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君子,在中國周朝之前,為貴族之統稱。後來於春秋之封建社會則變成士大夫之統稱,也就是為官之人稱君子,平民稱小人。儒家認為君子應不單指貴族或士大夫,而是「聖人之下,富有禮義規範的人」,具有高道德標準的人,君子成為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導人們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對象,人生的終極目標。君子的很多標準,是論語所定義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捨身取義;士不可不弘毅;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等,是儒家認為君子應有的品格[1]。
基本含義
「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易經》《詩經》《尚書》廣泛使用「君子」一詞。《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先秦早期君子一語主要是從政治角度立論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 「君」,從尹,從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發布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號施令,治理國家。《詩經•谷風之什•大東》:「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孔穎達《詩經正義》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與民庶相對。君子則引其道,小人則供其役。」《春秋左傳•襄公九年》:「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此處君子、小人,仍着眼於地位而非道德品質。其後君子一詞開始具有道德品質的屬性,君子一詞具有德性上的意義。「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此似為君子一詞在德性上最具體的意義。「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當然,仁祇是君子之所以為君子所宜具有其德性之總綱,在其他方面,仍非無所述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君子論
索源
何為君子?對「君子」一詞的具體說明,始於孔子。孔子對於君子的論述,不僅限於「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聖人」等,都與「君子」相關。如果將這些論述都包括進來,《論語》一書,所論最多的,無疑是關於君子的論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處於混亂狀態。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家各派都在尋求醫治社會弊病的良方。道家以無為而治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愛非攻為平亂之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則認為,要維護社會秩序,必須恢復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禮儀規範,亦即「復禮」。如何「復禮」?孔子感到,單純採取強制性的手段,已經不能湊效。因為當時諸侯割據,周天子的威儀已經喪失。於是孔子創造性地以「仁」釋「禮」,認為「禮」本是根源於人的仁愛之心,不過是人的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沒有「仁」,當然不會有什麼「禮」,要復興「禮」,當從「仁」字入手。如果說,「禮」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那麼,「仁」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論是要靠君子論來實現的,仁論必然要指向君子論。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2]」,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禮記•緇衣》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欲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一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處事,如果能以八正道為原則,也不會有差錯。
視頻
君子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儒家君子的四大品格 儒家君子論,豆丁網,2016-12-14
- ↑ 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 聽思聰 色思溫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問 忿思難 見得思義,國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