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哦,我的乡村大学(漠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哦,我的乡村大学
圖片來自创意悠悠花园

《哦,我的乡村大学》中国当代作家漠风写的散文诗。

作品欣赏

哦,我的乡村大学

我的大学是在乡村上的,这与如今花园式、古典式、园林式大学相比,我上学的母校规模充其量只能算一所乡村小学规模。两排三层楼房、几间像仓库一样的教室、几排平房、一个不大的操场,这就是我所上的大学,她坐落在咸阳市渭河岸边一个叫肖家村的地方。据说之前她是咸阳市在文革时期的一所五·七干校,1978年咸阳师专成立时,因为没有校舍,中文系就只好放在肖家村,大家调侃地自称“肖大”,“肖大”就是咸阳师专中文系。

每次写简历我先填上“咸阳师专”,尽管我的学历已经有了“中国人民大学”这个名牌的光环,但感觉母校依旧是咸阳师专,应该说没有这所师范专科学校,也许就没有我的今天。“肖大”虽然在农村,却改变了一批人的命运。算起来这里一共招进了八届学生,毕业了三届,我算最后一届从肖家村毕业的,1985年学校已经全搬进咸阳市区新校址了。今天,我无法向别人炫耀自己母校多么光辉,她不是名牌大学,也没有漂亮的校园,却走出了像国家文化部前副部长赵维绥等一批优秀的学生。

在母校建校二十周年、三十周年之际,我曾先后收到了参加校庆的邀请,这是母校对我的厚爱,但我无颜与赵维绥、要塞、耿翔们等名人相比,只好把母校的盛情记在心里。母校已经今非昔比,她不再是乡村的一棵野草,而是城市里一棵盛开的美人花。

2002年我们班曾有过一次短暂的聚会,在返回新疆临上飞机之机,我的车走到咸阳师范学院门口,便有了去看母校的念想,匆匆下车到校园转了一圈,想象可能碰不到一个熟人,便在学校的林荫道上走走,而母校已经不是原来的母校,如果说当年她是一个幼儿,现在已经出落成了一个女大十八变的美丽女郞,我只能像一个陌生人走一个陌生的境地。与我认识的人已经很少了,我的老师大多已经退休,没有退休的老师也开始向花甲之年迈进。然而,我还是碰到了早已退休多年的尚恒博老师,他已经满头白发,岁月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见到我他已经不认识了,当我说出自己的名字,尚老师依然能回忆起他这个当年同姓的学生,他说:“噢,王官成老师常提起你,听说你在新疆干得不错!”王官成也曾是咸阳师专的老师,为了师母农转非,他于我之后到了新疆,在独山子石化宣传部长位子上离休,与我私交甚好。随后我与尚老师聊了几句,就很快告辞。这是我毕业之后近二十年第一次回母校,感觉是亲切中的陌生。走出校门,我依然有一种说不清的不舍,于是走到学校传达室,看到李道尧老师家的电话,就顺便打了一个,他曾经是我的现代文学老师,如今在成教院做领导。李老师很高兴,问我在什么地方,他要来接我,我说在校门口,只想和他见一面,因为马上要上飞机,他说让我等着,便很快从家里出来。李老师教我们时才30岁出头,他的课是大家最喜欢听的课,如果说,我们这个年龄对于文学有什么启蒙的话,李老师便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他有着极强的分析和解剖文学的能力,即使读不懂的作品,经他分析和讲解,便会释然。我以为对文学的理解,实际是对人生的理解,李老师之所以对文学有深刻的见解,除了他深厚的知识功底,更重要是他对人生的认识。若干年后见到他时,感觉他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多了些白发,交谈没有深入,十几分钟的会面很快结束,李老师拿出一合包装精致的龙井茶送给我,这让我很惭愧,我没给老师带任何礼物,却让老师破费,李老师说:“你走吧,下次回来见!”就算告别。

应该说能见到两位在肖家村上学时的老师,这已经让我兴奋不已。肖家村如今依然是乡村,但是,我总忘不了校门前的那条柏油马路,那是我们早晨跑步的线路、下午饭后散步的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条件差,学生都很穷,冬天没有暖气冻得睡不着,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能买个热水袋,差一点能找个葡萄糖瓶子灌热水,我就更差了,连个葡萄糖瓶子也找不上,每天早晨五点多我就被冻醒了,于是就早早起来跑步,翻学校大门,其实这不光我一人,早晨跑步的人还有很多。从那时起,每天早晨长跑成了必修课,也养成了我早晨锻练的习惯,我一直坚持到现在,于是经常有人问我,怎么能起来那么早?我说习惯了,这实际与我在肖家村上大学密不可分。我的大学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甚至许多属于以前家庭出身不好的,肖家村虽然比不上大城市,但它是我们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新起点,因而也造就了大家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意志。肖家村那条马路走了多少趟,谁也记不清楚,但是,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总让我想起肖家村。

那时,陕西出现了一批作家,其中路遥就到肖家村给大家讲过课,他讲《人生》,让我们很感动,因为我们中许多人的命运也像高加林,农村孩子能吃上商品粮,就算是脱离了苦海。作家路遥每每讲到伤心处泪流满面,他说:“我还是喜欢我的高加林,在高加林、刘巧珍的故事中肯定有我的影子。”我们相信作家路遥的话,因为《人生》里也有我们的影子。那个时候我们很崇拜作家,特别是中文系的学生,尽管肖家村是一个村子,我的文学梦也是由哪儿开始。

在肖家村读中文系,我读了许多书,文学、政治、经济、历史、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有时星期天还能到西安陕西师大图书馆借书,这是因为咸阳师专曾是师大分校的缘故,尽管中文系图书馆藏书不是很多,但我敢说这一生读书最多还是在肖家村上大学的日子。在农村真没有读过什么书,我所读的人生第一部书是《西沙儿女》,随后是《金光大道》《艳阳天》之类,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好书都成了毒草,上咸阳师专中文系使我的眼界大开,这时,我才知道了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歌德泰戈尔等国外文学名家。我们班从大二开始就有一些人在文学上就露了头角,当时就有耿翔、田旭、武永利等,特别是耿翔,每次文章发表出来让我们刮目相看。虽然我现在在业余时间也写点东西,出了几本书,获了几次奖,但我还是得感谢我的母校,咸阳师专给了我知识,也给了我做人和做文的本领。

肖家村紧挨着渭河岸边,中文系的院子后面有一条小路,我经常一个人就去了河边杨柳树林里,背《诗经》、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元曲清诗等,我感到美妙极了,这与我上小学背语录、中学背政治术语,不知强了多少倍。在肖家村读书期间,我是如饥似渴的,我们没有花园式的校园,渭河滩就是我们最大的校园,乡村的土路上有我们读书声,也有我们的谈笑声,我们拥有一所乡村大学,并有别人无法相比的天然校园,这是我的一生留恋,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这些年我走了许多全国名校,清华、北大、浙大、郑大、中大我都去过,但是,我还是怀念在一个叫肖家村的地方上大学的日子,那是我的大学,如今她叫咸阳师范学院,她的前身是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就是我们的“肖大”。从这所学校出来,就带着泥土的气息,渭河岸边的土地,能长出庄稼,更能长出参天大树,咸阳师范学院正是这片土地上的一块苗圃,她育出的是苗,长出是大树和果实。

哦,我的乡村,我的大学。[1]

作者简介

漠风,陕西神木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