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CMH對話 | 貢獻
(added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4 次修訂)
行 1: 行 1:
 唐钺(1891年-1987年)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心理学起源于西方,而心理学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和发展离不开翻译。老一辈的心理学家都会或多或少地向国内翻译介绍西方的心理学著作。唐钺就是这样一位心理学、翻译并举,同时成绩卓越的学者
+
{{Infobox person
  就读 英华书院和 州中等商业学校。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4年毕业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修习 心理学 和哲学。1917年入哈佛 学研究院哲学部心理学系深造 并从事 心理 研究工作,1920年获博士 学位 。1921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心理系 心理学 教授,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哲学教育组组长 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研究员。新中国 立后,历任清华大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分会第一届理事长,第二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2001年11月北京大学召开"唐钺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同时《唐钺文集》正式出版发行
+
| 姓名    = 唐钺
 +
| 圖像    =
 +
[[File:R1.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7344943150&di=87ad35547bd1164e02bd4918e7edae1f&imgtype=0&src=http%3A%2F%2Fp2.qhimg.com%2Ft0173d61144999aa55b.jpg 原图连接][https://m.baike.so.com/doc/6590269-6804046.html 图片来源]]]
 +
| 圖像說明 =
 +
| 出生日期 =1891年1月7日
 +
| 國籍    = 中國
 +
| 别名    =
 +
| 職業    = 心理学大师,心理学翻译家
 +
| 知名原因 =
 +
| 知名作品 =
 +
}}
 +
 唐钺(1891年-1987年)中国现代实验[[ 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而心理学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和发展离不开翻译。老一辈的心理学家都会或多或少地向国内翻译介绍西方的心理学著作。唐钺就是这样一位心理学、翻译并举,同时成绩卓越的学者 ,<ref>[http://www.kongfz.cn/33108807/pic/唐钺]孔夫子拍卖网</ref>
 +
==人物生平==
 +
  唐钺(1891 -1987年),字'''擘黄''',原名'''柏丸''',1891年1月7日出生 [[ 建]]闽侯。 心理学大 ,心理学 翻译家。是一 位心理学 和翻译并举 ,成 绩好的
  
[[Category:1891 年出生]]
+
早年就读于英华书院和福州中等商业学校。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4年毕业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修习心理学和哲学。1917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哲学部心理学系深造,并从事心理研究工作,1920年获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心理系心理学教授]],[[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哲学教育组组长,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分会第一届理事长,第二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Category:1987年逝世]]
+
 
[[Category:心理 家]]
+
1987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2001年11月北京大学召开"唐钺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同时《唐钺文集》正式出版发行。
[[Category: 康乃爾 大學校友]]
+
 
 +
==个人荣誉==
 +
唐钺先生是中国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多少年来,他在心理学方面成就卓著,享誉心理学界内外,而他作为翻译家的成就尚不为译界所熟知。其实,唐钺先生在早期即向国内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心理学及哲学名家著作,如穆勒(Mill,J.S.)的《功用主义》,康德(Kant,I.)的《道德形上学探本》、詹姆斯(James,W.)的《心理学原理》、兰德(Rand,B.)的《西方心理学家文选》,马赫(Ernst Mach)的《感觉的分析》(合译)等等。在纪念唐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吉林大学的车文博教授盛赞唐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大师,而且是"著名的编纂家和翻译家"。研究唐先生的翻译著作,发掘并传播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心理学界和翻译界都有重大的意义。
 +
==人物轶事==
 +
===心理学术语的翻译===
 +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翻译有着深深的关联。这不但是因为'心理学'本身为'外来语',是通过翻译引进的,在其早期深受翻译和翻译工作的影响;而且一旦其中的某些术语或概念翻译被固定了下来,还会持续影响着心理学随后的发展。"(申荷永,1996)在哲学和心理学"本土化"的过程中,作为译者的心理学家如何妥当处理在汉语中不存在的哲学、心理学概念,是中国早期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难题之一。
 +
一种外来语翻译的观点是"音意兼译是外来语翻译之首选"。(胡清平,2002)。在研究唐先生的著作、译作及其它心理学家的译作时,笔者发现老一辈的心理学家灵活地选择音译、意译、音意兼译来翻译外来心理学术语。在非文学翻译中,"信""达"的标准要比"雅"更为重要,正确地传达术语的内涵对心理学这样的"舶来品学科"在异国的健康发展犹为重要。
 +
===术语===
 +
在唐先生编著的《西方心理学史大纲》一书中,他把libido译为"性欲"和"力比多",视场合区别使用两个译名。在谈及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心理分析时,libido的译名多用意译的"性欲",而在讲述荣格(Carl G. Jung,1875-1961)的分析心理学时,libido的译名多用"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弗洛伊德把神经症的病因和行为的主要动机都归结为被压抑的Libido,这里Libido专指"性欲";而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Libido的含义很广,不是弗洛伊德认为的单纯的性欲的性质,而是既包括弗洛伊德所谓的力比多和阿德勒1(Alfred Adler,1870-1937)的"要优越"的意志,实际包含一切动机在内。在这种情况下,用音译的"力比多"比较合适,提醒读者弗洛伊德和荣格对libido的不同理解。
 +
在同一本书中,唐先生把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897-1938)的Hormic Psychology意译成"志力心理学"。Hormic来源于Horme。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94)把Horme解释为"activity directed toward a goal; purposive efforts"。而"志"的含义为: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高级汉语大词典》)"志""力"组合在一起则有为实现自己的计划而下定决心努力之意,可以说是对"Hormic "恰当的翻译。其它兼有音译、意译译名的还有很多,如hysteria,被翻译成"癔病"和"歇斯底里"。
 +
===在心理学界===
 +
国学深厚的老一辈心理学家还尝试"音意兼译"。[[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申永荷在"心理学专业术语翻译的标准化"中谈到了"Gestalt"的翻译。他谈到,"较为通用的应该是'格式塔心理学',这最初是由萧孝嵘先生翻译的。但是也有人在使用'完形心理学'。高觉敷在早期所使用的翻译也是'完形',但是他后来接受了'格式塔'。高觉敷自己这样认为,完形,或完结(早期对格式塔心理学另一种翻译),都很难概括'Gestalt'的内涵,'Gestalt'不但有'完形'的意思,而且有格式、结构、整体性以及动力性等内含。他认为萧孝嵘先生的翻译十分明智,'格式塔'也不单单是一种音译,在汉字的格式塔中(从其字面看,可以作一种充满了格式的塔的理解),也有着耐人寻味的'Gestalt'的意境,同时还可以使人作更为丰富的联想,对"Gestalt "作更加深入的理解。"(申荷永,1996) 在《西方心理学史大纲》中,唐先生对该词取"完形"的译法,同时指出"Gestalt"又译为"格式塔"。
 +
===关于音译的特殊作用===
 +
唐先生曾在"市场上的偶像"(1925)一文中做了精辟的论述。从他的分析来看,原词和意译译名在源语和译入语中往往有不同的外延和内涵,因此容易使外行人望文生义,从而引起误解和不必要的"论战"。
 +
他主张在翻译时,应首先研究术语在英文中的词源、色彩、意义,最重要的是全面把握其意义;然后在汉语中寻找"对等词"(实际上所谓的"对等词" 只是"相对对等词")。如果没有能涵盖原词全部义项的 "对等词",或即使存在"对等词",但该对等词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而不宜用作译名时,最好采用"不翻之法"-音译。
 +
===不同翻译===
 +
比如"philosophy"2,他认为最好译为"斐洛梭菲"或"爱智学"。唐先生指出"英文此字,就大体说,具有三种意义。第一是哲学本部;'默达斐息'3。第二是广义的哲学,据第十一版英国百科全书哲学条,包括'默达斐息'、认识论、心理学、名学、美学、伦理学、国家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等。第三是泛义的哲学。如英国旧称物理学(或物质科学)为自然哲学,伦理学为道德哲学,就是用第三义。我们假如要想找一个译名可以包括这三义的,我想只在'理学'两个字。宋儒的理学,与英人的philosophy范围大体相符。不过'理学'这两字差不多已经成了宋儒哲学的专名;再用它代哲学,不免发生误会"。
 +
唐先生全面的分析体现了他优良的英语素养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不停地对比可能的译词,对比原词和译名在词意、色彩、及至文化上的差异性,尽量达到翻译的准确。当难以达到准确时,
 +
他宁可"音译",以便读者从一开始就把这些外语作为外来词接收,正确地理解其含义。
 +
尽管唐先生关于音译 "metaphysics","philosophy","science" 的提法未被学术界所接受,这三个英文单词的译名一直沿用了"玄学""哲学""科学",但唐先生的翻译思想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所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三个单词的译名"玄学""哲学"和"科学"已作为独立的、不可拆分的专用名词融入了汉语。《[[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哲学的定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
 +
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少有人会再把"哲学"当作"哲人之学"了。
 +
此外对于一词多义的哲学、心理学术语他还提出了"废通名而用专
 +
名"的译法。例如对上述philosophy的第一义可译为"本体论与秩序论",第二义视不同场合译为"名学""美学""伦理学"等,第三义可译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等。
 +
===成绩卓著,好评连连===
 +
笔者曾对照《[[感觉的分析]]》的原文和唐先生翻译的译文,发现译者恰当地运用了直译和意译使译文行文流畅,表意清晰。译者不仅成功地跨越了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障碍,用符合汉语习惯的、专业的措辞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而且信息的传递可谓滴水不漏。然而更重要的是,译文流畅的字里行间体现着译者对原文内容的深刻理解。笔者所读过的唐先生的译著,均读似心理学的汉语原著。这充分反映了唐先生的扎实的双语功夫,也体现了心理学工作者在专业翻译上的优势。正如《唐钺文集》的编后记(二)中所写"唐老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的译作不是简单地求正确译述,而是有对整个原著的领会理解和消化吸收,并有自己的分析、见解。这对当前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们来说是很好的借鉴。"和唐先生合译《感觉的分析》的洪谦先生曾对唐先生的翻译予以高度的评价。在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陈启伟教授致"唐钺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的亲笔信中,他说:"…唐钺先生也是我一向十分敬重的一位学界前辈和师长。在深切缅怀他老人家的时候,我不禁回想起洪谦先生生前对我谈到唐钺先生的一席话。…洪先生有一次同我谈起他与唐钺先生、宗白华先生合译马赫的《感觉的分析》一书。他说唐钺先生所译部分是从英译本转译的,译得非常好,从这次合作才了解唐先生的学识和英语水平之高,洪先生对唐先生在翻译工作中十分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不苟的学风尤其备加称赞。然后洪先生说了一句我很难忘的话,他说:'唐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我在洪先生身边学习和工作几十年,这是一次听到他以如此敬佩的口吻谈论一位同时代的学者,所以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也使我更加敬重唐钺先生。
 +
[[File:1431301984-1 u 2.jpg|缩略图|右|文集]]
 +
 
 +
===对非文学翻译的思考===
 +
心理学和翻译事业并举的唐钺先生是非文学翻译的典范,他的翻译经历和学术背景对我们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颇有启发。大多数的翻译理论集中于文学翻译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文学翻译仅占1%"(奈达,1999),而活跃于对外宣传、科学技术交流、商务谈判中的非文学翻译则占99%。
 +
非文学翻译呼唤"双语、专业"的人才,也就是既有优良的双语水平,又掌握翻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的人。在非文学翻译中,对原文基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显得犹为重要。只有了解专业知识,译者才能全面消化理解原文内容,跳出原文结构的束缚,该简则简,该繁则繁,用符合目的语习惯的措辞再现原文的内涵。这样的译文行文流畅从容,句意明朗,而正确使用"专业术语"则使译文保留了非文学翻译的专业性、科学性。如若译者缺乏专业背景知识,则倾向于"死译""硬译"。译文僵化死板,"白话"连篇,丧失非文学文体,尤其是科技文体的逻辑性、准确性、专业性。甚至对原文理解的错误造成的误译,更是影响了实际的工作。总之,专业知识和优秀的外语水平保证了非文学翻译的准确性,而扎实的母语功底则为非文学文体增添了光彩。
 +
===作者观点===
 +
尽管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但真正能胜任非文学翻译的却在少数。拿科技翻译来说,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水平良好,却深感"隔行如隔山",困难重重;理工科毕业生虽擅长专业,却英语能力不足。笔者认为,培养非文学翻译人才有以下几条途径:
 +
⑴加强理工科的英语教学,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英语翻译课,讲授英汉翻译技巧;
 +
⑵英语专业在高年级开设科技英语翻译课,以专业性较浅的文章为素材,向学生传授科技翻译的特点及对译员的要求,为有志于从事科技翻译的学生打下基础,缩短适应工作的时间。
 +
⑶企业在招聘英语专业毕业生后,应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有条件的可下到生产现场实习,以获得对该专业的感性认识。
 +
===主要译著===
 +
⑴人的义务(上、下册),玛志尼著,商务印书馆
 +
⑵功用主义,J.S.Mill著,商务印书馆,1936
 +
⑶论人生理想, W.James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
 +
⑷论情绪,W.James著,商务印书馆,1945年
 +
⑸论思想流,W.James著,商务印书馆,1945年
 +
⑹宗教经验之种种(上、下册)W.James著,商务印书馆,1947年
 +
⑺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康德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10月初版
 +
⑻西方心理学家文选,科学出版社,1959年
 +
⑼幼儿的感觉与意志,W.Preyer著,科学 版社,1960年4月(与孙国华合译)
 +
⑽心理学原理(选译)W.James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初版
 +
⑾感觉的分析,马赫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9月第二版(与洪谦、梁志学合译)
 +
⑿愿望与道德,霍尔特著(Edwin Bissell Holt,The Freudian Wish and its Place in Ethics,1915)(未发表)
 +
[[File:O4YBAFPt-d6AZq0XAACzcAnmaiY326 b.jpg|缩略图|道德行上学探本]]
 +
===注释===
 +
⒈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创始人。认为每个人都会由于自身的缺陷产 自卑感,因而总要追求优越于别人,追求权力,以摆脱自卑感的苦恼。这种追求,即补偿作用,就决定了人的行为趋势。(转引自《西方心理史大纲》)
 +
⒉ 哲学这个词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意思是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用中国的"哲学"二字表述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中国晚清学者黄遵宪把流行于日本的这一译名引入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转引自《[[马克思]] 主义哲学原理》,P4,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⒊ 在"市场的偶像"第一部分中,作者主张将"metaphysics"译为"默达斐息"。
 +
⒋ 转引自《北京心理学会会讯》第17期,2002.9,北京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Category: 中国人]]
 +
[[Category:心理 家]]
 +
[[Category: 哈佛 大學校友]]

於 2021年8月29日 (日) 14:25 的最新修訂

唐鉞
出生 1891年1月7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心理學大師,心理學翻譯家

唐鉞(1891年-1987年)中國現代實驗心理學家、心理學史家。心理學起源於西方,而心理學在中國的生根、發芽和發展離不開翻譯。老一輩的心理學家都會或多或少地向國內翻譯介紹西方的心理學著作。唐鉞就是這樣一位心理學、翻譯並舉,同時成績卓越的學者,[1]

人物生平

唐鉞(1891年-1987年),字擘黃,原名柏丸,1891年1月7日出生於福建閩侯。心理學大師,心理學翻譯家。是一位心理學和翻譯並舉,成績好的學者。

早年就讀於英華書院和福州中等商業學校。1911年入北京清華學校,1914年畢業後赴美國康乃爾大學修習心理學和哲學。1917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哲學部心理學系深造,並從事心理研究工作,1920年獲博士學位。1921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清華大學心理繫心理學教授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哲學教育組組長,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分會第一屆理事長,第二至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7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2001年11月北京大學召開"唐鉞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同時《唐鉞文集》正式出版發行。

個人榮譽

唐鉞先生是中國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多少年來,他在心理學方面成就卓著,享譽心理學界內外,而他作為翻譯家的成就尚不為譯界所熟知。其實,唐鉞先生在早期即向國內翻譯介紹了大量的西方心理學及哲學名家著作,如穆勒(Mill,J.S.)的《功用主義》,康德(Kant,I.)的《道德形上學探本》、詹姆斯(James,W.)的《心理學原理》、蘭德(Rand,B.)的《西方心理學家文選》,馬赫(Ernst Mach)的《感覺的分析》(合譯)等等。在紀念唐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上,吉林大學的車文博教授盛讚唐先生不僅是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基礎心理學和心理學的大師,而且是"著名的編纂家和翻譯家"。研究唐先生的翻譯著作,發掘並傳播他的翻譯思想,對中國心理學界和翻譯界都有重大的意義。

人物軼事

心理學術語的翻譯

"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與翻譯有着深深的關聯。這不但是因為'心理學'本身為'外來語',是通過翻譯引進的,在其早期深受翻譯和翻譯工作的影響;而且一旦其中的某些術語或概念翻譯被固定了下來,還會持續影響着心理學隨後的發展。"(申荷永,1996)在哲學和心理學"本土化"的過程中,作為譯者的心理學家如何妥當處理在漢語中不存在的哲學、心理學概念,是中國早期心理學工作者面臨的難題之一。 一種外來語翻譯的觀點是"音意兼譯是外來語翻譯之首選"。(胡清平,2002)。在研究唐先生的著作、譯作及其它心理學家的譯作時,筆者發現老一輩的心理學家靈活地選擇音譯、意譯、音意兼譯來翻譯外來心理學術語。在非文學翻譯中,"信""達"的標準要比"雅"更為重要,正確地傳達術語的內涵對心理學這樣的"舶來品學科"在異國的健康發展猶為重要。

術語

在唐先生編著的《西方心理學史大綱》一書中,他把libido譯為"性慾"和"力比多",視場合區別使用兩個譯名。在談及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心理分析時,libido的譯名多用意譯的"性慾",而在講述榮格(Carl G. Jung,1875-1961)的分析心理學時,libido的譯名多用"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弗洛伊德把神經症的病因和行為的主要動機都歸結為被壓抑的Libido,這裡Libido專指"性慾";而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Libido的含義很廣,不是弗洛伊德認為的單純的性慾的性質,而是既包括弗洛伊德所謂的力比多和阿德勒1(Alfred Adler,1870-1937)的"要優越"的意志,實際包含一切動機在內。在這種情況下,用音譯的"力比多"比較合適,提醒讀者弗洛伊德和榮格對libido的不同理解。 在同一本書中,唐先生把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1897-1938)的Hormic Psychology意譯成"志力心理學"。Hormic來源於Horme。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94)把Horme解釋為"activity directed toward a goal; purposive efforts"。而"志"的含義為: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高級漢語大詞典》)"志""力"組合在一起則有為實現自己的計劃而下定決心努力之意,可以說是對"Hormic "恰當的翻譯。其它兼有音譯、意譯譯名的還有很多,如hysteria,被翻譯成"癔病"和"歇斯底里"。

在心理學界

國學深厚的老一輩心理學家還嘗試"音意兼譯"。華南師範大學心理系的申永荷在"心理學專業術語翻譯的標準化"中談到了"Gestalt"的翻譯。他談到,"較為通用的應該是'格式塔心理學',這最初是由蕭孝嶸先生翻譯的。但是也有人在使用'完形心理學'。高覺敷在早期所使用的翻譯也是'完形',但是他後來接受了'格式塔'。高覺敷自己這樣認為,完形,或完結(早期對格式塔心理學另一種翻譯),都很難概括'Gestalt'的內涵,'Gestalt'不但有'完形'的意思,而且有格式、結構、整體性以及動力性等內含。他認為蕭孝嶸先生的翻譯十分明智,'格式塔'也不單單是一種音譯,在漢字的格式塔中(從其字面看,可以作一種充滿了格式的塔的理解),也有着耐人尋味的'Gestalt'的意境,同時還可以使人作更為豐富的聯想,對"Gestalt "作更加深入的理解。"(申荷永,1996) 在《西方心理學史大綱》中,唐先生對該詞取"完形"的譯法,同時指出"Gestalt"又譯為"格式塔"。

關於音譯的特殊作用

唐先生曾在"市場上的偶像"(1925)一文中做了精闢的論述。從他的分析來看,原詞和意譯譯名在源語和譯入語中往往有不同的外延和內涵,因此容易使外行人望文生義,從而引起誤解和不必要的"論戰"。 他主張在翻譯時,應首先研究術語在英文中的詞源、色彩、意義,最重要的是全面把握其意義;然後在漢語中尋找"對等詞"(實際上所謂的"對等詞" 只是"相對對等詞")。如果沒有能涵蓋原詞全部義項的 "對等詞",或即使存在"對等詞",但該對等詞由於其特殊的文化內涵而不宜用作譯名時,最好採用"不翻之法"-音譯。

不同翻譯

比如"philosophy"2,他認為最好譯為"斐洛梭菲"或"愛智學"。唐先生指出"英文此字,就大體說,具有三種意義。第一是哲學本部;'默達斐息'3。第二是廣義的哲學,據第十一版英國百科全書哲學條,包括'默達斐息'、認識論、心理學、名學、美學、倫理學、國家哲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等。第三是泛義的哲學。如英國舊稱物理學(或物質科學)為自然哲學,倫理學為道德哲學,就是用第三義。我們假如要想找一個譯名可以包括這三義的,我想只在'理學'兩個字。宋儒的理學,與英人的philosophy範圍大體相符。不過'理學'這兩字差不多已經成了宋儒哲學的專名;再用它代哲學,不免發生誤會"。 唐先生全面的分析體現了他優良的英語素養和深厚的國學功底。在翻譯的過程中,他不停地對比可能的譯詞,對比原詞和譯名在詞意、色彩、及至文化上的差異性,儘量達到翻譯的準確。當難以達到準確時, 他寧可"音譯",以便讀者從一開始就把這些外語作為外來詞接收,正確地理解其含義。 儘管唐先生關於音譯 "metaphysics","philosophy","science" 的提法未被學術界所接受,這三個英文單詞的譯名一直沿用了"玄學""哲學""科學",但唐先生的翻譯思想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借鑑意義。所幸的是,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三個單詞的譯名"玄學""哲學"和"科學"已作為獨立的、不可拆分的專用名詞融入了漢語。《古今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哲學的定義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最一 般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少有人會再把"哲學"當作"哲人之學"了。 此外對於一詞多義的哲學、心理學術語他還提出了"廢通名而用專 名"的譯法。例如對上述philosophy的第一義可譯為"本體論與秩序論",第二義視不同場合譯為"名學""美學""倫理學"等,第三義可譯為"自然哲學""道德哲學"等。

成績卓著,好評連連

筆者曾對照《感覺的分析》的原文和唐先生翻譯的譯文,發現譯者恰當地運用了直譯和意譯使譯文行文流暢,表意清晰。譯者不僅成功地跨越了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造成的障礙,用符合漢語習慣的、專業的措辭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信息,而且信息的傳遞可謂滴水不漏。然而更重要的是,譯文流暢的字裡行間體現着譯者對原文內容的深刻理解。筆者所讀過的唐先生的譯著,均讀似心理學的漢語原著。這充分反映了唐先生的紮實的雙語功夫,也體現了心理學工作者在專業翻譯上的優勢。正如《唐鉞文集》的編後記(二)中所寫"唐老治學嚴謹,一絲不苟。他的譯作不是簡單地求正確譯述,而是有對整個原著的領會理解和消化吸收,並有自己的分析、見解。這對當前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們來說是很好的借鑑。"和唐先生合譯《感覺的分析》的洪謙先生曾對唐先生的翻譯予以高度的評價。在北大外國哲學研究所陳啟偉教授致"唐鉞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的親筆信中,他說:"…唐鉞先生也是我一向十分敬重的一位學界前輩和師長。在深切緬懷他老人家的時候,我不禁回想起洪謙先生生前對我談到唐鉞先生的一席話。…洪先生有一次同我談起他與唐鉞先生、宗白華先生合譯馬赫的《感覺的分析》一書。他說唐鉞先生所譯部分是從英譯本轉譯的,譯得非常好,從這次合作才了解唐先生的學識和英語水平之高,洪先生對唐先生在翻譯工作中十分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嚴謹不苟的學風尤其備加稱讚。然後洪先生說了一句我很難忘的話,他說:'唐先生真是一位偉大的學者。'我在洪先生身邊學習和工作幾十年,這是一次聽到他以如此敬佩的口吻談論一位同時代的學者,所以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也使我更加敬重唐鉞先生。

文集

對非文學翻譯的思考

心理學和翻譯事業並舉的唐鉞先生是非文學翻譯的典範,他的翻譯經歷和學術背景對我們外語學習者和工作者頗有啟發。大多數的翻譯理論集中於文學翻譯的探討和研究,但"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文學翻譯僅占1%"(奈達,1999),而活躍於對外宣傳、科學技術交流、商務談判中的非文學翻譯則占99%。 非文學翻譯呼喚"雙語、專業"的人才,也就是既有優良的雙語水平,又掌握翻譯所涉及的專業領域知識的人。在非文學翻譯中,對原文基於專業知識的理解顯得猶為重要。只有了解專業知識,譯者才能全面消化理解原文內容,跳出原文結構的束縛,該簡則簡,該繁則繁,用符合目的語習慣的措辭再現原文的內涵。這樣的譯文行文流暢從容,句意明朗,而正確使用"專業術語"則使譯文保留了非文學翻譯的專業性、科學性。如若譯者缺乏專業背景知識,則傾向於"死譯""硬譯"。譯文僵化死板,"白話"連篇,喪失非文學文體,尤其是科技文體的邏輯性、準確性、專業性。甚至對原文理解的錯誤造成的誤譯,更是影響了實際的工作。總之,專業知識和優秀的外語水平保證了非文學翻譯的準確性,而紮實的母語功底則為非文學文體增添了光彩。

作者觀點

儘管中國培養了大量的英語專業畢業生,但真正能勝任非文學翻譯的卻在少數。拿科技翻譯來說,英語專業畢業生英語水平良好,卻深感"隔行如隔山",困難重重;理工科畢業生雖擅長專業,卻英語能力不足。筆者認為,培養非文學翻譯人才有以下幾條途徑: ⑴加強理工科的英語教學,在高年級開設專業英語翻譯課,講授英漢翻譯技巧; ⑵英語專業在高年級開設科技英語翻譯課,以專業性較淺的文章為素材,向學生傳授科技翻譯的特點及對譯員的要求,為有志於從事科技翻譯的學生打下基礎,縮短適應工作的時間。 ⑶企業在招聘英語專業畢業生後,應對其進行專業培訓,有條件的可下到生產現場實習,以獲得對該專業的感性認識。

主要譯著

⑴人的義務(上、下冊),瑪志尼著,商務印書館 ⑵功用主義,J.S.Mill著,商務印書館,1936年 ⑶論人生理想, W.James著,商務印書館,1936年 ⑷論情緒,W.James著,商務印書館,1945年 ⑸論思想流,W.James著,商務印書館,1945年 ⑹宗教經驗之種種(上、下冊)W.James著,商務印書館,1947年 ⑺道德形而上學探本,康德著,商務印書館,1957年10月初版 ⑻西方心理學家文選,科學出版社,1959年 ⑼幼兒的感覺與意志,W.Preyer著,科學出版社,1960年4月(與孫國華合譯) ⑽心理學原理(選譯)W.James著,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初版 ⑾感覺的分析,馬赫著,商務印書館,1986年9月第二版(與洪謙、梁志學合譯) ⑿願望與道德,霍爾特著(Edwin Bissell Holt,The Freudian Wish and its Place in Ethics,1915)(未發表)

道德行上學探本

注釋

⒈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家,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創始人。認為每個人都會由於自身的缺陷產生自卑感,因而總要追求優越於別人,追求權力,以擺脫自卑感的苦惱。這種追求,即補償作用,就決定了人的行為趨勢。(轉引自《西方心理史大綱》) ⒉ 哲學這個詞源自希臘語"philosophia"。意思是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19世紀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用中國的"哲學"二字表述古希臘羅馬的哲學思想。中國晚清學者黃遵憲把流行於日本的這一譯名引入中國,為中國學術界所接受。(轉引自《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P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⒊ 在"市場的偶像"第一部分中,作者主張將"metaphysics"譯為"默達斐息"。 ⒋ 轉引自《北京心理學會會訊》第17期,2002.9,北京

參考資料

  1. [1]孔夫子拍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