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平島」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center>'''和平島'''</center><img src="https://images.chinatimes.com/ne…”)
 
XND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和平島''' </p>
|<center>'''和平島'''</center><img src="https://images.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9-07-03/900/20190703000981.jpg" width="250"><br> <small>[https://images.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9-07-03/900/20190703000981.jpg 原圖鏈結]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703000980-260415?chdtv 圖片來 自中時電子報]</small>  
+
|-
 +
|<center><img src="https://www.taiwan.net.tw/att/1/big_scenic_spots/pic_635_2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05&id=635 圖片來 自taiwan]
 +
</small>  
 
|}
 
|}
</div>'''和平島'''([[巴賽語]]:Tuman)是距離[[臺灣|台灣本島]]最近的[[島嶼]],該島位於於[[台灣]][[基隆市]][[中正區 (基隆市)|中正區]],[[基隆港]]東北方,其以台灣跨海大橋「[[和平橋]]」與台灣本島做連接,和平橋亦為台灣第一座跨海大橋。島上的[[臺灣原住民|原住民]][[巴賽族]]稱此島為 「{{lang|la|tuman}} 」,[[漢人]]入墾後則稱為「'''大雞籠嶼'''」或「'''大雞籠山'''」,在1870年代時,為了要與東北方海上的﹝小雞籠嶼﹞﹝即今日基隆嶼﹞區隔,以免混淆,於是改名「'''社寮嶼(島)'''」。
+
 
 +
'''和平島'''([[巴賽語]]:Tuman)是距離[[臺灣|台灣本島]]最近的[[島嶼]],該島位於於[[台灣]][[基隆市]][[中正區 (基隆市)|中正區]],[[基隆港]]東北方,其以台灣跨海大橋「[[和平橋]]」與台灣本島做連接,和平橋亦為台灣第一座跨海大橋。島上的[[臺灣原住民|原住民]][[巴賽族]]稱此島為 「tuman 」,[[漢人]]入墾後則稱為「'''大雞籠嶼'''」或「'''大雞籠山'''」,在1870年代時,為了要與東北方海上的﹝小雞籠嶼﹞﹝即今日基隆嶼﹞區隔,以免混淆,於是改名「'''社寮嶼(島)'''」。
 
[[二二八事件]]後,再改名為「'''和平島'''」<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kn4XAQAAIAAJ&q=%22%E5%92%8C%E5%B9%B3%E5%B3%B6%22+%22%E4%BA%8C%E4%BA%8C%E5%85%AB%E4%BA%8B%E4%BB%B6%E4%BB%A5%E5%BE%8C%22+%22%E6%94%B9%E5%90%8D%22&dq=%22%E5%92%8C%E5%B9%B3%E5%B3%B6%22+%22%E4%BA%8C%E4%BA%8C%E5%85%AB%E4%BA%8B%E4%BB%B6%E4%BB%A5%E5%BE%8C%22+%22%E6%94%B9%E5%90%8D%22&hl=zh-TW&sa=X&ved=0ahUKEwisgrCFyfHTAhXFG5QKHXSJAWUQ6AEIJzAA 台灣人文風景100點]</ref>。
 
[[二二八事件]]後,再改名為「'''和平島'''」<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kn4XAQAAIAAJ&q=%22%E5%92%8C%E5%B9%B3%E5%B3%B6%22+%22%E4%BA%8C%E4%BA%8C%E5%85%AB%E4%BA%8B%E4%BB%B6%E4%BB%A5%E5%BE%8C%22+%22%E6%94%B9%E5%90%8D%22&dq=%22%E5%92%8C%E5%B9%B3%E5%B3%B6%22+%22%E4%BA%8C%E4%BA%8C%E5%85%AB%E4%BA%8B%E4%BB%B6%E4%BB%A5%E5%BE%8C%22+%22%E6%94%B9%E5%90%8D%22&hl=zh-TW&sa=X&ved=0ahUKEwisgrCFyfHTAhXFG5QKHXSJAWUQ6AEIJzAA 台灣人文風景100點]</ref>。
 
 和平島為[[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所在之一。
 
 和平島為[[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所在之一。
行 10: 行 13:
 
 早在漢人來到以前,[[平埔族|平埔原住民]][[巴賽族]]雞籠社就已在該島生活,16世紀時,漢人航海稱該島為'''大雞籠嶼''',[[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統治時期]]時,西班牙人在和平島築城,稱為[[聖薩爾瓦多城]],清代時漢人又因住在島上的平埔族,而稱該地為「社寮」,[[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代]]行政區為'''社寮町''',但是島名仍稱「社寮島」。
 
 早在漢人來到以前,[[平埔族|平埔原住民]][[巴賽族]]雞籠社就已在該島生活,16世紀時,漢人航海稱該島為'''大雞籠嶼''',[[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統治時期]]時,西班牙人在和平島築城,稱為[[聖薩爾瓦多城]],清代時漢人又因住在島上的平埔族,而稱該地為「社寮」,[[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代]]行政區為'''社寮町''',但是島名仍稱「社寮島」。
  
[[二二八事件]]期間,國民政府率領[[國軍]]對各地進行大規模[[清鄉]],其中社寮島在軍隊的武力掃蕩下,島上遍地死屍,史稱「[[社寮島事件]]」。當時島上還具有[[琉球人]]的聚落,其中約有三十餘名琉球居民,連同當地的台灣居民,在國軍的掃蕩中槍決遇害。為祈求和平、殺戮不再,社寮島於事件之後更名為「和平島」,該名稱病沿用至今<ref>[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news/culture_news_template.jsp?news_id=1172570593174 文建會新聞稿 - 來自琉球的二二八受難見證]{{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
[[二二八事件]]期間,國民政府率領[[國軍]]對各地進行大規模[[清鄉]],其中社寮島在軍隊的武力掃蕩下,島上遍地死屍,史稱「[[社寮島事件]]」。當時島上還具有[[琉球人]]的聚落,其中約有三十餘名琉球居民,連同當地的台灣居民,在國軍的掃蕩中槍決遇害。為祈求和平、殺戮不再,社寮島於事件之後更名為「和平島」,該名稱病沿用至今。
  
 
 和平島的聯外交通藉著[[和平橋 (基隆市)|和平橋]]與基隆市區連接。
 
 和平島的聯外交通藉著[[和平橋 (基隆市)|和平橋]]與基隆市區連接。
行 20: 行 23:
  
 
== 自然環境 ==
 
== 自然環境 ==
 
 
===地質===
 
===地質===
 和平島海岸受強烈海蝕作用,故海蝕地形發達,包含蕈狀石、豆腐岩、海蝕平台與海蝕崖等。地層多是大寮層的厚層砂岩,與陸地相連之處被侵蝕成為海溝,因此和平島實為一島嶼。<ref>[http://tgru.geog.ntu.edu.tw/LandScape/pages/a16/landscape%20load/database/north/ie/21.htm 《和平島風景特定區與八斗子》]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11452/http://tgru.geog.ntu.edu.tw/LandScape/pages/a16/landscape%20load/database/north/ie/21.htm |date=2016-03-04 }}</ref>  和平島之海蝕平臺向海緩緩傾斜,低潮時面積約有1萬平方公尺,漲潮時多沒入海中,平臺之砂岩有時呈棋盤式節理格子狀的「豆腐岩」,日人稱之「[[千疊敷]]岩」,乃千張塌塌米海蝕平臺之豆腐岩之意。<ref>[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102/305/a-5.pdf 《和平島公園地質地形自然景觀數位典藏》]</ref>
+
 和平島海岸受強烈海蝕作用,故海蝕地形發達,包含蕈狀石、豆腐岩、海蝕平台與海蝕崖等。地層多是大寮層的厚層砂岩,與陸地相連之處被侵蝕成為海溝,因此和平島實為一島嶼。<ref>[http://tgru.geog.ntu.edu.tw/LandScape/pages/a16/landscape%20load/database/north/ie/21.htm 《和平島風景特定區與八斗子》] </ref>  和平島之海蝕平臺向海緩緩傾斜,低潮時面積約有1萬平方公尺,漲潮時多沒入海中,平臺之砂岩有時呈棋盤式節理格子狀的「豆腐岩」,日人稱之「[[千疊敷]]岩」,乃千張塌塌米海蝕平臺之豆腐岩之意。<ref>[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102/305/a-5.pdf 《和平島公園地質地形自然景觀數位典藏》]</ref>
  
 
=== 植物 ===
 
=== 植物 ===
行 35: 行 37:
  
 
===社寮東砲台===
 
===社寮東砲台===
[[社寮東砲台]]的歷史可追溯至[[台灣荷西殖民時期|荷西時期]],最早為[[西班牙]]與[[荷蘭]]人的戰爭根據地,於1626年即開始建立砲台,[[台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時是[[西仔反|清法戰爭]]的戰備砲台,1886年劉銘傳再度興建社寮砲台;於[[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之後,由總督府築城部基隆支部於1901年開始改築,1903年完工,1907年又改建社寮砲台,至1924年完成,為[[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2004年基隆市政府公告指定社寮砲台為本市市定古蹟。<ref>[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CA0960200087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市定古蹟 《社寮砲台》]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23221715/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CA0960200087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date=2015-07-23 }}</ref>
+
[[社寮東砲台]]的歷史可追溯至[[台灣荷西殖民時期|荷西時期]],最早為[[西班牙]]與[[荷蘭]]人的戰爭根據地,於1626年即開始建立砲台,[[台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時是[[西仔反|清法戰爭]]的戰備砲台,1886年劉銘傳再度興建社寮砲台;於[[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之後,由總督府築城部基隆支部於1901年開始改築,1903年完工,1907年又改建社寮砲台,至1924年完成,為[[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2004年基隆市政府公告指定社寮砲台為本市市定古蹟。<ref>[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CA0960200087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市定古蹟 《社寮砲台》] </ref>
  
 
=== [[和平橋 (基隆市)|和平橋]] ===
 
=== [[和平橋 (基隆市)|和平橋]] ===
 
[[和平橋 (基隆市)|和平橋]],是[[台灣]]的第一座[[跨海大橋]],位於[[基隆市]][[中正區 (基隆市)|中正區]],連接[[台灣]]本島與[[基隆市]]的[[和平島]]。建於1934年([[昭和]]9年),全長約75公尺。
 
[[和平橋 (基隆市)|和平橋]],是[[台灣]]的第一座[[跨海大橋]],位於[[基隆市]][[中正區 (基隆市)|中正區]],連接[[台灣]]本島與[[基隆市]]的[[和平島]]。建於1934年([[昭和]]9年),全長約75公尺。
  
 
+
== 參考 文獻 ==  
==參考 資料==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

於 2022年1月17日 (一) 23:52 的最新修訂

和平島

圖片來自taiwan

和平島巴賽語:Tuman)是距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島嶼,該島位於於台灣基隆市中正區基隆港東北方,其以台灣跨海大橋「和平橋」與台灣本島做連接,和平橋亦為台灣第一座跨海大橋。島上的原住民巴賽族稱此島為「tuman」,漢人入墾後則稱為「大雞籠嶼」或「大雞籠山」,在1870年代時,為了要與東北方海上的﹝小雞籠嶼﹞﹝即今日基隆嶼﹞區隔,以免混淆,於是改名「社寮嶼(島)」。 二二八事件後,再改名為「和平島[1]。 和平島為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所在之一。

歷史

早在漢人來到以前,平埔原住民巴賽族雞籠社就已在該島生活,16世紀時,漢人航海稱該島為大雞籠嶼西班牙統治時期時,西班牙人在和平島築城,稱為聖薩爾瓦多城,清代時漢人又因住在島上的平埔族,而稱該地為「社寮」,日治時代行政區為社寮町,但是島名仍稱「社寮島」。

二二八事件期間,國民政府率領國軍對各地進行大規模清鄉,其中社寮島在軍隊的武力掃蕩下,島上遍地死屍,史稱「社寮島事件」。當時島上還具有琉球人的聚落,其中約有三十餘名琉球居民,連同當地的台灣居民,在國軍的掃蕩中槍決遇害。為祈求和平、殺戮不再,社寮島於事件之後更名為「和平島」,該名稱病沿用至今。

和平島的聯外交通藉著和平橋與基隆市區連接。 和平島全島原分為和平島本島(舊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三大部分,和平島本島西邊以人造堤防與桶盤嶼相連、西北則以明德橋與中山仔嶼相接,目前三島嶼已全部連為一體。

和平島當地文史工作者的考證,連接和平島與基隆市區的和平橋,結構上極可能是台灣歷史上最早建造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但現有的橋樑已非當年的古橋所以無法考證。

海濱公園內的海岸,有一處「蕃字洞」的歷史遺跡。洞內岩壁曾刻有荷蘭文字,因岩石屬於砂岩,又毗鄰海邊,幾百年來受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下,洞內文字早已風化剝落,原有荷蘭文字已消失。這裡又曾被和平島的國軍利用做為碉堡,加上歷年來好奇一遊的遊客觸摸及塗鴉,或有故意塗寫外國文字,以混淆視聽。故蕃字洞的傳言是否屬實,已難考證。

自然環境

地質

和平島海岸受強烈海蝕作用,故海蝕地形發達,包含蕈狀石、豆腐岩、海蝕平台與海蝕崖等。地層多是大寮層的厚層砂岩,與陸地相連之處被侵蝕成為海溝,因此和平島實為一島嶼。[2] 和平島之海蝕平臺向海緩緩傾斜,低潮時面積約有1萬平方公尺,漲潮時多沒入海中,平臺之砂岩有時呈棋盤式節理格子狀的「豆腐岩」,日人稱之「千疊敷岩」,乃千張塌塌米海蝕平臺之豆腐岩之意。[3]

植物

  • 基隆天胡荽(學名:Hydrocotyle keelungensis): 和平島特色植物,葉面疏毛為特色。
  • 濱槐(學名:Ormocarpum cochinchinensis) : 台灣稀有及瀕危植物
  • 基隆澤蘭(學名:Eupatorium luchuense var. kiirunense) : 為菊科澤蘭屬下的一個變種

歷史建築

和平島龍目井(和平島紅毛井)

和平島龍目井創建於西元1626年,日治時期在1935年築大基隆橋後,更將龍目井加蓋一個半圓拱形的水泥遮頂,2006年基隆市政府公告登錄和平島龍目井為基隆市歷史建築。[4]當地居民現在依然有在使用。

社寮東砲台

社寮東砲台的歷史可追溯至荷西時期,最早為西班牙荷蘭人的戰爭根據地,於1626年即開始建立砲台,清治時期時是清法戰爭的戰備砲台,1886年劉銘傳再度興建社寮砲台;於日治時期之後,由總督府築城部基隆支部於1901年開始改築,1903年完工,1907年又改建社寮砲台,至1924年完成,為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2004年基隆市政府公告指定社寮砲台為本市市定古蹟。[5]

和平橋

和平橋,是台灣的第一座跨海大橋,位於基隆市中正區,連接台灣本島與基隆市和平島。建於1934年(昭和9年),全長約75公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