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诵(761年1月8日―806年),即唐顺宗(805年在位),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唐殇帝以外)[1]

唐顺宗
概要
姓名 李诵
庙号 顺宗
谥号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初諡)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849年加諡)
陵墓 丰陵
政权 唐朝
在世 761年2月21日-806年2月11日 (44岁)
在位 805年
年号 永贞:805年八月—十二月

李诵初封宣城郡王,后进封宣王,779年立为太子。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次年李诵驾崩,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目录

生平

唐顺宗在父亲唐德宗李适即位的当年,即大历十四年(779)十二月诏立为皇太子,到了第二年即建中元年(780)正月备礼册立。到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遗诏传位,二十四日宣遗诏,他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这样算来,唐顺宗做皇太子整整25年,按照当时习惯,就是26年。

从顺宗位居储君26年间的所作所为看,他的政治态度是谨慎的。他在父皇面前,只在一件事上发表过意见,那就是在贞元末年阻止德宗任用裴延龄韦渠牟等为宰相。大家知道,德宗在晚年的时候,对大臣的猜忌和防范心加重,不再假权宰相,使其身边的奸佞小人得到信任和重用,如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依靠德宗的宠幸,排挤诬陷陆贽等人。裴延龄等人借盘剥黎民、聚敛财富而得进用切齿痛恨,朝廷之上,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身为太子的顺宗总是找机会,在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韦渠牟入相。

顺宗做太子期间,不仅暗中非常关注朝政,而且在他身边还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组成了一个以"二王"为中心的东宫政治小集团。王伾王叔文成为集团的核心,在其周围,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拥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的成员。这些成员当时都是知名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刘禹锡柳宗元

上元二年(761年)阴历正月十二日(阳历761年2月21日),生于长安之东内。初封宣城郡王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崩,唐德宗继位,六月,李诵进封宣王,十二月乙卯,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即位,改元永贞。任用东宫旧人王伾王叔文翰林学士,在宰相韦执谊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等人支持下,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2]

从顺宗位居储君26年间的所作所为看,他的政治态度是谨慎的。他在父皇面前,只在一件事上发表过意见,那就是在贞元末年阻止德宗任用裴延龄、韦渠牟等为宰相。大家知道,德宗晚年因为在位时间长了,对大臣的猜忌和防范心加重,不再假权宰相,使其身边的奸佞小人得到信任和重用,如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依靠德宗的宠幸,因间用事,刻下取功,排挤诬陷陆贽等人。普天之下,对裴延龄等人借盘剥黎民、聚敛财富而得进用切齿痛恨,朝廷之上,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身为太子的顺宗总是找机会,在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韦渠牟入相。韩愈评价他"居储位二十年(这里是指其大概,并非实指),天下阴受其赐",所言不免有些溢美,大概就是指这件事而言的。但顺宗对于其他的事情,总是三缄其口,更不敢轻举妄动。每逢在父皇跟前谈事论奏,他总是严肃有余,即使对皇帝身边亲信的宦官,也未尝假以颜色,他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深藏心底。对朝廷上下的人物,他基本上也是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然而,这些都是表面现象。顺宗位居储君期间,也绝对不是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关心的,他身边的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就经常和他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

顺宗即位时已患中风,喑哑不能言,诏令皆出牛昭容手。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顺宗朝仅历七月,旧制逾年改元,内禅暨革新失败之后,方以太上皇诏,改元永贞)。又贬斥韩泰等八人,史称“二王八司马”。次年元和元年阴曆正月十九日(806年2月11日),崩于兴庆宫之咸宁殿。官方说法为病死。野史认为顺宗是被宦官谋杀而死,其事透过唐人传奇辛公平上仙记》的影射以流传后世[3]

死后谥号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后妃

  • 皇后
  • 庄宪皇后王氏,原为良娣,生唐宪宗、李绾、汉阳公主梁国恭靖公主云安公主
  • 妃嫔[4]
  • 董良媛,后为太上皇德妃
  • 赵昭仪,生李结,后为太妃
  • 王昭仪,生李总、李约、李绲,后为太妃。
  • 王昭仪,原为承徽,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与李总母是否为同一人,无考
  • 赵昭仪,原为承徽,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与李结母是否为同一人,无考
  • 崔充仪,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杨充仪,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王昭媛,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王昭容,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牛昭容(记载于《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三十六》)
  • 牛修仪,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张美人,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张昭训[5],生李经,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封为太妃,《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记为:“王昭仪生郯王经”。
  • 阎昭训,生李绚,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封为太妃,《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记为:“王昭训生衡王绚”。
  • 崔昭训,又记为崔昭仪[6],生浔阳公主,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封为太妃
  • 崔昭训,临汝公主母,与浔阳公主母是否为一人,待考。
  • 许氏,顺宗逝后为美人
  • 尹氏,顺宗逝后为才人
  • 段氏,顺宗逝后为才人
  • 陈氏,生第十七女文安公主
  • 太子妃萧氏,肃宗之女郜国公主和第二任驸马萧升生的女儿。唐德宗时,郜国公主被诬陷“巫蛊”牵连太子妃萧氏,唐德宗李适多次要把太子妃废掉,改立王良娣为新太子妃;但李诵一直劝阻父皇不肯抛弃发妻[來源請求]。但萧妃最终没能逃脱厄运,唐德宗担心萧妃因母亲兄弟之事怨恨他,决定杀了萧妃。等郜国公主一死,偏巧太子生病,唐德宗就乘机杀害了萧妃,諡惠。[7]

子女

顺宗二十八子[8]:庄宪皇后王氏生宪宗,王昭仪生李经,赵昭仪生李结,王昭仪生李综、李约、李绲,阎昭训生李绚,其他王子的生母资料已失,另有四王早薨无諡号。另有一子李謜,因为唐德宗所喜爱,作为德宗第八子。

  1. 广陵郡王→皇太子→宪宗李纯(初名李淳)
  2. 建康郡王→郯王李经(初名李涣)
  3. 洋川郡王→均王李纬(初名李沔)
  4. 临淮郡王→溆王李纵(初名李洵)
  5. 弘农郡王→莒王李纾(初名李浼)
  6. 汉东郡王→密王李绸(初名李泳)
  7. 晋陵郡王→郇王李综(初名李湜)
  8. 高平郡王→邵王李约(初名李溆)
  9. 云安郡王→宋王李结(初名李滋)
  10. 宣城郡王→集王李缃(初名李淮)
  11. 德阳郡王→冀王李絿(初名李湑)
  12. 河东郡王→和王李绮(初名李浥)
  13. 衡王李绚
  14. 钦王李绩
  15. 会王李纁
  16. 福王李绾(本名李浥)
  17. 洛交郡王→珍王李缮(本名李况)
  18. 抚王李紘
  19. 岳王李绲
  20. 袁王李绅
  21. 桂王李纶
  22. 翼王李绰
  23. 蕲王李缉

唐顺宗死因之谜

顺宗当上皇帝不久就让位给皇太子,自称是太上皇。此后不久,又莫名其妙地突然死了。死的前一天,宪宗对外宣布顺宗病重,一天后就驾崩了,这使人觉得顺宗的死像演戏一样。有人提出透过一些笔记和诗文看本质,顺宗是被宪宗和宦官们害死的。也有人不同意,认为顺宗是正常病死的,顺宗和宪宗关系融洽,根本没有被宪宗杀害的可能。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去世。这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仅八个月,为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传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死时仅46岁。

唐顺宗的死因,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是病死的,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怀疑。20世纪60年代,史学界经过对正史和笔记小说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有了突破,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顺宗是被杀而死的。

卞孝萱先生在其《刘禹锡年谱》一书中首先提出了顺宗被杀的观点。他认为顺宗死得太突然,是一个历史上的疑案。此后他在《刘禹锡年谱》、《刘禹锡评传》等书中重申了他的观点。

卞孝萱先生认为唐顺宗李诵是唐德宗的长子,在被立为太子后,德宗还曾想要废掉他,其原因是德宗身边的宦官们想立舒王李谊。贞元二十一年(785年),德宗病,想与李诵见一面而不可能。这时的德宗还没有病重到卧床不起的程度,却受到了宦官和在身旁侍医药的舒王的阻挠。德宗升天后,宦官们认为“东宫疾恙方甚”,“内中商量,所立未定”。大臣卫次公马上发表自己看法:“皇太子虽有病,但他是嫡长子,内外系心。如果实在不得已,就立皇太孙广陵王。”其他大臣跟着呼应,宦官们的阴谋就只能作罢。顺宗即位后,曾经采取了一系列抑制宦官势力的措施,使宦官们对他恨之入骨,他们遂决定废顺宗、另立皇帝。由于前两次废立未成,舒王李谊不是德宗的亲生儿子,名分不正,遭到反对,这次宦官们选定了李淳。他们在永贞元年(805年)三月立李淳为太子,改名纯,七月让他主理军国政事,八月李纯即位为皇帝,顺宗为太上皇。表面上看,立李纯是顺宗的旨意,实际上是宦官逼迫顺宗这样做的。当时起了最大作用的几个宦官是刘光奇、俱文珍、薛盈珍、西门大夫等。

顺宗让位不久,就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怪事。有个叫罗令则的山人,“妄构异说,凡数百言,皆废立之事”。被有关官员鞫得奸状后,宪宗将罗令则一伙全部杖死。罗令则等人想拥立的皇帝从史书记载来看,是舒王李谊。宪宗上台后,李谊实际上成了宪宗和宦官们政治上的赘疣。现今有人拿李谊作号召,兴风作浪,正好被宪宗借机拔掉。这时的太上皇也同样是政治上的赘疣,舒王不明不白死后,太上皇就不能平安无事了。元和元年(806年)春正月癸未,“诏以太上皇旧恙愆和,亲侍药膳”。但至甲申,太上皇就崩于兴庆宫,“迁殡于太极殿,发丧”。宪宗向全国公布太上皇的病情,这在唐朝历史上罕见的。癸未才公布太上皇病情,甲申就宣告太上皇死了,简直是在演戏一般。推测太上皇不是死于甲申,而是死于癸未。宪宗与宦官们秘丧一日,故意先公布太上皇病情,以此来掩盖太上皇被害的真相。抢先公布太上皇病情的做法是欲盖弥彰,恰恰暴露出宪宗和宦官们做贼心虚,暴露出太上皇之死十分可疑。

李谅(复言)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成员,顺宗时为度支巡官、左拾遗,宪宗时被贬为澄城县令,后为彭城令。他有部小说叫《续幽怪录》,内中有一篇为《辛公平上仙》,里面的人名皆系假托,如辛公平为心公平,皆有寓意。在这部小说中,李复言用“传奇”表达了顺宗被杀的隐事,以抒其悲愤。他得知了顺宗被宦官杀害的真相,作为永贞革新的参与者,他义不容辞地记载了顺宗被害的隐事。

这个新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大为赞赏,说:“顺宗绝对出于幽崩。宪宗当时受制于群奄,己欲不为商臣,亦不可得。此事公文书内,绝无遗迹可查。李复言之《续幽怪录》成为绝可信赖之孤证。”他认为不管杀顺宗的是谁,其主谋其实就是宪宗,因此他认为顺宗被杀是“永贞逆案”。

吴汝煜不但赞同上述观点,而且认为宪宗和顺宗早就不和,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及李氏父子之间本来就不融洽的关系,决定了宪宗杀顺宗是有可能的。此外,刘禹锡的《武陵书怀五十韵》的小序中,引用了《义陵记》的“项籍杀义帝于郴”和“今吾王何罪乃见杀”等。不过是借端托寓,影射顺宗被杀。刘禹锡抑制不住悲痛的感情,在诗的结尾透露了消息:“南合无灞岸,旦夕上高原。”上句从王粲的《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化出,暗示“望长安”之意,下句用《汉书·苏武传》的一个典故:“苏武听说汉武帝死了,南向号哭,呕血,一连数月都是如此。”这里暗指刘禹锡自己悲悼顺宗的心情与苏武哭临汉武帝相同。可以这样说,《武陵书怀》是一篇比《续幽怪录》中《辛公平上仙》更为直接地反映了顺宗被杀事件的重要史料。刘禹锡是这一宫廷内幕的最早揭露者。

上述观点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张铁夫认为《辛公平上仙》不是王叔文集团的李谅(复言)所撰。他认为《续幽怪录》一书中,编者一会儿自称李生,一会儿又自称是复言。按照古人名卑字尊的传统,称人用字,以示尊崇;称己用名,以示谦卑。自称李生、复言,都是表示谦卑的意思。可见复言是李生的名,而不是他的字。《续幽怪录》的编者李复言,与王叔文集团的李谅,是名、字不同的两个人。从编者的本意来看,《辛公平上仙》不是影射顺宗被杀。在《续幽怪录》中,记述的都是一些关于神仙道术、因果报应、宿命前定的奇事异闻,其来源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根本不值一谈,编者主要用来宣传善恶报应、安分知命的思想,从而又具有一种惩恶劝善、警戒世人、辅佐教化的思想倾向和社会作用。《辛公平上仙》的本意,也是用来箴劝、警戒的,而非比喻和影射。

《武陵书怀》的结尾二韵是:“就日秦京远,临风楚奏烦。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意为:心向君王却离京师遥远,对风兴感逐臣的奏书言烦。欲望长安却无灞陵岸可登,早晚只好踏上这平原的高处了。这二韵是一个整体,结合起来看,它表达的是元和大赦之后,刘禹锡对宪宗皇帝的殷切期望,能移京郊为官的迫切心情。根据这首诗得出顺宗被杀的结论,一个明显和重要的失误是忽略了该诗以二韵为一个小节,表达一个完整意思这个基本事实,而将二韵割裂开来,遂望文生义,别出心裁。诗的小序中提到“项籍杀义帝于郴”,义帝影射的不是顺宗而是王叔文。因为义帝之出身、立用、被逐乃至被杀害,与王叔文事类同。更重要的一点是义帝属无罪被杀,王叔文也是无罪被杀。王叔文于刘禹锡有知遇提拔之恩,对他的无罪被杀,刘禹锡自然是极其沉痛和悲愤的。这种心情,表现在诗篇中,便是为王叔文和自己鸣冤叫屈。从“继明悬日月”等来看,顺宗当时还活着,由于刘禹锡在武陵,听到顺宗死的消息应该更晚。既然顺宗当时还活着,将《书怀》作为顺宗被杀的证据,是讲不通的。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当时宫廷斗争的结局,不是宪宗杀害了顺宗,而是宪宗和顺宗联合驱逐和杀害了王叔文。改革中,由于王叔文集团竭力阻挠宦官俱文珍立太子的做法,让原本站在王叔文背后的顺宗站到了皇太子这一边。这时的顺宗与皇太子的关系是志同道合、融洽无间的。而二王由于反对立太子,顺宗开始对他们不信任和疏远,改革的败端也就出现了。改革的过程中,王叔文张扬威福,独断专行,树植党羽,排斥异己,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强烈反对,也导致了顺宗的厌恶和不满,终于命令宪宗“伸远不仁之害”,将其逐出朝廷,置于死地。顺宗是坚定、明确地站在皇太子一边的,宪宗对顺宗也是爱敬双奉、忠孝两全的。说顺宗被宪宗逼宫,最后被害死,既无客观上的可能,更无主观上的必要,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顺宗被杀说者将王叔文集团和皇太子集团的斗争误认为是顺宗与宪宗的斗争,是混淆了两件不同甚至相反的历史事实。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有诗文批评顺宗和宪宗,这也从反面说明宪宗和顺宗是志同道合、关系融洽、没有隔阂的。

顺宗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他死得这样突然?如果根据史书上说他是病死的,这多少是会让人产生怀疑的。但如果说他是被杀死的,也有一些事实解释不通。看来顺宗的死因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案。

陵寝遗址

丰陵是唐顺宗李诵与庄宪皇后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富平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金瓮山之阳(今曹村乡陵前村),因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东北距唐睿宗之桥陵26公里。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宗李诵是唐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陵园规模较小。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自然因素的破坏,丰陵陵园内的建筑遗迹已所存无几。陵园内城四门外原各置石狮1对;朱雀门外原置石人10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玄武门外原置石马3对。今已损毁殆尽。惟朱雀门外现存残华表1件,八棱柱状,仰覆莲宝珠顶,通高3。71米,棱面宽0。38米不等。棱面阴线刻迦陵频伽、獬豸、凤、花卉、吹笛童子等;玄武门外现存石狮1座,高1。75米,且大部分埋入地下;仗马2件;西门外存石狮1对,均残。陵园内另有清代巡抚毕沅所立“唐顺宗丰陵”石碑1通。据当地百姓介绍,“文革”时,丰陵玄宫隧道被掘进10余米,石刻大部分被损毁。史载陪葬墓一座,为庄宪皇后王氏。

视频

唐顺宗李诵,唐朝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皇帝

唐顺宗丰陵

参考资料

  1.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所述,顺宗退位后(805年八月)才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而革新时的年号仍然为德宗的“贞元二十一年”。
  2. 杜文玉.《唐代宫廷史》下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493~495页
  3. 黄永年.《唐史十二讲》:中华书局,2007年
  4. 旧唐书 本纪第十四 顺宗 宪宗上》五月己巳,......承徽王氏、赵氏可昭仪,崔氏、杨氏可充仪,王氏可昭媛,王氏可昭容,牛氏可修仪,张氏可美人。.....诰立良娣王氏为太上皇后,良媛董氏为太上皇德妃。......甲子,郇王母王昭仪、宋王母赵昭仪、郯王母张昭训、衡王母阎昭训等,各以其王并为太妃。以许氏为美人,尹氏、段氏为才人。浔阳公主母崔昭训为太妃。
  5. 昭训,为太子妾名号。
  6. 新唐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浔阳公主,崔昭仪所生。大和三年,与平恩邵阳二公主并为道士,岁赐封物七百匹。
  7. 新唐书卷77
  8. *《新唐书 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记为:“顺宗二十七子:庄宪皇后生宪宗皇帝及绾,张昭训生经,赵昭仪生结,王昭仪生总、约、绲;余二十王,史亡母之氏、位,四王蚤薨,亡官谥。”
    •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记为:“顺宗二十三子:庄宪皇后王氏生宪宗皇帝;王昭仪生郯王经;赵昭仪生宋王结;王昭仪生郇王综;王昭训生衡王绚;余十八王,本录不载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