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昌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石、仓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清末民初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浙江安吉人[1]

工篆刻、书画。其画取法赵之谦,上追八大、石涛陈淳徐渭,并以金石、书法的笔法入画。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绘画题材以花卉为主,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金石味”或“金石气”一词,早已成为书法审美的一种比喻,即书法家有意的表现古代金石文字朴拙雄浑的气象,是一种融合篆隶、宁静深沉、朴拙老辣、通圆畅达的书法审美意境,具有质感、涩感、韵律感与力度感的线条表现[2]。)的独特画风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诗文和不凡的书法,并加盖古朴的印章,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对近世花鸟画有很大的影响。

1927 年 11 月 6 日,吴昌硕突患中风,在上海寓所去世,享年 84 岁。 1933 年 11 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宋梅亭畔[3]

生平

吴昌硕生于浙江孝丰县鄣吴村,其地古属安吉州,22岁以前已移家安吉,遂以安 吉为籍贯。他前两代人都是举人但家境并不富裕。出身书香门第的吴昌硕,10岁左 右开始学作诗、刻印,求学甚勤。17岁那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吉安、孝丰一带激战, 在逃难途中与家人失散,只身流亡,受尽苦难,在外地流浪达五年之久。返家后苦读 诗文,钻研书法篆刻。22岁中秀才后,曾凑钱捐了个典史,生活寒酸,自嘲为“酸寒 尉"。1872年离家到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寻师访友,期间见识了不少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收藏家等,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多方面的知识与修养。后长期居住上海, 以卖画为生。1896年,他经友人举荐,做了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因看不惯官场 黑暗,到任一个月便弃官而去,仍寄居上海卖画[4]

自 56 岁从安东县令任上辞职以后,吴昌硕彻底放弃了仕途,开始安心于艺术创作了[5]

艺术道路

吴昌硕从艺所经历的是先篆刻、书法、诗文,而后才正式从事钻研绘画之路。是篆刻、书法、诗文已有相当成就时,借助已有的艺术功力底蕴进而转向绘画艺术。中国书画理论的书画同源说,是由来已久的,扩大说,其实是诗书、画、印其理相通的[6]

大器晚成的画家

吴昌硕曾经自谦地说: "吾三十学诗,五十学画。"事实上,吴昌硕三十多岁就己经开始画梅、菊,只不过不轻易示人,那时他主要习诗、刻印、学书,自认为画并不成熟。这当然是自谦之词,而有些评述者往往误解为他学画很迟。郑逸梅在《小阳秋》中引孙紫珊云: 吴昌硕学画于伯年,时昌硕年已五十矣。”这是不确的。 吴昌硕绘画之特点就是熔金石书画于一炉,形成了他独具的刚劲峭拔、雄视千古的艺术风格。但是任伯年对吴昌硕这一画风之形成,其影响是不能低估的。吴昌硕最为称赞任伯年的也就是任画的金石味[7]

海派中后期领军人物

任伯年辞世后,吴昌硕成了海派书画的领军人物。吴与任情在师友之间,吴初到上海涉足画坛时,曾得过任多方的帮助。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海派书画艺术风格的最后确立和艺术影响的最大辐射是吴昌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在书画印三个领域实行了全方位的突破和整体性的创新,并以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滋润着自己的丹青笔墨和金石篆刻,成了一代开宗立派的大师[8]

他自 20 世纪初定居上海以后,不断受到日本和欧美市场的启示和赞助,在艺术实践和学术观念上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1912 年他应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主任冈仓天心( 1863 — 1919 )之邀,为该馆题写了“与古为徒”的篆书匾额,表明了传统东方艺术在新的世界文化艺术潮流中的位置。翌年 10 月,他在《中华名画:史德匿藏画影本》序文中提出“与古为新”的重要口号[9]

国际影响

国际上,其影响近及于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其后继者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等,正是在这一历史巨流中,继续探索前进而取得成就者。

根据史籍所载,最先与吴昌硕交游的日本学者是日下部鸣鹤。日下部鸣鹤原名东作,字子旸,号署野鹤、鸣鹤,法谥清闲院鸣鹤德音居士,日本近江彦根人, 1838 年生,是日本碑学始祖。他始创回腕悬腕折笔法,直接影响到今天的日本书坛。昌硕老人与鸣鹤经常在一起诗歌酬唱为乐。在鸣鹤归国后,两人依然鱼雁往还不断。日下部鸣鹤归国后,对昌硕先生的高超艺术,宣扬备至,受其影响而接踵来华者大不乏人,河井仙郎即是其中一人[10]

西冷印社

1904 年夏,他与叶品三、丁辅之、吴石潜等一起,聚集在杭州西湖附近,筹划创立西泠印社。1913 年,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担任第一任社长。印社一方面收集、拓印西泠八家的作品,另一方面复印历代金石书画真迹。这继承了中国传统美术遗产,影响了一批有志于美术事业的青年学子,扩大了中外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贡献很大[11]

为人

吴昌硕因从小受到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流落外乡五年,吃够苦头,及至后来,他对朋友情义深重,对一般人也和善可亲,时时给予关心帮助。在苏州时应卖浆者索画而赠之,在上海六三园为歌伎挥毫等等,都可说明他对一般人也能平等对待,慷慨乐为助之[12]

交友

除任伯年外,吴昌硕在上海等地还结识了蒲作英胡公寿张子祥吴秋农陆廉夫等画家。以苏州为中心的游学生涯,使吴昌硕积累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艺术知识,诗文、书法水平全面提高,篆刻艺术成就突出,绘画艺术也渐人门径[13]

常熟盛产竹笋,鲜嫩洁白,形状宛如象牙,称"象笋" ,沈石友念及老友,每每为他寄来,而吴昌硕在大快朵颐之际,也感于石友的一片挚博,便作《象笋图》聊表谢意,于是,也就有了"写笋作图寄公周" (沈石友号公周)之句。沈石友的诗对吴昌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吴昌硕也以师友的感情尊敬沈石友。吴昌硕在《二友诗寄养浩石友》一诗中曾从“三人必有师”的观点出发,赞扬“石友介于石,锈肝淘俗尘”的清高和兀傲[14]

吴昌硕与沈石友的友情持续了 30 余年,直至沈石友去世。除了任伯年、沈石友之外,另一位在吴昌硕的游学时代与之有着密切交往,开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画家当属后来被黄宾虹推作"海上绘画第一人"的蒲华(宇作英,号肯山野史,浙江嘉江人)了。他对朋友,如前述与蒲作英的交往,蒲去世时孑然一身,萧条凄凉,吴昌硕为其棺殓治丧、书碑等。

家庭

为了躲避战乱,吴昌硕和家人随全村两千多人一起开始了将近五年的流浪生活。在流亡期间,吴昌硕与家人被战争冲散了。吴昌硕初配夫人章氏,安吉过山村人。清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兵安吉、孝丰一带,战争期间,吴昌硕的生母万氏和他未结婚的妻子章氏同时死去。他曾作《烕梦》长诗,刻“明月前身”一印,并在印侧造章夫人背影像,。款文日: “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伍记”[15]

一八七二年二十九岁娶施氏季仙夫人。吴昌硕性喜交友,家中虽贫苦,却常常有客人寄寓、寄食,从芜园时期"岁寒三友"的交往中就有了这一习惯,后来更有王竹君、蒲华等人,施夫人都能替夫君好好款待。所以吴昌硕尤为感激,一句"前身明月终修到" ,道出了无限深情[16]

夫人生三子一女。长子育,宇半仓,十六岁芴。次子涵,宇子茹,号臧龛,擅书画,尤精篆刻,克传家学,惜寿不永,五十二岁那年〔 1927 年〕先其父而卒。三子迈,宇东迈,一宇东曼,亦能书画。女丹姮,宇次蝤,能隶书,出嫁后中年去世[17]

画价

作品

有《桃实图轴》、《葫芦图轴》、《梅花图轴》和《菊花图轴》等。

参考资料

  1.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吴昌硕作品.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 ISBN 978-7-5368-0983-3. 
  2. 郭晋铨. 沉郁顿挫--台静农书艺境界: 台静农书艺境界. 新锐文创. 1 May 2012: 106–. ISBN 978-986-6094-68-2. 
  3. 刘江. 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 西泠印社. 1995. 
  4. 曹洞颇. 丹青妙笔的意蕴——中国绘画欣赏. Beijing Book Co. Inc. 1 May 2006: 219–. ISBN 978-7-999048-31-2. 
  5. 紫都; 吴昌硕; 苏德喜. 吴昌硕.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6. 吴昌硕精品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7. 舒士俊. 任伯年硏究.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 
  8. 海派文化与国际影响力.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1118-027-5. 
  9. 黄宾虹与笔墨问题文集: 关山月美术馆首届学术论坛.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10. 吴长邺. 我的祖父吴昌硕.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11. 朱汉国; 杨群. 中华民国史. 四川出版集团. 2006. 
  12. 刘江. 吴昌硕印论图释.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 
  13. 边平恕. 吴昌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ISBN 978-7-300-05009-6. 
  14. 刘海粟. 回忆吴昌硕.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 
  15. 吴颐人. 篆刻五十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16. 吴晶. 百年一缶翁——吴昌硕传/浙江名人研究大系/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978-7-213-03085-7. 
  17. 吴东迈. 吴昌硕.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