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义刚 家乡的记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页面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家乡的记忆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家乡的记忆》中国当代作家吴义刚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家乡的记忆

近日春雨绵绵,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草长莺飞,春意盎然。春雨贵如油,万物经过严冬的考验,经过春雨的滋润,草绿了,花艳了,万物苏醒了。

迎来了春天阳光,在春风的吹拂下,淡黄色的柳枝迎风飘扬,随着气温的回升,百叶吐青,充满生机的植物,破土而出,阳光雨露,庄稼茁壮成长,天道酬勤,又是一年丰收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人勤地不懒,土里刨食,世代农耕的庄稼人,秉承”庄稼误一季”,“人误一生”,“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周末,天气晴好,春风和煦,顽童在郊外,纷纷放飞风筝,各式花色图案的风筝,直上云霄,空旷的朗朗晴空,五彩缤纷的风筝,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公交汽车的驶向大通方向,公路边的树木和各式建筑物等参照物,从眼前飞快一闪而过,经过亇把小时的车程,来到大通——和悦古渡口,红色麻石条的台阶向江边延伸,直通渡口码头趸船。

渡口等待上船的人头攒动,游客们身着各式款式的时尚服装,特别是时髦的女士们,身着艳丽的服装,打扮的光彩照人,脸上充满了喜悦的笑容,着实令人惬意,流连忘返。

渡船离岸,汽笛长鸣,十几分钟后,渡船靠岸。随着人流来到和悦老街,街两边古老房屋粉墙黛瓦,高大的马头墙,翘檐飞角,古色古香的徽式建筑,尽收眼帘。

热闹非凡的街面,人流络绎不绝,商店商品琳琅满目,渡口边的小驳船沿着渡口两边向远处延伸,光着膀子的王老爹,头戴着草帽,声音洪亮,起锚,扬起双桨,向下游划去,在酱品厂的江边驳货向大通对岸驶去。 猛然间遇到一个熟人,打着招呼,打破了我的回忆,现实街面的荒凉,人去楼空,残垣断壁,已和儿时的印象有着天壤的反差。

现实街面已是遗址公园,坍塌的砖墙上,生长着不知名的小树,根虬杂在墙的缝隙,拼命地向土里延伸,顽强的生命力,令人钦佩。仿佛向人们宣示着昔日弹丸之地“小上海”曾经的繁华。

红色麻石条铺就街面,底下是淌水的下水道,市镇布局合理,三街十三巷,见证徽商的勤劳和智慧。巷口的消防池依稀可辩,银楼、典铺、药铺、西约房、戏园、店铺、邮政局、盐业招商局、镖局、振通发电厂,通和两岸灯火通明。 帆船泊在江边,白帆点点,桅杆林立,好一派天然的避风港。鹊江对岸逶迤的长龙山夕阳西照,晚霞映红了天,别有一番景致,令人浮想联翩。

传说:佘以雨老井,还有大通粮站处的一口古井,是龙的双眼,尾部在羊山矶处,双眼俯瞰鹊江,护佑通和两岸的百姓免遭伤害,绵延后世,百业兴旺。西瓜顶上的钟楼,标志西方列强宗教的侵入,奴化教育,腐蚀人们的心灵,成为“顺民”,与世无争。 圣公会、万字会乃属教会建筑物,抗战属外国宗教势力范围,免遭战火,乃是大通的标志性建筑。解放后,改为小学、初级中学,随着移民建镇的的发展,大量人口迁移新镇新区,学生的减少,学校房屋闲置,已成历史文物建筑,并加以保护。

青通河的流水和江水接壤,长江在此拐弯,大海在此回头。羊山矶的不波亭,夕阳倒影水中,江上帆船穿梭来往,汽笛常鸣。官方设立税务卡口:如上卡、中卡、下卡,北卡(枞阳六百丈)如今已成为地名。

盐业招商局遗址在和悦洲中街处,大关口同出一撤,一业带动百业富,由于地理位置和当时以水路运输为主,盐业集散地,惠利周边及徽州山区,南来北往的商人纷至沓来,号称人口十万的小江洲空前繁荣。

昔日的繁荣,已烟消云散,留给人们只有记忆。儿时的记忆犹新,每当夏季,泡在冮里游泳,青通河运砂的船队,徐徐驶向下游,抢游船队,爬上船,再跳下江。

摸鱼捞虾,确实是江边长大孩子的强项,奶奶用米糠炒香油,用沙布扎好,放在网罾里,新鲜透明江虾,成为我们的美味佳肴,至今思来,欲滴馋涎,令人回味无穷。

白鳍豚养殖场处,靠西部夹江段,抗战时,外江趸船,拖至此处,截断船底,沉入夹江底部。解放后,劳改犯人肩挑手抬,经过数日,清理淤泥沙,当日能见旗杆,一晚上就淤入泥沙中,再反复清淤打捞趸船,由于打捞没有机械化设备,最终也没打捞成功,有多少劳改犯死后,就埋在夹江边的乱坟地,客死异地,多少冤魂,泪洒打捞处,巳成为过往。

现如今,白鳍豚养殖养场迎来大批的游人,中午,江豚喂食时,江豚齐聚观景台处水面,江豚一会浮入水面,一会沉入江底,等饲养员扔下小活鱼,江豚都在争先恐地觅食,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或照相机,拍下这令人欢快的画面,旅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周未人们慕名而来,沥青柏油跑道,电动旅游观光车,环岛一周,远远就看见错落有致白色塑料大棚疏菜基地,绿色葱茏的蔬菜,在阳光的辉映下,青翠欲滴,确实令人喜爱。 辛苦的菜农,不辞辛劳,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外江轮船汽笛声声,旅人们纷纷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间。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盐业招商局博物馆,在不久的将来拨地而起,旅游景点不断开发和完善,我坚信“小上海子”的明天会更美好![1]

作者简介

作者,吴义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