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没有或很少条目链入本条目。 (2019年8月16日) |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8月16日) |
吕叔湘 | |
---|---|
[1] | |
本名 | 吕叔湘 |
出生 | 中国华东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中国语言学家 |
简介
著名语言学家,代表作《现代汉语词典》。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享年93岁)[1],汉族,著名学者,出生于华东地区(江苏省丹阳市),逝世于北京市。著名语言学家,代表作《现代汉语词典》。 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
吕叔湘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实事求是地认识汉语、揭示汉语的规律。
1986年,吕叔湘为首届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所作的书面发言题目就是“实事求是”。他教诲青年学者,做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也并不容易。以研究工作而论,‘实事’就是要掌握材料,材料要可靠,并且要尽可能全面……‘求是’就是找出规律……‘实事求是’四个字看似容易实艰辛,在实际工作中时刻想到它是有好处的。”
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思想,在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论述中有最为突出的体现。在1979年出版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他指出:“讲西方语言的语法,词和句子是主要的单位,语素、短语、小句是次要的。讲汉语的语法,由于历史的原因,语素和短语的重要性不亚于词,小句的重要性不亚于句子。”在此基础上,他把语言的单位分作动态单位和静态单位两大层级。静态单位包括语素、词、短语,其中语素是基本单位;动态单位包括小句和句子,其中小句是基本单位。在动态单位中,用“小句”而不是用“句子”作为基本的动态单位。在动态单位与静态单位之间,他认为:“把短语定为词(或者语素)和句子之间的中间站,对于汉语好像特别合适……汉语里的语法范畴主要依靠大小单位互相结合的次序和层次来表达……句子可以不改变其基本意义而改变其内部次序,短语很少能这样。”他的这些观点已经被语法学界广泛接受,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理论与事例(数据)的关系,吕叔湘说:“理论从哪里来?从事例中来。事例从哪里来?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我们说理论从事例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事实,也就是材料决定理论。”“如果没有感性知识做基础,那个理性知识就靠不住,就是骗人的玩意儿(连本人也是受骗的)。”在强调事实的同时,他把理论的认识看做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指南,指出“正确的理论能引导你去发现事实”。吕叔湘1946年的《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与《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等文章都反映了他的这一研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