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賽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賽語(Basay、Basai、Kawanuwan、Ketangalan,馬賽語)為台灣北部平埔族巴賽族所用的台灣南島語言,原在大台北地區、基隆市新北市石門區、金山區、萬里區、瑞芳區、貢寮區等地使用。依據中研院李壬癸院士研究認為在大台北地區的巴賽語於1937年才消失。於2009年2月21日世界母語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世界各地母語現況報告。在台灣部分,有24種語言有危機[1]。其中巴賽語等七種語言,已被認定流失。

巴賽語歷史記載

十七世紀前半葉台灣北部於西班牙統治時期駐台(1631年7月-1633年5月)西班牙神父哈辛托·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 del Rosario/O.P.)說:「...他們都使用一種通用語即巴賽語(Bazay)。有些地方雖然有他們自己的語言,但都是以巴賽語作為第二語言...」, 另駐台(1636年-1642年)傳教士胡安·洛杉磯(Juan de los Angeles/O.P.)亦說:「...西班牙人統治的區域有一種共通的語言,叫做巴賽語(Basay),通行到產金的地區哆囉滿(Turoboan,花蓮縣立霧溪出海口一帶)...」

巴賽語地名源流

現今許多地名如:Ki-taparri(金包里社/Cajpary)、Ari-pong(阿里磅/新北市石門區干華里)、Ari-law(阿里荖/新北市石門區草里里)、Masu(瑪鋉/萬里)、Kantaw(甘答門/甘豆門/關渡)、Catayo(塔塔悠/台北市松山區莊敬里一帶)、Pourompong(大龍峒)、Ki-pataw(北投/八斗子)、Ki-zing-an(唭哩岸)、Pari(八里)、Perranouan(暖暖社),以及Bangka(艋舺)等均為巴賽語音譯而成。

巴賽語及淡水語採錄

巴賽語及淡水語的採錄大抵分四個時期:(1).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1626年-1642年)、(2).台灣清治時期康熙朝(1662年-1722年)、(3).台灣日治時期(1895年-1945年)[2]、(4).台灣戰後時期一九八零年代。從每時期的語料採錄可以觀察出巴賽語的語音演變進程之各式表達法。

視頻

巴賽語 相關視頻

為什麼同屬閩南語系?潮汕和海南台灣湛江都不說自己講的是閩南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