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太宗与荜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草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草药,因此被称为“药皇”。很多中草药都是先祖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其疗效并经过无数次反复实践,逐渐确立其药效的。可以说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临床。同时中草药中有很多都是药食同源的,所以民间也有“食补”、“食疗”的说法。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与中医药的传说,今天我们来讲讲唐太宗与荜拨的故事。

唐太宗与荜拨

据《唐太宗实录》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患腹泻不止,吃啥拉啥,遍请名医,百药无效。眼见病情日趋严重,便下诏搜求良方。时人张某回春有术,以牛奶煎煮荜拨令唐太宗内服,治愈了他的腹泻痼疾。唐太宗大喜,赐封张某“五品官”,宰相魏征却认为因为一味药就赐五品实在有些荒唐,于是就一直推诿不办。不久唐太宗又旧疾复发,仍按方取效。愈后于是唐太宗质问魏征为何一直拖延不办,魏征推口说:“不知授他文官,还是武官。”唐太宗一听,气的指着魏征的鼻子悻悻地说:“治好你的病,足可以授予三品官了。”于是,一纸诏书授予了张某“三品官”,小小一味荜拨,在封建社会居然会成为加官进爵的敲门砖。[1]

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荜拨性味辛、热,入胃、大肠经,有温中止痛之功。能散胃肠寒邪而止痛,为中医临床治疗里寒症的常用药。《本草拾遗》言其“温中下气,补腰脚,杀醒气,消食,除胃冷。”,但因荜拨辛热,过食易损伤人体正气,故不能大剂量或长期服用。[2]

功能:

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主治: 1、胃寒腹痛,呕吐,呃逆,泄泻: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止痛,降胃气,止呕呃。

2、以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龋齿孔中,可治龋齿疼痛。

入药部位: 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用法用量:

煎服,1.5-3g。外用适量。

相关配伍: 1、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泄泻等,常与干姜、厚朴、附子等配伍,如荜茇丸(《圣济总录》)。

2、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冷泻,与白术、干姜、肉豆蔻等同用,如荜茇散(《圣济总录》)。

采收加工: 9-10月间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存果柄,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贮藏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材性状: 果穗圆柱形,稍弯曲,由多数小浆果集合而成,长1.5-3.5cm,直径0.3-0.5cm。表面黑褐色或棕色,有斜向排列整齐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梗残余或脱落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颗粒状。小浆果球形,直径约1mm。有特异香气,味辛辣。以肥大、饱满、坚实、色黑褐、气味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 果实含胡椒碱棕榈酸,四氢胡椒酸,挥发油等。[3]

通过故事了解中草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途径。但是在具体使用这些草药时,还应该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择药配方。

参考文献

  1. 《名人用药与中医》
  2. 《名人用药与中医》
  3. 荜拨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