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喀尔巴阡山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喀尔巴阡山脉(Kalpacien Mountains)属于欧洲中部山脉,在多瑙河中游以北。西起奥地利与斯洛伐克边界多瑙河峡谷,向东呈弧形延伸,经波兰、乌克兰边境至罗马尼亚西南的多瑙河谷的铁门峡谷。全长1450千米。人们习惯上将呈弧状分布的山脉分为西、南、东三部分。多数山峰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下,最高点是西喀尔巴阡的格尔拉赫峰,海拔2655米,冰川地貌仅限于少数高耸山峰。 [1]

生态资源

喀尔巴阡山脉多为断块山地,地表有受流水侵蚀的明显特征。由多列平行延伸的山岭所组成。地势不高。主要可分3条地质构造带。外带是由页岩、砂岩组成,为山顶浑圆、山坡平缓的中山地貌;中带由结晶岩和变质岩构成,地势较高,多呈块状山;内带为火山岩构成的山脉。河流主要属黑海水系,主要是多瑙河及其支流。山脉主干是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分水岭,山区气候也兼具西欧与东欧之间的过渡型特点。

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夏季降水较多。外侧山麓地带分布石油、天然气、岩盐。矿藏有铁、铜、金、银、钾盐褐煤等。

山间林木茂密,植被分布随高度而变化。分草地、矮松、云杉、山毛榉、栎树榆树5个分布带。高山区(海拔1725-2544米)段是高山草地为特征,亚高山区段是矮松树为特征,上森林区段的特征是云杉,而下森林区段的特征是山毛榉(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喀尔巴阡山脉的10处原始山毛榉林区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区)。前沿地区(海拔550-850米)段以栎和榆而著称。自然植被区段是与经济上土地利用的阶段相互配合的。前沿地种植小麦和马铃薯,下森林区段种植燕麦和马铃薯(高达1000米),上森林区段和亚高山区段用以放牧。

喀尔巴阡山脉——尤其是在第四纪气候凉爽的影响不甚明显的东南部——有许多独特的植物品种。迄今喀尔巴阡山脉东部的森林保护得最好;这里有熊、狼、山猫、鹿和野猪,在最高处的塔特拉山还有岩羚羊和旱獭。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一些矿泉产区为著名的疗养]胜地。喀尔巴阡山区民族成分复杂。有捷克人、波兰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2]

地质概貌

喀尔巴阡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向东继续延伸部分。它始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Blatislava)附近的多瑙河峡谷,止于罗马尼亚奥尔绍瓦(Olsova,位于多瑙河河谷的铁门地段)附近,形成了长约1450千米的大宽弧。

喀尔巴阡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大不相同,它的结构较松散,被盆地分割成许多山块。喀尔巴阡山脉最高峰格拉赫峰(Gel'lachovsky Stit 〔Gel'lach〕)高2655米,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4789米,两者海拔高低悬殊;喀尔巴阡山脉并非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了几个山群。它仅有少数山峰高于2500米,没有常年积雪的山峰。多瑙河是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的分界,也是喀尔巴阡山同巴尔干山区的分界。奥德河与摩拉瓦河谷地将其同西里西亚及摩拉维亚分开。喀尔巴阡山也是黑海和北部诸海的分水岭。

气候特征

喀尔巴阡山脉地处东、西欧的分界线上,冬季气候受来自东方和东北方的极地-大陆性气团的控制,而其他各季受来自西方的海洋性气团所主宰。在有些低洼地区,明显地是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年总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在海拔800米的山区降水量约为1143毫米,在最高的山上降水量可达1651-1778毫米。年和月的平均气温根据当地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且没有一定的变化比率。

旅游业

喀尔巴阡山脉是人们喜爱的旅游、休憩胜地,尤其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人民更是如此。虽然有许多地方在招徕外国游客,但从其他国家来此旅游的业务还不甚发达。喀尔巴阡山脉以其有许多矿泉而著称,最著名的温泉疗养地有:波兰的克雷尼察(Klynica)、斯洛伐克的皮耶什佳尼(Piest'any)以及罗马尼亚的博尔塞克(Bolsek)、伯伊莱海尔库拉内(Baile Herculane)和图什纳德(Tusnad)。

交通业

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期,当喀尔巴阡山脉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时,山中便建有铁路网。当时的铁路交通枢纽就是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弧的中心的布达佩斯。 布达佩斯-维也纳之间的铁路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电气化,其他最重要的喀尔巴阡铁路线也已电气化。波兰和斯洛伐克之间铁路线已在客、货运输上丧失了大部分重要性,而穿过杜克拉(Dukla,500米)、亚布翁科夫(Jablonkov)及其他山口的卡车公路在波兰和喀尔巴阡山脉以南各国之间的货物运输上已很重要。[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