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啸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啸鸢

来自 好看视频 的图片

外文名:Whistling Kite

别 名:啸栗鸢

中文学名:啸鸢

拉丁学名:Haliastur sphenur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隼形目

科:鹰科

亚 科:齿鹰亚科

属:啸鸢属

命名者及年代:Vieillot, 1818

啸鸢(学名:Haliastur sphenurus)是一种鹰科中型猛禽,身长52-59厘米,有宽大的翼展和一个末端圆形不分叉的长尾巴。羽毛棕褐色,有白色羽缘。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 常食腐。主要以兔子、小型哺乳动物、蜥蜴、鱼、海蛇、昆虫、蟋蟀和一些鸟类为食。迁移飞行时会发出的长久的呼声,在大群聚集时会更加嘈杂喧闹。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澳大利亚新西兰[1]

啸鸢形态特征

啸鸢 身长52-59厘米,翼展1.22-1.52米,雄鸟体重760-900克,雌鸟体重600-750克。该物种有宽大的翼展和一个末端圆形不分叉的长尾巴。羽毛棕褐色,有白色羽缘,背部有斑点。

初级飞羽黑色,翅膀的上覆面颜色较浅,内侧深褐色。整个底部,包括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在暗光线下和上体对比呈浅棕色条纹。飞行时羽毛间有深浅不同的宽带相隔。

啸鸢栖息环境

啸鸢在当地相当普遍,分布于很广泛的领土,栖息地在澳大利亚和北小岛,喜欢接近水域,无论是海洋、沿海港口、内航道或漫滩湿地都有其踪影,但它并不是不一定局限于湿地,也出没于干旱地区,进入澳大利亚内陆和塔斯马尼亚岛。在西南亚,新几内亚东部和新喀里多尼亚也很常见。

啸鸢生活习性

啸鸢有时被称为雕或雀鹰,但它的行为更像一只真正的鹰,它的飞行状态散漫而慢速,有点像秃鹰,但更多的地方类似于鸢。该物种经常啸鸣,类似哭泣。在空中跟踪猎物时成对或集小群飞行。一般距水面30-60米的空中盘旋。

其狩猎捕鱼的方式和行为很像鱼鹰。在新喀里多尼亚,每对夫妻有一片固定的捕猎领域。在澳大利亚,迁移和繁殖期可集达1100只的大群。这些运动更多的是游牧形式,是真正的迁移,一般随食物资源和季节变化在南北往返。

主要以兔子、小型哺乳动物、蜥蜴、鱼、海蛇、昆虫、蟋蟀和一些鸟类为食。兔子很可能是主要的猎物,因此,这种鸢被视为一益鸟,它可以防止啮齿动物泛滥,有抵御腐肉中毒的功能。

啸鸢繁殖方式

在冬季会迁移到繁殖地。当它们一起迁移飞行时会发出的长久的呼声。然而,在大群聚集时会更嘈杂喧闹。通常,许多鸟类在繁殖季节飞行和飞行列阵在一起时会相当壮观。鸟巢一般建在水边的孤树木上。建一个新巢需时约一个月时间,鸟巢75厘米宽,30厘米深。建新巢比较罕见,大多数时候,这种猛禽年复一年的重复使用旧巢,有时也占据其他鸟类放弃的巢。常有几对在同一树上聚集建巢的现象。

一年中任何时候都可以繁殖,但7月至10月是高峰期。繁殖对的数量和成活率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粮食资源的丰富决定。雌鸟一窝产2枚卵,亚成鸟出壳35天后长出羽毛,至少在40天后才离巢。

啸鸢分布范围

啸鸢 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尼、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啸鸢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啸鸢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啸鸢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来源

  1. 啸鸢,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