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太宗與蓽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草藥中醫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草藥,因此被稱為「藥皇」。很多中草藥都是先祖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其療效並經過無數次反覆實踐,逐漸確立其藥效的。可以說是來源於生活,發展於臨床。同時中草藥中有很多都是藥食同源的,所以民間也有「食補」、「食療」的說法。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與中醫藥的傳說,今天我們來講講唐太宗與蓽撥的故事。

唐太宗與蓽撥

據《唐太宗實錄》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患腹瀉不止,吃啥拉啥,遍請名醫,百藥無效。眼見病情日趨嚴重,便下詔搜求良方。時人張某回春有術,以牛奶煎煮蓽撥令唐太宗內服,治癒了他的腹瀉痼疾。唐太宗大喜,賜封張某「五品官」,宰相魏徵卻認為因為一味藥就賜五品實在有些荒唐,於是就一直推諉不辦。不久唐太宗又舊疾復發,仍按方取效。愈後於是唐太宗質問魏徵為何一直拖延不辦,魏徵推口說:「不知授他文官,還是武官。」唐太宗一聽,氣的指着魏徵的鼻子悻悻地說:「治好你的病,足可以授予三品官了。」於是,一紙詔書授予了張某「三品官」,小小一味蓽撥,在封建社會居然會成為加官進爵的敲門磚。[1]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蓽撥性味辛、熱,入胃、大腸經,有溫中止痛之功。能散胃腸寒邪而止痛,為中醫臨床治療里寒症的常用藥。《本草拾遺》言其「溫中下氣,補腰腳,殺醒氣,消食,除胃冷。」,但因蓽撥辛熱,過食易損傷人體正氣,故不能大劑量或長期服用。[2]

功能:

溫中散寒,下氣止痛。

主治: 1、胃寒腹痛,嘔吐,呃逆,泄瀉:本品辛散溫通,能溫中散寒止痛,降胃氣,止嘔呃。

2、以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齲齒孔中,可治齲齒疼痛。

入藥部位: 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用法用量:

煎服,1.5-3g。外用適量。

相關配伍: 1、治胃寒脘腹冷痛、嘔吐、呃逆、泄瀉等,常與乾薑、厚朴、附子等配伍,如蓽茇丸(《聖濟總錄》)。

2、治脾胃虛寒之腹痛冷瀉,與白朮、乾薑、肉豆蔻等同用,如蓽茇散(《聖濟總錄》)。

採收加工: 9-10月間果穗由綠變黑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生用。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存果柄,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貯藏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藥材性狀: 果穗圓柱形,稍彎曲,由多數小漿果集合而成,長1.5-3.5cm,直徑0.3-0.5cm。表面黑褐色或棕色,有斜向排列整齊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梗殘餘或脫落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顆粒狀。小漿果球形,直徑約1mm。有特異香氣,味辛辣。以肥大、飽滿、堅實、色黑褐、氣味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果實含胡椒鹼棕櫚酸,四氫胡椒酸,揮髮油等。[3]

通過故事了解中草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途徑。但是在具體使用這些草藥時,還應該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擇藥配方。

參考文獻

  1. 《名人用藥與中醫》
  2. 《名人用藥與中醫》
  3. 蓽撥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