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呼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呼麦(图瓦语:Хөөмей;蒙古语:ᠬᠥᠭᠡᠮᠡᠢ,鲍培转写:kögemei,西里尔字母:Хөөмий,意为“咽喉”),又称喉音唱法,是一种典型运用泛音的歌唱方式(歌者能在一个持续的低音之上,同时唱出另一个像口哨声的高音),被蒙古族图瓦人和位于阿尔泰地区的蒙古族(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布里亚特人、通古斯楚科奇族应用在民俗音乐。另外,西藏喇嘛念经的唱法引进了假声带唱法卡基拉的一些技巧,类似于蒙古的呼麦。

2009年,呼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

历史渊源

据考证,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即在匈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呼麦。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

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

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

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

三是赞美骏马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2]

艺术特色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

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演唱与呼麦艺术

雅库特阿尔泰哈卡斯图瓦等地区的突厥语民族的史诗演唱中,歌手们运用的那种喉部发音的演唱风格更是让人如醉如痴,仿佛进入一种奇幻烂漫的神话般的世界。

呼麦:音乐世界的“另一种真实”。

“呼麦”是一种借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3]。“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歌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这是呼麦最使听者动容之处。

蒙古呼麦的艺术传统与蒙古史前史重构

呼麦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声乐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猿相揖别之际的产物,因此,研究蒙古呼麦对探寻蒙古族源、构建蒙古史前史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然之至音”

长啸起源于自然界。《庄子·马蹄篇》所言:“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在广袤无际、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中,人类与鸟兽草木相依相伴。啸脱胎于大自然的音响,来源于人类对自然之音的模拟。在传统蒙古人的音乐观念中,浩林·潮尔(即呼麦)也是模拟“山林溪谷之音”的产物。尽管这种同源性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具有对等性,但这种情况却促使我们对长啸与呼麦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

主要曲目

图瓦共和国

huun huur tu 《Where Young Grass Grows》

呼麦的曲目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如下:

《MY TUVA》 (图瓦呼麦)

《Big River》 (图瓦呼麦)

《Tuva Groove》(图瓦呼麦)

《Good Horses》(图瓦呼麦)

《Ondar Girls》(图瓦呼麦)

《Alash》 (图瓦呼麦)

中国

满都拉汗颂》 (蒙古呼麦)[4]

四座山》 (蒙古呼麦)

成吉思汗颂》 (蒙古呼麦)

阿勒泰颂》 (蒙古呼麦)

额布河流水》 (蒙古呼麦)

布谷鸟》 (蒙古呼麦)

黑走熊》 (蒙古呼麦)

四岁的海骝马》(蒙古呼麦)

都楞扎那《吉祥蒙古》、《蒙古游牧》,

阿拉腾傲刀 《挣扎》、《假如我没有你》、《魔鬼的初吻》、《灵魂献给我的礼物》 。

卡尔梅克共和国

Okna Tsahan Zam《Tsahan Zam - Edjin》

传承意义

呼麦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回音,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对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

正因如此,为当代蒙古民族继承并传播开来的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

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最近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

在继承和发展“呼麦‘这一蒙古族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如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

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5]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从向蒙古国呼麦大师学习了呼麦的各种演唱技巧,并提高较快。

其中,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是佼佼者。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先后出访日本、澳大利亚),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

而早在80年代,我区有识学者莫尔吉胡、达·布贺朝鲁就开始了关于“呼麦”的考察研究和介绍;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先后以不同声乐形式(如民间艺术演唱无伴奏合唱)引向舞台;2000年东方电影电视学院建立才真正把呼麦艺术引入民族艺术教学之中心。

抢救和保护“呼麦”这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使它免遭灭绝之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视频

呼麦相关视频

世界女低音呼麦大师香丹:二十一度母赞
马头琴呼麦组合
呼麦网络大赛 - GegenEhshigln组合
流动的盛宴:绝迹了百年的蒙古族呼麦,如今又焕发生机
阿尔泰乐队呼麦演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