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边城(逝去如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回到边城》是中国当代作家逝去如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回到边城
仲春时节,踏着一路尘土去到凤凰古城,赴一个依稀流离的梦。到达古镇的当晚便下起了雨,次日清晨登楼四顾,山色空蒙,江水如蓝,雨雾生烟——不是霾,是沁人心脾的清新湿润。青砖黛瓦的民居小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多少楼台烟雨中。
徜徉小城,风情果然别致。沱江穿城,虹桥卧波,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木柱支撑,飞檐翘角,悬于沱江两畔,倒映在碧水清流之间。青石街巷蜿蜒绵长,民族格调的店铺宅院挨家连户,蜡染、打姜糖、玻璃吹画……苗装传人当街炫艺。我们随着游人摩肩接踵,拥挤于市廛,进出于湘西老宅、名人故居,感叹着世事浮沉岁月沧桑。
下午4时许参观完沈从文故居。导游宣布,当日集体游览结束,明晨集合乘车参观苗寨,然后直接返程。
“不是还有沈从文墓吗?在哪呢?”我问。 “沈墓在城外听涛山,3里多路吧,免费景点自行参观。” 导游随即作答,依然笑容可掬,不忘附上关照:“那没什么好看,去了的人都后悔。”
雨还在淅沥沥地下着,且得知没有车通往那里。但我仍不甘此番寻踪从文止于未竟,与妻一番计议,决定安步当车寻谒沈墓。
撑着雨伞,穿过狭窄拥挤的街巷,出了城门,踏上一条依山傍水顺江而下的青石板路。暮霭渐起,我们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小城的喧腾渐渐被我们抛在身后,耳畔只闻脚下的疾走声和身边的流水声,而脑子还在回味刚才在沈从文故居的所见所闻——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5岁从军辗转于湘西,1922年20岁时弃甲“北漂”,成了一名北大旁听生。1924年始发表作品渐入创作佳境,其间更名“从文”或许即缘于此。1929年沈从文应胡适校长之聘,赴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出身于淮军将领世家的张氏四闺秀元和、允和、兆和、充和皆入该校就读,三妹兆和选的正是沈老师的课。
有一天,兆和接到一封信,拆开看就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意外收到沈老师的信,兆和并没有回,但接二连三又收到沈老师的信……并且一封比一封厚重。
两年后的初春,沈从文转赴青岛大学任教了。兆和便让二姐看了沈从文写给自己的信,并婉转托二姐在父母那为自己提亲,结果一说即成。兆和心里高兴,赶去电报局给从文打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兆”。打电报讲究字少、意达、省钱,“让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原为沈信中表达所望的句子,兆和一语双关,从文如愿以偿,两人于1933年结为伉俪。
新婚不久,沈从文创作发表小说《边城》,湘西女子“翠翠”——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由此走进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中。《边城》开中国乡村题材创作一代先河,沈从文因之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
……
不知不觉中,我们不见了江边吊脚楼,不见了行人,连青石板路也不知何时变成了一条又细又长的沙石小路,一直伸向迷雾的远方。踌躇之际,隐约看见江畔有位洗衣的女子,便高声打问,得知走过了,回走100米就是。洗衣女一身苗服,远远看去温淳素净的样子,与那清澈江水、如幕细雨和翠绿山峦浑然天成,如诗如画,从文大师笔下的湘西风情原版呈现。
我们返身折回,没走多远果然看到了路旁山石上书有“沈从文先生墓地”,字就着山体而写并不醒目,且我们的视线又有雨伞遮挡,因而错过了。
按“沈墓”标示由一条斜径拾级而上,到了一块狭长却平缓的坡地。坡地树木参天绿草如茵,树下立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沈从文的名句“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近前细看,碑字为当代著名书画家黄永玉手迹,沈黄皆为“凤凰”娇子,不免感慨。往右不远处一尊五彩卧石,卧石正面镌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镌字“不祈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落款“充和敬志”。四个尾字:“从文让人”,耐人寻味。遍寻坡地,只有碑石,不见坟冢。后得知,沈从文(1902-1988)在京故去4年后,夫人张兆和将先生骨灰送回故里,一半撒入沱江,一半安埋于此,听涛山即为冢。夫人张兆和2007年辞世,魂归“听涛”与沈老合葬。
雨意依然很浓,暮色愈发苍茫。碑记抄录完全没有可能,只得让妻以伞挡雨,勉强拍照几幅留存。
返城途中,夜幕四合,两岸山影绰绰魅影幢幢,沱江江面混沌莫辨,而波琴浪弦声却如诉如泣,尤如从文大师讲着“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的故事:“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天保为成全弟弟傩送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只剩下翠翠永久的等待……”
雨不知何时停了,古城的灯光在我们前方闪烁,越来越近。不一会,我们复进入古城北门,淹没于沱江两岸卡拉OK的纵情高歌里,消逝在街头巷尾熙熙攘攘的游人中。[1]
作者简介
逝去如风,本名项经友,1951年生,出生地汉口,下乡、进厂、参军、退伍、回厂,预调企业上属省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