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溲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四川溲疏 |
四川溲疏(拉丁学名:Deutzia setchuenensis Franch.)虎耳草科溲疏属灌木,高约2米;老枝灰色或灰褐色,表皮常片状脱落,叶纸质或膜质,上面深绿色, 下面干后黄绿色,伞房状聚伞花序,有花数朵;花序梗柔弱,花瓣白色,卵状长圆形,花药具短柄,花果期4-9月。
该属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城口。分布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四川溲疏
- 拉丁学名;Deutzia setchuenensis Franch.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蔷薇亚纲
- 目;蔷薇目
- 亚目;虎耳草亚目
- 科;虎耳草科
- 亚科;绣球花亚科
- 族;山梅花族
- 属溲疏属
- 种;四川溲疏
- 分布区域;江西、福建西部、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四川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2米;老枝灰色或灰褐色,表皮常片状脱落,无毛;花枝长8-12 (-20)厘米,具4-6叶,褐色或黄褐色,疏被紧贴星状毛。
叶纸质或膜质,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5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被3-5(-6)辐线星状毛,沿叶脉稀具中央长辐线,下面干后黄绿色,被4-7 (-8)辐线星状毛,侧脉每边3-4条,下面明显隆起,网脉不明显隆起;叶柄长3-5毫米,被星状毛。
伞房状聚伞花序长1.5-4厘米,直径2-5厘米,有花6-20朵;花序梗柔弱,被星状毛;花蕾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花冠直径1.5-1.8厘米;花梗长3-10毫米;花瓣白色,卵状长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萼筒杯状,长宽均约3毫米,密被10-12辐线星状毛,裂片阔三角形,长约1.5毫米,宽2-3毫米,先端急尖,外面密被星状毛;花蕾时内向镊合状排列;外轮雄蕊长5-6毫米,花丝先端2齿,齿长圆形,扩展,约与花药等长或较长,花药具短柄,从花丝裂齿间伸出,内轮雄蕊较短,花丝先端2浅裂,花药从花丝内侧近中部伸出;花柱3,长约3毫米。 蒴果球形,直径4-5毫米,宿存萼裂片内弯。
主要变种
长齿溲疏(变种)
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点在于外轮雄蕊的花丝齿披针形,较花药长很多,内轮雄蕊的花药从花丝内侧中部以下伸出;聚伞花序少花;花梗较长。产四川西部。标本未见,仅见记录。
多花溲疏(变种)(中国树木分类学)
本变种和原变种不同点在于聚伞花序大,长4~6厘米,直径5-8厘米,有花20-50多朵;花白色;叶下面被毛较密。花期5~6月,果期7~8月。产湖北(房县、巴东)、四川(奉节、城口)。生于海拔800~1500米密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房县。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2000米山地灌丛中。
地理分布
产江西、福建西部、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贵州、四川和云南西北部。
栽培技术
播种繁殖
⑴扦插:在2~3月,剪取1年生休眠枝扦插,长8~10厘米,6~7月采用半成熟枝扦插,插后成活率均在90%左右。
⑵播种:秋季采种,种子细小,覆薄土,发芽适温18~22℃,播后2~3周发芽。翌年春季分栽,培养2~3年出圃。
⑶压条:基部过长枝条,可在春季进行刻伤,埋土压条,翌年春季可分栽。
⑷分株:母株旁常生有蘖枝苗,可在秋季落叶或春季萌芽前分栽。
栽培要点
幼苗生长缓慢,实生苗翌年春季分栽,移栽应在落叶期或萌芽前进行。栽植后每年冬季或早春需修剪枯枝,第2年生长旺盛,花后残花序要及时剪除,减少养分消耗,有利于新枝萌发。
病虫防治
常有叶斑病危害,可用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虫害有蚜虫、刺蛾和大蓑蛾危害,可用2.5%功夫乳油1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花序繁茂,夏季开花,多为白色,远望如瑞雪,常常诱来众多昆虫。是城市园林中常用的观赏灌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