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第四幕 第四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哈姆雷特·第四幕 第四景出自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故事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17世纪之间英国 的社会生活,从宫廷到家庭、从军士守卫到人民造反、从深闺到墓地、从剧场到比武场,广阔的社会背景,构成主人公的典型环境。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1]
第四景:丹麦原野
[福丁布拉引大军入]
福:去罢,队长,去见丹麦王,
告诉他福丁布拉求他依诺容允本军安渡其境。
你已知道会合处在哪里;倘若陛下还有其它指示,
那我将亲自晋见。
请告诉他这些。
尉官:尊命,主公。
福:请慢行。
[大军出,仅留尉官]
[哈姆雷特、罗生克兰、盖登思邓与众随从入]
哈:好先生,这是哪国的武力?
尉官:是挪威的,先生。
哈:请问先生,它是用於何方?
尉官:去攻打波兰某处。
哈:是谁在统率此军,先生?
尉官:挪威老王之侄,福丁布拉。
哈:是去攻打波兰本土呢,还是它的边疆?
尉官:不瞒您说,我们是去争取一小块仅有空名之无用土地。
五块钱租给我--五块钱--教我去耕种此地,我都不要;
就是把它给卖了,也不会使挪威或波兰多赚得一文钱。
哈:这么说,波兰王是绝对不会去捍卫它罗。
尉官:错了,那里早驻有防军。
哈:两千名军士之性命与两万块金洋都无法消灭此争执,
这分明是富裕与和平所导致之毒脓包;
脓包在体内爆裂,已致人於死命,
但表面上仍看不出此人之死因也。
我谦逊的谢谢你,长官。
尉官:上帝与您同在,先生。
[出]
罗:您可走了吗,殿下?
哈:我马上就赶来,你们先走。
[全人出,仅留哈姆雷特]
许多事情之发生,都像是在谴责我,
鞭策我那已钝的复仇心志向前!
假如一人整天只晓得吃与睡,那他还算是什么东西?
他只不过是头畜牲而已。
创物者既已赐给我们思考之能力与瞻前顾後之远见,
那一定不会希望我们让这些似神的能力因不用而霉。
我不晓得我处事之慢,是因我已像头畜牲般的把此事茫然忘却,
还是因我对此事有著过份的顾虑,使我踌躇不前;
说真的,此原因若分四份,它包括了一分理智与三分懦弱。
其实,我有足够的动机、心志、力量、与办法来完成此事,
也有许多明显的榜样在鼓励我。
瞧这庞大的队伍,它的统帅是个年轻娇嫩的王子;
他仗著勃勃之勇气与天命之雄心,罔顾不测之凶险,
拼著血肉之躯奋然和命运、死神、与危机挑战。
这全为了小小一块弹丸之地!
真正的伟大,并不只是肯为轰轰烈烈之大事奋斗,
而是肯在一区区草管中力争一份荣耀。
而我呢?我的父亲遭惨杀,我的母亲被玷污,
我的理智与情感均被此深仇激动;而我却无所行动。
我该多么的惭愧,当我见到这两万名军士,
他们甘心在一念之间,为一虚名而视死如归的步入他们的坟墓;
全为了争取一块连埋葬他们尸骨都不足之地。
啊,从今开始,我必痛下浴血之决心,否则一切将枉然!
[出][2]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571年—1579年,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创作的戏剧《查理三世》首演。1595年,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首演。1596年,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 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坛关注。1603年,创作的戏剧《奥赛罗》首演。1605年,创作的戏剧《李尔王》首演。1606年,创作的戏剧《麦克白》首演。1614年,离开伦敦,返回故乡。1616年4月23日,在故乡去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