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族宴席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在婚禮、喜慶、伊斯蘭節日演唱的民歌形式之一。又稱「家曲」、「菜曲兒」。廣泛流傳於青海、甘肅、寧夏等地區。分為表禮敘事曲五更曲打蓮花散曲等五類。這些宴席曲涵蓋了回族群眾數百年來生產、生活、愛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歷史,可以說是全景式表現回族歷史的音樂史詩,是研究回族的歷史、風俗習慣、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資料,是一份非常珍貴的口頭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列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回族宴席曲

流傳地區:青海甘肅寧夏等地區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遺產名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項目編號:Ⅱ-118

申報單位: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

歷史淵源

回族宴席曲廣泛流傳於青海、甘肅、寧夏,是純粹的回族音樂。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傳的「散曲」演變而來。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調的色彩,同時,又吸收了中國西部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其曲調風格幾乎涵蓋了西北民間音樂的特點,並且保留着元、明、清時代西北少數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風貌。

主要特點

回族把結婚辦喜事稱為「吃宴席」,專門在婚宴或其它喜慶場合演唱的曲子叫宴席曲,也叫「菜曲兒」。演唱宴席運用的是娓婉、細膩、活潑、優美等聲腔,有時竟至哀婉淒切。演唱時一般不要樂器伴奏,全憑豐富的聲音、表情,載歌載舞,伴有舞蹈動作取得感人的效果。宴席曲既長於抒情,又善於敘事,優美樸素,人們參加回族的婚禮,喜慶伊斯蘭節日,或在回族同胞家中作客,常常會聽到優美的回族宴席曲。

宴席曲的曲調大都婉轉又而柔和,歌詞優美而又動聽,節奏歡樂而又輕快,氣氛喜慶而又熱鬧。演唱者邊歌邊舞,有時唱到動情處不期然間眾人會齊聲而合,使每個參加婚禮的人都如痴如醉,其樂融融。為新婚典禮錦上添花,喜中加樂。除了歡快、風趣、喜慶的一面,宴席曲的靈魂在於它所攜帶的濃濃的憂鬱。有「家裡嫑唱《莫奈何》,出門了嫑唱《祁太福》」的習俗。

表演形式

宴席曲的表演形式,有獨唱、二人唱、合唱等多種形式。宴席曲演唱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是倒唱。一首曲從頭(到)尾演唱完後,改換一種曲調後倒唱回來《倒唱四季》、《孟姜女》、《十里長亭送親人》等,倒唱時的調子一般熱烈歡樂。

宴席曲多以方陣隊形對舞,舞蹈主要有「鷹舞」、「鸚哥舞」、「篩子舞」等。除了大傳,一般的散曲、季節歌、五更調都可以,邊唱邊舞。也可以採取歌伴舞的形式表演。其動作特點常與回族的勞動、生活、習俗相關聯,由於回族歌曲常用鳳凰、蝴蝶、牡丹、鴿子等雍容華貴的形象和羊羔、青草、甘泉等與民族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起興,所以舞時手臂動作多變的特點恰似蝴蝶飛舞、風凰展翅,動作秀而不拘,美而不俗;腿部柔韌地屈伸,似放牧人趕着關群在雲中走,動作起伏穩重,柔中有韌、瀟灑自如、頭部碎搖和敏捷地擺動、眼神配合巧妙,這些都抒發了宴席中的喜慶歡快之情。

宴席曲的演出程序,主要分以下步驟,曲把式們來到東家大門口,唱《恭喜曲》,進到家中拉開場子後,先由曲把式頭兒《表禮》致讚詞,然後開始正式的演唱。演唱的起首曲為《抬起嗎頭兒瞧》,接下來根據主人所點的曲目,進行一一表演。如果這一家出現兩組演唱家,可就熱鬧了,必不可少的要進行對陣打擂,你一歌我一曲,不把對方唱的啞口無言絕不罷休。宴席曲的演唱,有唱一晚夕的,也有連着三晚夕的,這就看唱家們的肚子裡的貨有多少和演唱上的功夫有多大了,宴席曲演唱到最後以一曲《謝東家》作結束。

宴席曲中還有化妝(化裝)小品節目,如《拉鵝》、《拉駱駝》、《怕老婆頂燈》、《小放牛》、《碗兒匠》等,說、唱、演相結合,是具有相當難度的表演形式。

傳承價值

從宴席曲的演唱風格和內容可分為五類,包括表禮、敘事曲、五更曲、打蓮花、散曲。這些宴席曲涵蓋了回族群眾數百年來生產、生活、愛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歷史,可以說是全景式表現回族歷史的音樂史詩,是研究回族的歷史、風俗習慣、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資料,是一份非常珍貴的口頭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要內容

按照民間音樂的一般分類法,《婚典喜樂·宴席曲》一書中將之分為了6個類型。

一、表禮,婚禮的祝讚詞。

二、散曲,其中包括恭喜曲、婚禮讚歌、勸化人心曲、勞動曲、愛情曲、苦曲等等格式各異,長短自由的曲令。

三、大傳,亦即敘事曲。它的內容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表現出征、戰爭的題材,如《大老爺》、《挑大兵》、《高大人人領兵》、《楊大人領兵》、《草天參軍》等;另一類是表現婦女婚姻生活的題材如《方四娘》、《三娘教子》;第三類是表現歷史題材的如季節歌。這是按照一年四季,或者十二個月進行敘事或抒情的曲令。內容多樣,曲調也有各有特色。

四、五更調,以長夜五更天為載體,按順序演唱,其題材以情歌為主,也有一些苦歌和敘事曲。

五、小令,包括《尕老漢》、《飛鳳凰》等一些酒麴和短小的雜曲。

六、打蓮花,也叫打調。這是以說唱形式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語言幽默風趣,內容誇張大膽,常常引人捧腹。打蓮花,起首有一段,近似於流行歌曲的說唱,接下來以獨白的形式講一個詼諧的段子,中間加一段蓮花調。表演的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傳統的《懶大嫂》、《長婆娘》、《海子車罵女婿》,又有表演者即興創作的脫口秀,表現了回族人性格中風趣幽默的一個側面。

回族宴席曲有九十餘種曲調,代表作有《十里亭》、《紡四娘》、《尕老漢》、《五更月》、《四季青》、《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相關風俗

回族宴席曲叫做「家曲」,是與所謂「野曲」(花兒)相對的。所謂「家曲」就是在家裡、村莊裡演唱的歌曲。「花兒」是在野外唱的曲子,不准在家裡、村莊裡唱。「花兒」大部分屬於情歌,內容較「野」,在家裡、村莊裡唱,「有傷風俗」,不倫不類。凡是「花兒」家鄉的人,都講究這個風俗。有些膽大妄為的人,因在村莊裡唱「花兒」,曾引起過不少的糾紛。這是因為不尊重民族風俗習慣而造成的。就是宴席曲,一般也只許在「宴席場裡三天沒大小」的情況下,或是喜慶的日子裡,才進行演唱,平常不隨便唱。1949年以後,此種規矩雖有突破,但在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宴席曲歌手只能演唱傳統的愛情故事,要是歌手言詞不當,就會遭到主人的指責。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門源回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回族宴席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1]

參考文獻

  1. 回族宴席曲買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