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初级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目录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初级中学)
萧红中学始建于1924年,是省级一类学校,教育设施全面。萧红中学是哈尔滨市发展的缩影,100年的历史,使学校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若今天你走到萧红中学,就可以感受到传承和孕育。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
- 外文名称:Harbin Xiaohong Middle School
- 简称:萧红中学
- 创办时间:1924年
- 校训:崇文尚德,明辨笃行
- 知名校友:萧红
- 所属地区:哈尔滨市邮政街348号
简介
学校分为校本部、现代小学分校两个校区,均处哈尔滨市中心繁华地带,共有47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两个校区实行统一管理。2008年学校通过行业规划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如今集学习化、审美化、数字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已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心理咨询室、网络教室、体育馆、校园电视台、阅览室、技术和综合实践专用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活动室、数字课堂等既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也为学生自主、多样发展构建了良好平台。
学校以打造"文明、书香、开放、活力、魅力的萧红"为奋斗目标,致力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新课程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自强弘毅"的校风及"善问慎思、尚勤求精"的学风。领导班子开拓务实,民主治校,提出了"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人才去培养,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好、最快的发展"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致力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完美人格和崇高精神的塑造。努力打造具有萧红中学办学特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文化,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打造名师团队、倡导合作精神,营造研究氛围,是学校发展建设的永恒主题。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及业务培训工作,实现教师岗位大练兵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倡导团队精神,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体现"敬业忠诚、学习研究、勤奋创新、主动负责"的教师职业精神;形成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教师职业信念。现学校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一线教师的49%以上,高级教师占33%,其中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人,获得中考命题员资格64人,中考审题员7人。教育教学风格迥异的名师团队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全体教师精心教书、潜心育人,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2009年中考中,萧红中学480分以上的同学有3人:其中庞佟佳同学名列南岗区第一名,哈尔滨市第三名;仲崇然同学名列南岗区第三名,哈尔滨市第五名,480分以上的人数在哈尔滨市公办校排名第一。470分以上人数为21人,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4%。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先进学校、十一五规划"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国家级读书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省级"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省级"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市级文明单位、市政府级"德育先进集体"、市首批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训练达标学校、市教改科研先进集体、市岗位大练兵先进集体、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市共建共育先进集体标兵、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各项工作多次在国家、省、市电视台及各大报刊杂志中报道。花香蝶自来,学校办学声誉的扩大,吸引着国内外参观、学习人员纷至沓来,每年到校参观人员多达数千人,萧红中学在开放办学中走向教育的至高点。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随着历史的发展,饱经沧桑,几易校名,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1927年至1930年间)曾在此就读,并参加了1928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修吉敦铁路的爱国学生运动。这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所造就的时代精英遍及国内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1992年9月9日学校更名为萧红中学。学校万余米教学大楼设计新颖,教学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设备齐全,教学手段现代化,在东北乃至全国堪称一流。 [1]
理念
学校有一支年富力强,团结奋进,勇于开拓的领导班子。他们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坚持原则,民主治校,并不断加强对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并提出"没有交流,就没有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无常不稳,无特不活"、"学校与教育质量共荣辱,命运与教育质量共存亡,师生与教育质量共得失"等教育理念。
萧红中学是一所窗口学校。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改为方向,以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遵循规规矩矩办学,扎扎实实育人的原刚,学校参加了全省创新学习课题实验,结合本校情况确立了创新子课题,提出"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给学生一个迷宫,不给学生一个走廊"、"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等创新理念,并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水平明显提高,先后荣获"九五"期间"全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先进学校、"十五"规划"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所获荣誉
学校先后荣获“九五”期间“全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先进学校、“十五”规划“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校友
萧红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孙慧熙
在他六岁那年,一次捡废品的经历让他和艾滋病致孤儿童紧紧的连在了一起。照片上的艾滋病孤儿深深触动了年仅六岁的小慧熙的心灵,此时的他决定为这些艾滋病孤儿做些什么。
小慧熙拿了222块钱,因为2和艾是谐音,然后用挂号信把钱邮给了艾滋病孤儿。2005年10月,由社会捐赠建立的艾滋病致孤儿童村——中华红丝带家园在河南上蔡开园了。开园不久,红丝带家园的小朋友们,收到了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寄来的一份特殊的捐赠——4000多块钱的全新图书。和那些为建立红丝带家园而捐赠的巨资相比,这份捐助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对这里的孩子们而言,这份礼物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位捐赠者正是孙慧熙,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小学生。
也许很少有人相信,孙慧熙捐赠给红丝带家园的这些图书所花费的钱全部都是自己捡费品挣来的,他每天放学总要留意路旁是不是有废品,一块废纸壳、一个空矿泉水瓶,这些别人不愿意看的东西,在孙慧熙眼里都成了宝贝。遇到周末的各种展销会和演出活动,孙慧熙也会尽量去,活动后,他总能满载而归。但是一开始,小慧熙的行为却遭到了邻居、小朋友甚至是妈妈的的反对。几次之后,小慧熙的行为就感动了妈妈,从此妈妈开始非常支持慧熙。
2006年春节,孙慧熙用自己捡废品挣来的钱买了一千多册新书,和妈妈一起来到了河南省上蔡县的中华红丝带家园,看望这里的艾滋病孤儿并且和他们一起过年。除了捡废品,孙慧熙还把过年的零花钱、自己当小记者赚来的稿费都积攒下来,七年来,他一共积攒二万多元钱,买了2000多册新书,并全部都捐赠给了艾滋病孤儿。他用劳动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兑现了对父母的承诺,带给了成人的世界一个诺大的惊奇。 [2]
庞佟佳
2009年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总分482.3分,名列南岗区第一名、哈尔滨市第三名。曾多次被评为市级、区级文明青少年、三好学生;多次在作文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曾两次在生活报上发表习作;2004年、2008年及2009年分别荣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省级二等奖和全国三等奖,2008年代表学校参加“2008‘哈啤杯’哈尔滨市英语演讲比赛”获得初中组第三名。
萧红中学被授予“刊校共建”示范学校
实施刊校共建新举措,打开协同育人新格局……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14日上午,省委奋斗杂志社宣传联络办公室、“刊校共建”办公室主任刘云章等走进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开展了“刊校共建”示范学校授牌仪式,刘国权校长接受授牌。
仪式上,省委奋斗杂志社宣传联络办公室主任刘云章说,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指示精神,省教育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奋斗杂志社致力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省委奋斗杂志社融媒体矩阵优势,面向全省中小学校,以“刊校共建”为纽带,展示基层团队组织工作经验,通过以“媒体宣传共建”“书香校园共建”“思政实践共建”等为载体,打造线上线下、互通互联,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互动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3]
协同育人新格局
随后,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校长刘国权接过全省“刊校共建”示范学校授牌并说,刊校共建、家校共育、学生成长是备受关注的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具体落实、执行好“刊校共建”的工作是新课题,萧红中学将勇担课题与使命。刘云章在交流时,提出了对今后哈尔滨市“刊校共建”工作的可操作性建议,并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共建项目,提高“刊校共建”合作水平,实现刊校共赢发展。
记者从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了解到,以此次授牌为契机,作为省“刊校共建”示范学校,萧红中学将会切实肩负起使命与责任,按照“刊校共建”实施方案要求,与省委奋斗杂志社密切配合,把“刊校共建”示范学校办出特色,发挥好“刊校共建”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创新做法与实践探索,助推形成学校主导、刊社支持、家长参与的“刊校共建”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 ↑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初级中学)的信息简介360百科
- ↑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的校友信息搜狗百科
- ↑ 萧红中学被授予“刊校共建”示范学校哈尔滨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