表示情感的话而来的一串“啊,啊……”。又过了一会儿,我和他们一一的握了手。那种痛快、高兴、亲热,简直说不出来!

他们的院里满是花木,高而浓绿的梧桐,与红白相间的木槿花,首先在大家欢笑中被我看到,至今还一闭目就在我眼前。晚间,我就是在一株白木槿花旁与礼锡先生谈了好久。这,难道是个梦么?礼锡,还记得你我都夸奖过的那几朵大而玲珑的白花么?

他与我谈自重庆洛阳一路上的经过情形,将来团体工作的计划,与团员们的才能与可爱……,最后,还谈到诗歌问题。他虽然在路上仍旧依着他自创的诗体写了不少的诗,可是他声明那只是“闹着玩”;他将来不论是翻译,还是创作,必定要用白话的。诗是他的命,他要运用白话加强这生命,使之更活泼,更富于宣传性。

他脸上没有一点病容。还是那么胖、那么精神、那么和蔼,嘴角上老微笑着。笑着,他告诉我,因警报,他那天只剪了半边发,还得去第二次!一切团中事务,他都不辞劳苦不怕麻烦,为一件小事也许跑多少路,只求把它作得妥贴。前发也须跑两次了,他微笑着。

他走不了,我也走不了;仿佛洛阳所有的雨都积蓄在一处,一总在那几天落下来。冒着雨,我几乎是天天找他去。他没有病;工作、谈笑,他与年岁轻些的朋友们是一样的。只有一天午饭间,他声明不喝酒。可是,大家的高兴使他自动撤消前议,“好,我还是得陪你们一杯;就是一杯。”喝完,他便躺下睡了。

第二天又见到,他笑着向我道歉:“你看,一杯酒就醉了!昨天你由这里走,我会不知道!”

啊,礼锡兄,你“走”,我可也不知道啊!连梦想也想不到啊!

洛阳分别,他们往北,我们往南。我再到西安,那不能使人相信的消息已在报纸上登出!没钱,没交通工具,我没法子到洛阳去哭!

死得光荣,可是,我们失去一位益友,一个抗战文艺工作最有力的指导人!光荣的死便是永生,我们该怎么办呢?我又回到重庆来了,礼锡兄!我又看见了你,你的遗像是悬在文协会所里;我老想看着你,可是不敢抬头;你是在我的面前,在我的心中,可是…… [1]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正红旗)。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笔名来历,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庆春是谁。“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2]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