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虹
《自远堂琴谱》纸本
出生 1719年
扬州仪征
逝世 1802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字仕伯
籍贯 扬州仪征
知名作品 编著广陵派琴谱《自远堂琴谱》

吴灴

(1719年-1802年后),字仕伯,扬州仪征人,古琴演奏家,为广陵琴派代表人物之一。为乾隆、嘉庆时期广陵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吴灴 ,编著广陵派琴谱《自远堂琴谱》,广收诸家琴曲,为古琴谱中曲目较多的著作

人物简历

吴灴 (1719年-1802年后),字仕伯,扬州仪征人,古琴演奏家,为广陵琴派代表人物之一。为乾隆、嘉庆时期广陵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吴灴 ,编著广陵派琴谱《自远堂琴谱》,广收诸家琴曲,为古琴谱中曲目较多的著作。

吴灴 的古琴音乐理论散见于《自远堂琴谱》的序、跋中:

以“三弦为宫”疏理古琴的“均调”问题。

提出“曲传音节,传其神妙”,指出操琴必须重视表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为后世广陵琴派奠定了“音随意走,意与妙合”的艺术风格。

精研“调气练指”之法,兼收南柔北刚之长,促进了广陵琴派演奏指法向“跌宕多变,刚柔相济”的方向发展。

强调“吟揉立体为用”,使广陵琴派的琴曲内容更富有感情色彩。

吴灴 传颜夫人(真名不详)、先机和尚,为俗、释两派之始。

吴灴及其《自远堂琴谱》

随着《澄鉴堂琴谱》和《五知斋琴谱》的问世,广陵琴派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广陵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灴

吴灴 (1719—1802),字仕伯,扬州仪征人,他曾师从徐锦堂,又常与徐祺之子徐俊游;因此吴灴 基本上继承了广陵琴派徐常遇、徐祺两家琴学的精髓,而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吴灴 积平生之精力,编著了《自远堂琴谱》二卷,搜集了约90首琴曲,除《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两书中的45曲外,还增收了《龙翔操》《梅花三弄》《幽兰》《天台引》等45个新曲。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直到吴灴 84岁高龄时,才得以出版。

吴灴 平生对《律吕正义》《琴旨》等乐律学的著作很有研究,并将心得纳入自己的琴谱中,从而强调了以“三弦为宫”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古琴的均调问题。在《自远堂琴谱》中,关于演奏的理论虽不多,但根据该书序、跋,可见其对广陵琴派演奏风格的影响之深。比如,吴灴 提出“曲传音节,传其神妙”的主张,为后世广陵琴派奠定了“音随意走,意与妙合”的艺术风格。吴灴 主张兼收南柔北刚之长,强调“吟猱立体为用”,促进了广陵琴派演奏指法向“跌宕多变,刚柔相济”的方向发展。

吴灴 只有两个弟子得其真传,一是释先机,一是颜夫人(真名不详),从而形成俗、释两派。俗家一派,由颜夫人传梅植之、姚仲虞、周璜、符南樵等。释家一派,则由释先机传释明辰、袁澄、释牧村、释逸梅、秦维瀚等。这其中最出色的是编纂《蕉庵琴谱》的琴家秦维瀚。

自远堂琴谱》纸本

《自远堂琴谱》纸本,线装四函二十三册。 清嘉庆六年,自远堂刊本,共十一卷二十三册,清吴传谱,李廷敬重订,边首有嘉庆七年壬戌李延敬。张敦仁序,乔钟吴跋,卷一为范例,谱目,皇极定声,卷二为琴音略要,卷三为指法,卷四至卷十一为琴谱,谱内共收82曲,流传极广。著名曲目有《潇湘水云》等。(另一说为共12卷90首琴曲,包括《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两书45曲,并增收《龙翔操》、《梅花三弄》、《幽兰》、《天台引》等45操新曲,每操仅注有调性、调式,无解题、后记。)

后由日本学者吉备真备带回日本,国内失传。[1]

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自远堂琴谱》

 近日,钧天坊与中国书店出版社联合重磅打造的“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自远堂琴谱》”正式出版面世。

《自远堂琴谱》由清吴灴 (1719—1802年,字仕伯,扬州仪征人)编著,为广陵琴派代表性琴谱。吴灴 继承了广陵琴派徐常遇、徐祺两家琴学的精髓,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他广收各琴谱精华,于嘉庆七年(1802年)在上海初次刊印了这部重要的琴曲谱集。

《自远堂琴谱》共十二卷,收集了约九十首琴曲。除《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两书中的四十五曲外,还增收了《龙翔操》、《梅花三弄》、《幽兰》、《天台引》等四十五操新曲(每操仅注有调性、调式)。在这部琴谱中,吴灴 非常注重“音韵并茂”,并纳入自己对《律吕正义》、《琴旨》等音律之学的著作的研究心得,从而强调了以“三弦为宫”的方式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古琴的均调问题。吴灴 的学生乔钟吴说,吴吴灴 “殚心琴学数十年,古谱雅操,靡不淹通精诸”、“维时工斯艺者,若金陵吴宫心、虞山吴重光、曲江沈江门、新安江丽由等齐集维扬,仕伯日与之讲求演习调气练指,其曲传音节,传其神妙,琴以音韵为工”。后人还记叙他“与越千辈游,更精研琴律以辨明琴曲立体为用吟诸法”,可见其对广陵琴派演奏风格的影响之深。

吴虹
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自远堂琴谱》

吴灴 还提出“曲传音节,传其神妙”的主张,指出操琴必须重视表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为后世广陵琴派奠定了“音随意走,意与妙合”的艺术风格;精研“调气练指”之法,兼收南柔北刚之长,促进了广陵琴派演奏指法向“跌宕多变,刚柔相济”的方向发展。他研究琴曲演奏的方式方法,强调“吟猱立体为用”,使广陵琴派的琴曲内容更富有感情色彩。

吴灴 所编著的《自远堂琴谱》,是琴史上收集琴曲较多的琴谱集之一,给广陵派后继者研究琴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百余年来,《自远堂琴谱》一直被琴家奉为标准琴学教科书。通过编者的不懈努力,寻访到嘉庆初刻本《自远堂琴谱》,中国书店据此影印出版,使得原已流失的一代古琴谱重新面世,为古琴研究者、学习者、爱好者、收藏者,提供了一部珍贵的琴学文献。

艺术的美学价值贵在会意,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我们欣赏各类艺术作品,有些只一遍便索然无味,而有些却百赏不厌,令人回味无穷,原因是前者太直,太露,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都直接地、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没有给人留下回想、品味的余地。而后者含蓄,将非常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深含于艺术形象之中,采用比拟、用典、隐语、婉曲、托物、写景、象征等手段将真意隐蔽曲折地间接表现出来,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去表达丰富的情感与深广的社会内涵,藏中有露,欲露还藏,使欣赏者去回味、思索、体会和领悟那含蓄的“弦外之音”。

因为文字具有“千载共明,万里对面”的神奇功能。所以,在读古人的文字时,就能超越时空与地域和古人直接对话。如果观察敏锐、推测入微,通过“曲径通幽”地去寻觅、发现、品味,那么就会在表象以外获取它所象征的真挚寓意。而一旦透过表层发现其中含义,欣赏者便会觉得别有天地,境界豁然开朗,其间妙趣横生!

比如,以前我在欣赏或编辑古代经典著作时,一般只对作品内容感兴趣,很少去关注书名或题目,所以有些经典读了很多年,也不会深思其书名与作者有什么紧密的联系。近期编辑《自远堂琴谱》时,我才从题目字意展开联想,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深刻含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名《蝉》,出自唐初诗人虞世南,是首典型的托物寓意的小诗。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诗中有“饮清露”之说。此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它们被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里,“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后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树高大挺拔,一“疏”字,更显其枝干的高挺清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二句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在前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慧心别具,强调“致远”是由于自身“居高”的原因。这种独特的观点与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金钱的帮助),声名自能远播。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可见,只有高尚的人格以及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才是美名远扬的最有力保证。

吴灴 是广陵琴派的重要传人,他继承了广陵琴派徐常遇、徐祺两家琴学的精髓,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后人还记叙他“与越千辈游,更精研琴律以辨明琴曲立体为用吟诸法”,可见其对广陵琴派演奏风格的影响之深。吴灴 殚心竭虑,收集各琴谱精华,他八十岁时受聘于观察李廷敬,在李廷敬的资助下,于1802年在上海刊印出了这部重要的《自远堂琴谱》。

人格物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古人多以梅、兰、竹、菊、松、荷、石、泉等外物作为个人品格与移情的载体,以寄寓高尚的情操和高雅志趣。很明显,吴灴 的斋号名“自远堂”出自虞世南咏《蝉》诗句,他借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表达自己所具有的内在品格以及对自己琴艺的高度自信。

吴灴 广收诸家琴曲,编成琴史上收集琴曲较多的琴谱曲集《自远堂琴谱》,给广陵琴派及后继者研究琴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两百余年来,《自远堂琴谱》一直被琴家奉为标准琴学教科书。

正因为《自远堂琴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虽然几百年过去了,如今还有像唐中六、于华刚、王鹏、陶艺等诸多隔世知音,愿意为吴灴 先生的琴学传播付出自己的力量。因为后人尊崇的,不是生前拥有多少金钱、多大权势、多高地位,而是创造了多少有益于后人的文化遗产。

我相信,我们再版的《自远堂琴谱》,是先贤智慧的延续,这种古今递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它不需要凭借“秋风”,还会传播得更远,更远![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