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善化县 |
中文名: 善化县 所属地区: 长沙府(潭州府) 行政类别: 县 存续时间: 1098年-1912年 |
善化县,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分长沙县5乡及湘潭县2乡建,历经宋元,至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并入长沙县。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又复设善化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裁善化县并入长沙县。1933年划长沙县城区设长沙市。
善化县宋与长沙县同为潭州治所,元同为天临路治所,明、清同为长沙府治所,清又同为湖南省会。
得名由来
“善化别名靳江”,“至得名之义,总取衷于守令‘倡化邑人’‘彬彬向善’云”。意思是说,善化的别名叫靳江,现名称是某个守令从“倡化邑人,彬彬向善”中择取两个字而成。此外由于岳麓山属善化县管辖,岳麓书院名气又很大,总的来说,“善化”之名就是因为书院之盛,取意于“彬彬向善,倡化邑人”。
管辖地域
长沙、善化两县分立时,将省城内地段各分一半。由当时大西门进城,经永丰街、皇仓街、万寿街、万福街、息机园、石乐私巷,出东长街,入大官园,至落星田,抵浏阳门以下小吴门以上,南属善化县,北属长沙县。即长沙市五一路以南为旧善化县所辖,五一路以北为旧长沙县所辖。
长沙城外,也基本上依今长沙市五一路的走向,分别向东、西延伸,南属善化县,北属长沙县。就今长沙县的地域而论,暮云、跳马、黄兴、干杉、江背等镇和黄花镇的谷塘,为长、善分治时的善化县地域。
今长沙市区南部的黎托、洞井、大托以及河西的坪塘镇、白箬铺镇等也都曾在古善化境内。
行政特点
善化县与长沙县同在一座城池,共享长沙之名。这种同城而治的行政管理现象,在明清两代被称作“附郭”。郭者,城池也,具体到善化县与长沙县,“郭”就是长沙府城,两县依附长沙府城“办公”、“治理”,但职权上并无特殊,仍隶属长沙府。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长沙城(今长沙市区)既是湖南省治,又是长沙府(潭州府)治,还是长沙县、善化县治。
消失的善化县 曾包括长沙县与湘潭县的一部分
热闹的化龙池酒吧街一带,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这块“热土”,曾是有着814年历史的善化县县衙的驻地。
善化县消失在1912年,起于宋代哲宗元符年间(公元1098年),最初的治辖区域,曾包括了长沙县与湘潭县的一部分。这是宋代的安排。
800多年间,善化县与长沙县只有在明朝洪武十年到洪武十三年这四年间,合成“长沙县”,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分立,它们在各自编纂的方志中,谈及沿革,都会追溯一番长沙郡、长沙国的历史,都会讨论长沙的“前世今生”。
善化县与长沙县同在一座城池,共享长沙之名。这种同城而治的行政管理现象,在明清两代被称作“附郭”。郭者,城池也,具体到善化县与长沙县,“郭”就是长沙府城,两县依附长沙府城“办公”、“治理”,但职权上并无特殊,仍隶属长沙府。
如此一来,清代湖南建省以前,长沙城内活跃着长沙县、善化县、长沙府、湖南按察使司、湖南布政使司以及八旗、绿营兵六大权力机关(建省后加上湖南省巡抚衙门)。而在明代,长沙城内也有着吉王府、长沙卫、善化县、长沙县、长沙府五大管治机关。善化县与长沙县作为较低一级的衙门,办事往往顾及城内上级管事衙门的脸面。
至少在明代万历四十年前,善化县、长沙县以及城内的其它上级们,相安无事。直到公元1612年(万历四十年),一件盗窃案改变了善化县的命运。
盗窃案发生后,吉王府与长沙卫“踢皮球”,都不想去查,“互相推诿”。而善化县和长沙县向长沙府知府庄毓庆说明了被盗的原因,后者于是再往上申报。上面的意见是:地方事务应该专门由地方政府管,吉王府和长沙卫不得干涉城内事务,拿掉了明代藩王最后的“行政管辖权”。(嘉庆十七年《长沙县志》)
由长沙府主持划定,“准将府左从浏阳门,右从驿步门极南而止,属善化。”另一半就属长沙县。这相当于,在今天的长沙城内,以五一路为界,劈成两半。北边是长沙县管,南边是善化县管。与此相应,城南的居民编好户籍,要向善化县交税。善化县府从此多了一批税源,善化知县多了一项管辖权力与考课的压力。
权责尘埃落定,独立地梳理本地区的历史十分必要。然而善化县随后相继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吴三桂叛乱带来的战争创伤,城内不能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目前可见较早的善化县志,是乾隆十七年编纂而成。此前,较为零碎地出现在《湖广通志》(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中。
《湖广通志》的卷首图清楚地画出了长沙府城图,然而古人制作方志图,只拣选标志物,不遵比例,在今天看来,图算不得全面。
这张图里,善化县居长沙城东南一隅,东边矗立城隍庙(城市保护神,新官上任均会赴城隍庙祈祷保平安)、天心阁。依此往东,长沙府衙门与文昌阁挨在一起,再往西就是府学。往西北而去,能看到长沙县与长沙学(县学),它们紧靠在一起,偏居长沙城内西北方,挨着潮宗门,出门即可见湘江,这种县衙和学校互为邻居的空间布局在古代十分常见。
然而,也许是疏忽,也许是少有人讨论。较早的府级以上的方志,很难见到人们关心善化县的得名。较晚出,但较完整的乾隆十七年《善化县志》,特意讨论了善化的得名之由:“善化别名靳江”,“至得名之义,总取衷于守令‘倡化邑人’‘彬彬向善’云”。意思是说,善化的别名叫靳江,现在的名称是某个守令从“倡化邑人,彬彬向善”中择取两个字而成。善化的名称来自父母官的创造。此外由于岳麓山属善化管辖,岳麓书院名气又很大,乾隆十二年的《善化县志》,在山川一章节给了岳麓山最大篇幅。这又给后人将岳麓书院解释为“善化”之源的机会。善化县与长沙县同城分治之后,经历乾隆、嘉庆、光绪等时期的文化体系搭建,它的官方形象、各方建设,均呈盛势、日渐完整。遗憾的是,1912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善化县治也戛然而止。
民国肇兴,善化县并入长沙县,再经1938年文夕大火,善化县衙尽归尘土,此后再未见“善化”。一批原住在善化县境内的名人(如经学家皮锡瑞)籍贯统属长沙,能够唤起这座城市对曾经的县衙记忆的,也多靠时不时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文物了。 [1]
参考来源
- ↑ 消失的善化县 曾包括长沙县与湘潭县的一部分,湖湘县志,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