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P·史密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喬治·P·史密斯 George P. Smith | |
---|---|
出生 |
美國威斯康辛州哥倫比亞 | 1941年3月10日
国籍 | 美國 |
母校 |
哈弗福德學院 哈佛大學 |
机构 |
威斯康辛大學 密蘇里大學 杜克大學 |
知名于 | 噬菌体展示技术 |
研究领域 | 生物化學 |
奖项 | 诺贝尔化学奖(2018) |
乔治·皮爾森·史密斯(George Pearson Smith,1941年3月10日-),美国化学家,密苏里大学教授,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
研究[2][3]
運用噬菌體指認基因
噬菌體 ─ 一個蛋白質與其未知基因的連結
- 噬菌體含有一小段的基因物質,封裝在一個由保護蛋白質形成的鞘膜中,當複製時,會將它們的基因物質注入細菌中,綁架細菌的代謝系統,接著利用細菌製造出噬菌體基因物質的拷貝,以及形成保護鞘膜需要的蛋白質,由此產生新的噬菌體。
- 史密斯運用噬菌體的簡單構造,找出一個已知蛋白質的未知基因。這些未知基因的片段,可與形成噬菌體鞘膜的一個蛋白質之基因融合,當新的噬菌體製造出來時,這個未知基因對應的蛋白質就會出現在這個噬菌體的表面,與形成鞘膜的一個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如圖)。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原因
- 喬治·P·史密斯開發了一種叫做「噬菌體展示」的技術,能使噬菌體(註:噬菌體是專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演化出新的蛋白質。而格雷格·溫特則用這個方法來生產新藥,在2002年第一批獲得批准的藥品,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和炎症性腸炎疾病。兩人共同分享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的一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