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和平镇二完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和平镇二完小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平镇第二完全小学校,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历经两次合并,一次衍生。民国二年分治委员会铙存厚在县城河东南将军祠(又名黑神庙)建立县立第二初等小学校。民国八年(1919年)县立第二初等小学校并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原鹤鸣书院现民族中学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恢复县立第二初等小学,校址为东山泗王庙(原县署址)旋迁东山岱岳宫。民国廿七年(1938年)县立第二初等小学并入第二高等小学(原玄天观址),复兴小学旋迁第二初等小学校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复兴小学改为和平镇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和平镇小学更名为和平镇中心小学校。1951年3月和平镇中心小学校改名为城关区第二完全小学校。1970年学校附设初中班一班。1974年初中部一至三年级共4班,小学部五年制一共6班。1978年学校附设高中班。1981年高、初中部一律砍掉,小学部恢复六年制。1985年城关区第二完全小学校更名为和平镇第二完全小学校沿用。

师资力量

和平镇二完小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校园面积8547.5平方米,有综合楼两幢,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陈列室、食堂等设施齐全;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跑道、主席台等布局合理;校园绿化面积2777平方米,常年绿树成荫;现有教学班28个,学生2100余人,教职工102人(本科学历17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县级骨干7人,小学高级教师65人),教学秩序井然。图书室藏书达48100册,课外读物丰富。

教学模式

和平镇二完小有优良的科研传统。建校之初,学校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原则,设置了国文、自然、英语等科目;1948年提出以多写日记周记、每周一次游艺晚会、春游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952年提出按“循序渐进性、自觉性、直观性、量力性、巩固性”的原则组织教学;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61年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教学原则;1985年开始探索质疑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二小教师又开始新的探索:2001年开始实施省级课题“运用学科活动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探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并于2006年4月荣获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开始实施地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2]”,探索课堂高效的教学方法。2009年11月学校总结出“三个一”(抓住德育工作这一主线,围绕教学工作这一中心,绷紧安全工作这一根弦)教育与管理思路。2011年9月启动县级课题《小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开发培养与研究》,并于2012年6月顺利结题。2012年9月开始实施《“先学后教、先说后做、当堂训练”的研究与实践》县级课题研究,近年来以“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活动来展现教师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研训一体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二小人以不懈探索的精神,将学校党风廉政、德育、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成长、校园安全、校园建设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集体荣获各级种类奖励21次,教师荣获各级种类奖励273人次,学生荣获各级各类奖励115人次。不断探索提高了师生的素质,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经过百年的发展,和平镇二完小走过了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在这片沃土上,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先贤兢兢业业的诲人态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学子孜孜不倦的求学情怀。我们将追循先贤不懈探索的精神,珍惜每一个耕耘季节,细心呵护梦想成长,把握每一次扬帆的机会,载梦向成功起航!

获奖记录

2000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先后荣获过教育部“‘十五’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家长学校”、“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知荣明耻树新风’读书征文活动集体奖”;贵州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模范职工之家”、“五好基层党组织”、省教育厅“‘十五’贵州省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家长学校”;铜仁地区“‘双优’文明学校”、“先进妇女组织”、“综治工作先进集体”、“校本教研示范校”、首届铜仁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奖;全县“青少年科普特色教育学校”、“‘两基'’工作先进集体”、“教育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支部”、“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全镇“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