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義剛 家鄉的記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家鄉的記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家鄉的記憶》中國當代作家吳義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鄉的記憶

近日春雨綿綿,春回大地,萬象更新,草長鶯飛,春意盎然。春雨貴如油,萬物經過嚴冬的考驗,經過春雨的滋潤,草綠了,花艷了,萬物甦醒了。

迎來了春天陽光,在春風的吹拂下,淡黃色的柳枝迎風飄揚,隨着氣溫的回升,百葉吐青,充滿生機的植物,破土而出,陽光雨露,莊稼茁壯成長,天道酬勤,又是一年豐收景。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份耕耘一分收穫,人勤地不懶,土裡刨食,世代農耕的莊稼人,秉承」莊稼誤一季」,「人誤一生」,「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周末,天氣晴好,春風和煦,頑童在郊外,紛紛放飛風箏,各式花色圖案的風箏,直上雲霄,空曠的朗朗晴空,五彩繽紛的風箏,又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隨着公交汽車的駛向大通方向,公路邊的樹木和各式建築物等參照物,從眼前飛快一閃而過,經過亇把小時的車程,來到大通——和悅古渡口,紅色麻石條的台階向江邊延伸,直通渡口碼頭躉船。

渡口等待上船的人頭攢動,遊客們身着各式款式的時尚服裝,特別是時髦的女士們,身着艷麗的服裝,打扮的光彩照人,臉上充滿了喜悅的笑容,着實令人愜意,流連忘返。

渡船離岸,汽笛長鳴,十幾分鐘後,渡船靠岸。隨着人流來到和悅老街,街兩邊古老房屋粉牆黛瓦,高大的馬頭牆,翹檐飛角,古色古香的徽式建築,盡收眼帘。

熱鬧非凡的街面,人流絡繹不絕,商店商品琳琅滿目,渡口邊的小駁船沿着渡口兩邊向遠處延伸,光着膀子的王老爹,頭戴着草帽,聲音洪亮,起錨,揚起雙槳,向下游划去,在醬品廠的江邊駁貨向大通對岸駛去。 猛然間遇到一個熟人,打着招呼,打破了我的回憶,現實街面的荒涼,人去樓空,殘垣斷壁,已和兒時的印象有着天壤的反差。

現實街面已是遺址公園,坍塌的磚牆上,生長着不知名的小樹,根虬雜在牆的縫隙,拚命地向土裡延伸,頑強的生命力,令人欽佩。仿佛向人們宣示着昔日彈丸之地「小上海」曾經的繁華。

紅色麻石條鋪就街面,底下是淌水的下水道,市鎮布局合理,三街十三巷,見證徽商的勤勞和智慧。巷口的消防池依稀可辯,銀樓、典鋪、藥鋪、西約房、戲園、店鋪、郵政局、鹽業招商局、鏢局、振通發電廠,通和兩岸燈火通明。 帆船泊在江邊,白帆點點,桅杆林立,好一派天然的避風港。鵲江對岸逶迤的長龍山夕陽西照,晚霞映紅了天,別有一番景致,令人浮想聯翩。

傳說:佘以雨老井,還有大通糧站處的一口古井,是龍的雙眼,尾部在羊山磯處,雙眼俯瞰鵲江,護佑通和兩岸的百姓免遭傷害,綿延後世,百業興旺。西瓜頂上的鐘樓,標誌西方列強宗教的侵入,奴化教育,腐蝕人們的心靈,成為「順民」,與世無爭。 聖公會、萬字會乃屬教會建築物,抗戰屬外國宗教勢力範圍,免遭戰火,乃是大通的標誌性建築。解放後,改為小學、初級中學,隨着移民建鎮的的發展,大量人口遷移新鎮新區,學生的減少,學校房屋閒置,已成歷史文物建築,並加以保護。

青通河的流水和江水接壤,長江在此拐彎,大海在此回頭。羊山磯的不波亭,夕陽倒影水中,江上帆船穿梭來往,汽笛常鳴。官方設立稅務卡口:如上卡、中卡、下卡,北卡(樅陽六百丈)如今已成為地名。

鹽業招商局遺址在和悅洲中街處,大關口同出一撤,一業帶動百業富,由於地理位置和當時以水路運輸為主,鹽業集散地,惠利周邊及徽州山區,南來北往的商人紛至沓來,號稱人口十萬的小江洲空前繁榮。

昔日的繁榮,已煙消雲散,留給人們只有記憶。兒時的記憶猶新,每當夏季,泡在冮里游泳,青通河運砂的船隊,徐徐駛向下游,搶遊船隊,爬上船,再跳下江。

摸魚撈蝦,確實是江邊長大孩子的強項,奶奶用米糠炒香油,用沙布紮好,放在網罾里,新鮮透明江蝦,成為我們的美味佳肴,至今思來,欲滴饞涎,令人回味無窮。

白鰭豚養殖場處,靠西部夾江段,抗戰時,外江躉船,拖至此處,截斷船底,沉入夾江底部。解放後,勞改犯人肩挑手抬,經過數日,清理淤泥沙,當日能見旗杆,一晚上就淤入泥沙中,再反覆清淤打撈躉船,由於打撈沒有機械化設備,最終也沒打撈成功,有多少勞改犯死後,就埋在夾江邊的亂墳地,客死異地,多少冤魂,淚灑打撈處,巳成為過往。

現如今,白鰭豚養殖養場迎來大批的遊人,中午,江豚餵食時,江豚齊聚觀景台處水面,江豚一會浮入水面,一會沉入江底,等飼養員扔下小活魚,江豚都在爭先恐地覓食,人們紛紛舉起手機或照相機,拍下這令人歡快的畫面,旅人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周未人們慕名而來,瀝青柏油跑道,電動旅遊觀光車,環島一周,遠遠就看見錯落有致白色塑料大棚疏菜基地,綠色蔥蘢的蔬菜,在陽光的輝映下,青翠欲滴,確實令人喜愛。 辛苦的菜農,不辭辛勞,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悅。外江輪船汽笛聲聲,旅人們紛紛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間。

隨着旅遊開發的深入,鹽業招商局博物館,在不久的將來撥地而起,旅遊景點不斷開發和完善,我堅信「小上海子」的明天會更美好![1]

作者簡介

作者,吳義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