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族服饰」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 刺世疾邪赋</big> '''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 回族服饰</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b01e67c38edcae3.webp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360kuai.com/pc/9cdd64ec67b6d02f5?cota=4&kuai_so=1 来自 快资讯 的图片]</small>
+
|<center><img src=http://www.cnr.cn/2011zthd/jingmaoluntan/tupian/201109/W020110914638173330849.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www.cnr.cn/2011zthd/jingmaoluntan/tupian/201109/t20110914_508502419.shtml 来自 中国广播网 的图片]</small>
 
|-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 刺世疾邪赋</big> '''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 回族服饰</big> '''
 
|-
 
|-
 
| align= light|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 刺世疾邪赋
+
'''中文名称''' : 回族服饰
  
''' 文学家''' : 赵壹
+
''' 头饰种类''' : 圆帽、盖头、丝巾等
  
''' 年   代''' : 汉代
+
''' 作  用''' : 保护身体、装饰
  
''' 文学体裁''' :
+
''' 申报地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2006年5月20日,回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big> 回族服饰</big>''' 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2006年5月20日,回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www.365azw.com/share/s-280888  回族服饰特点介绍,爱装网 2017年2月25日] </ref>
 历史源流
+
== 历史源流 ==
唐朝时期
+
[[ 回族]] 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 我国唐朝的杜环在唐和大食的一场战役中,战败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见所闻作了记录,其中谈到大食的服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瑰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系银带,佩银刀"。这些大食人有不少后来到中国经商,把这种服饰上的习俗自然也带到了中国。《新唐书》第一次记载了伊斯兰教教民的形象、服饰和宗教活动。据称:"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门障面,日五拜天神,系银带,佩银刀……"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的穆斯林,特别是穆斯林妇女的服饰打扮,还是很有特色的!
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
 
  
  我国唐朝的杜环 唐和大食的一场战役 ,战败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见所闻作了记录,其中谈到大食的服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瑰伟长大 ,衣裳 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 系银带 佩银刀"。这些 食人有不少后 到中国经 商, 服饰 习俗自然也带到了中国 。《 新唐 书》 第一次 记载 了伊斯兰教教民的形象、服饰和宗教活动。据称:" 大食本波斯之地 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门障面 日五拜天神,系 带,佩银刀……" 从这些记载 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 穆斯林,特别 穆斯林妇女 服饰打扮 还是很有特色的!
+
== 宋代时期 ==
 +
宋代朱或 《萍洲可谈》 :"[[广州]]蕃坊 蕃人 衣裳 与华异 ……"唐宋时期 量的阿拉伯、波斯 的穆斯林 一般都被称为"蕃客",这是回族的先民。 就看出,当时回族先民的 服饰 与汉族不同,是有自己特点 的。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 书》 中则 记载 得更明确:" 宋时蕃商巨富 服饰皆珍珠罗绮 器用皆金 器皿。"可 见他们当时穿 的是 有花纹 丝织品,佩戴戒指 使用金银器具等!
  
  代时期
+
== 代时期 ==
 宋代 朱或在 萍洲可谈 中载:" 广州蕃坊 衣裳与华异……" 唐宋时期 ,有 大量 的阿拉伯、波斯 穆斯林商人 一般都被称为"蕃客" 是回族的 先民 这就看出,当时 回族先 的服 饰与汉族不同 ,是 有自己特点 的。 顾炎武《天下郡 利病书》中则记载得更明确:" 宋时蕃商巨富 ,服饰 皆珍珠罗绮 器用皆金银器皿 "可 他们当时穿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银器具等!
+
  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的习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 宋代 周辉 清波别志 :" 层檀 南海旁国也。贵人以好越布缠头。 之言语如大食。" 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比较高,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 ,有 着汉族服装 ,有穿[[ 阿拉伯]] 、波斯 等地样式 的, 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 开始向民族服装发展。但 ,到了明代, 回族 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 。回 回民 不是依据信仰习俗和祖 先的服 装样式,结合在中国居住发展的实际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受到了统治阶级 强迫命令和限制 明太祖朱元璋建 后,采取禁止"胡服" 的政策,让回族人民着汉装,这样 回民族开始形成的 服饰 习俗就不能很快得到发展 也不能受到尊重 到了清代,统治阶级对回族人民更存偏
  
  元代时期
+
== 服饰作用 ==
 回族 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 习俗,也在很早以前就 宋代周辉《清波别志》说:"层檀,南海旁国也 以好越布缠头 。人 之言语如大食。"元代 ,回族人 的政治 经济 文化地位都比较高 ,回族人 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 是自 的, 没有任何限制 ,有 着汉族服 装的 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样式 的, 有自制的 巾袍和鞋 等, 开始向民 族服装 发展。但是 明代, 回族 人的 服饰 就开始受到限制 。回 回民 不是依据信仰习俗和祖先 的服 装样式 结合在中国居住发展的实际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是受到 统治阶级的强迫命令 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 采取禁止"胡 "的政策 回族 人民着汉装,这样,回民族开始 形成的服饰 习俗 不能很快得到发展 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清代,统治阶级对回族人民更存偏见
+
 回族的 服饰具 多重作用 一是保护身体 这是 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 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 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 东北和西北地区的 回族人 为了防寒还戴棉帽 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 搭围巾等等。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回族人 也不例外 人类美化 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 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 有装 因素。三是具 信仰 因素 回族人去清真寺或过民族节日,需头缠戴斯达尔、穿准 白、 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 等, 因此回 族服 饰除了保护身体和 饰的作用外,还有信仰的因素 这构成 了回族服饰 的民 特点 。回族的服 根据性别形成 男子服饰 女子服饰 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 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 ,回族 女性服饰分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 形成 不同 的服饰 等。下面 男女服饰两大类中的主要服饰品目 作一概述
  
服饰作用
+
== 服饰样式 ==
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
 
 
 
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
 
 
 
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过民族节日,需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等,因此回族服饰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的作用外,还有信仰的因素,这构成了回族服饰的民俗特点。
 
 
 
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女性服饰分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等。下面就男女服饰两大类中的主要服饰品目,作一概述。
 
 
 
 服饰样式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男子服饰
+
== 男子服饰 ==
 回回帽
+
 回回帽 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回回帽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布料制作,也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的多为平绒、棉粘毛毡、花达呢等材料,用毛线钩织也可。此外还有用牛羊皮革制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欢迎。
 
 
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
 
 
 
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回回帽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布料制作,也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的多为平绒、棉粘毛毡、花达呢等材料,用毛线钩织也可。此外还有用牛羊皮革制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欢迎
 
 
 
戴斯他勒
 
 
 
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时,头缠戴斯他勒礼拜。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
== 戴斯他勒 ==
 +
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时,头缠戴斯他勒礼拜。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过去回族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多数回族群众习惯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常去寺里乡佬们则缠头的比较多
  
  去回族 头缠戴 达尔的 多数回族群众习惯戴白帽 清真寺里的阿訇、 拉和常去寺里乡佬们则缠头 比较多
+
== 麦赛海袜 ==
 +
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麦赛海"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近似[[皮夹克]]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如果穿上麦赛袜子可以免 小净中的洗脚程序,而且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摸一下,即等于洗脚。所以 回族 林一般比 喜欢麦赛袜子。过去麦赛袜子都是自己缝制 甘肃临夏等地有专门加工麦赛袜子的工厂 ,满 足了广大穆斯林 要求,受到了好评
  
  麦赛海
+
== 准白 ==
 +
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准白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是制服领口。回族男子还喜欢穿白衬衫、白高筒布 、白布大裆宽松裤等。
  
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麦赛海"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近似皮夹克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如果穿上麦赛袜子可以免去小净中的洗脚程序,而且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摸一下,即等于洗脚。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较喜欢麦赛袜子。过去麦赛袜子都是自己缝制,甘肃临夏等地有专门加工麦赛袜子的工厂,满足了广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评。
+
== 坎肩 ==
 
+
 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也有很多带有精美伊斯兰图案和各种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给人感觉很利索、干练。回民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缝成后轻、柔、平、展。冬天穿上这种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轻便保温,又感到和谐、不臃肿。特别是回民爱清洁,讲卫生,又有尚武习俗,经常要洗脸、洗手、洗小净、练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脸、干活、习武既方便,又保暖。回民对在清真寺念经毕业的满拉,举行了"穿衣"仪式的,本坊的教民则给他准备一身新衣服、绿帽、绿袍等,让他穿上。这个风俗起源于波斯(伊朗一带),因为波斯即旧时的绿衣大食,北方回民冬天还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并绣有简单的图案。回民喜欢穿自己缝制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准白
 
 
 
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准白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是制服领口。
 
 
 
回族男子还喜欢穿白衬衫、白高筒布袜、白布大裆宽松裤等。
 
 
 
 坎肩
 
 
 
 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
 
 
 
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也有很多带有精美伊斯兰图案和各种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给人感觉很利索、干练。
 
 
 
回民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缝成后轻、柔、平、展。冬天穿上这种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轻便保温,又感到和谐、不臃肿。特别是回民爱清洁,讲卫生,又有尚武习俗,经常要洗脸、洗手、洗小净、练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脸、干活、习武既方便,又保暖。
 
 
 
回民对在清真寺念经毕业的满拉,举行了"穿衣"仪式的,本坊的教民则给他准备一身新衣服、绿帽、绿袍等,让他穿上。这个风俗起源于波斯(伊朗一带),因为波斯即旧时的绿衣大食,北方回民冬天还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并绣有简单的图案。回民喜欢穿自己缝制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布鞋
 
  
 +
== 布鞋 ==
 
 传统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圆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凉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回民到商店购置各种布鞋和牛皮鞋、凉鞋等,但忌穿猪皮鞋。农村男子的袜跟、鞋垫一般都是绣花的。回族老人有扎绑裤腿的习惯。
 
 传统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圆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凉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回民到商店购置各种布鞋和牛皮鞋、凉鞋等,但忌穿猪皮鞋。农村男子的袜跟、鞋垫一般都是绣花的。回族老人有扎绑裤腿的习惯。
  
 腰刀
+
== 腰刀 ==
 
 
 
 回族男子还喜欢随身佩带一把小刀,俗称腰刀。回民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时宰牲、救牲。这种习俗与唐代杜环记载的阿拉伯人"系银带,佩腰刀"的习俗是一样的,是从阿拉伯传人我国回族人民当中的,后来逐渐成为回族人民的习惯。
 
 回族男子还喜欢随身佩带一把小刀,俗称腰刀。回民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时宰牲、救牲。这种习俗与唐代杜环记载的阿拉伯人"系银带,佩腰刀"的习俗是一样的,是从阿拉伯传人我国回族人民当中的,后来逐渐成为回族人民的习惯。
  
 女子服饰
+
== 女子服饰 ==
 盖头
+
=== 盖头 ===
 +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来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中国回族女性虽然已弃用面罩,但也以头巾护头面,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回民的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盖头也有了一些样式、色彩上的变化,显得更加活泼和大方。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
+
=== 大襟 ===
 
+
 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一般都是大襟为主,装饰内容却很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扣子,纽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传统回族女子的鞋喜欢在鞋头上绣花。袜子主要讲究遛跟和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回族妇女衣服的颜色不喜欢妖艳,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蓝、灰等几种颜色;中、青年喜欢穿鲜亮的,如绿、蓝、红等颜色。回族妇女老少一般都备有节日服装;经常礼拜的人,还专门有一套礼拜服。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来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中国回族女性虽然已弃用面罩,但也以头巾护头面,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回民的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盖头也有了一些样式、色彩上的变化,显得更加活泼和大方。
 
 
 
 大襟
 
 
 
 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一般都是大襟为主,装饰内容却很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扣子,纽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传统回族女子的鞋喜欢在鞋头上绣花。袜子主要讲究遛跟和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
 
 
 
回族妇女衣服的颜色不喜欢妖艳,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蓝、灰等几种颜色;中、青年喜欢穿鲜亮的,如绿、蓝、红等颜色。
 
 
 
回族妇女老少一般都备有节日服装;经常礼拜的人,还专门有一套礼拜服。
 
 
 
耳环
 
  
 +
=== 耳环 ===
 
 大部分回族女子从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岁时要戴耳环;同时,还喜欢戴戒指、手镯,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等等。已婚妇女还要经常开脸,显得清秀、干净。回族妇女喜欢戴耳环,除了装饰以外,据说还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当中有句顺口溜说:"姑娘眼睛亮,耳环子挂两旁。"这话确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环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大部分回族女子从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岁时要戴耳环;同时,还喜欢戴戒指、手镯,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等等。已婚妇女还要经常开脸,显得清秀、干净。回族妇女喜欢戴耳环,除了装饰以外,据说还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当中有句顺口溜说:"姑娘眼睛亮,耳环子挂两旁。"这话确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环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戒指
+
=== [[ 戒指]] ===
 
 
 
 回民戴戒指的讲究与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和中国汉族的讲究相同:戴无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没有对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对象还未结婚。除此以外,回族妇女还喜欢戴手镯与耳环。传说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媳妇儿养活着一个老婆婆,因为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她就到一个商人家去打短工,给人做饭。每次和完面,这位媳妇两手都舍不得洗手,沾两手面偷偷回来洗掉给婆婆做面糊糊吃,这样可以勉强果腹。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天空中电闪雷鸣、乌云翻滚,婆婆和媳妇都很害怕,媳妇不禁忏悔不应该吃人家的东西,于是把手伸出去,把两眼一闭,想让雷劈掉算了。一声巨雷响过后,媳妇睁开双眼,发现自己的双手不但丝毫未损,而且两个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镯。从此,回族媳妇戴手镯也成了孝顺老人的象征。有的回族女性没金手镯的,也可以用其他材质的代替,如银手镯、玉手镯等。
 
 回民戴戒指的讲究与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和中国汉族的讲究相同:戴无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没有对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对象还未结婚。除此以外,回族妇女还喜欢戴手镯与耳环。传说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媳妇儿养活着一个老婆婆,因为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她就到一个商人家去打短工,给人做饭。每次和完面,这位媳妇两手都舍不得洗手,沾两手面偷偷回来洗掉给婆婆做面糊糊吃,这样可以勉强果腹。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天空中电闪雷鸣、乌云翻滚,婆婆和媳妇都很害怕,媳妇不禁忏悔不应该吃人家的东西,于是把手伸出去,把两眼一闭,想让雷劈掉算了。一声巨雷响过后,媳妇睁开双眼,发现自己的双手不但丝毫未损,而且两个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镯。从此,回族媳妇戴手镯也成了孝顺老人的象征。有的回族女性没金手镯的,也可以用其他材质的代替,如银手镯、玉手镯等。
  
 指甲
+
=== 指甲 ===
 +
回族女性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这个习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来的,因为中国在汉朝以前没有[[凤仙花]]。汉武帝时,张骞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阿拉伯),后来甘英奉使西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才有了交通。从此以后,互相往来,凤仙花也从西域传到中国。凤仙花的阿拉伯名为"海葫"。周密的《癸辛杂识》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回回妇女多喜此。"回族形成后,仍袭祖先的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回族女性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观。
  
回族女性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这个习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来的,因为中国在汉朝以前没有凤仙花。汉武帝时,张骞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阿拉伯),后来甘英奉使西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才有了交通。从此以后,互相往来,凤仙花也从西域传到中国。
+
== 传承意义 ==
 
 
凤仙花的阿拉伯名为"海葫"。周密的《癸辛杂识》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回回妇女多喜此。"
 
 
 
回族形成后,仍袭祖先的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回族女性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观。
 
 传承意义
 
 
 回族服饰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回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积淀丰厚的宝库。回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是受到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响。人类服装史权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布兰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对服装历史的研究,可以说,等于从事一项探险活动,它涉及的领域很广,而且饶着有兴趣。"由于回族服饰是半随着发展的节奏,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回族历史发展的主脉。回族服饰的研究没有局限在衣饰、头饰等直观服饰的层面上,而是拓展视野,把回族的鞋饰、佩饰、婚礼与丧葬服饰、舞台表演服饰及学生样服都收纳到考察范围之内,从而丰富了回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内容。各民族服饰这所以千姿百态,除了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牵动,还由于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回族服饰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回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积淀丰厚的宝库。回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是受到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响。人类服装史权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布兰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对服装历史的研究,可以说,等于从事一项探险活动,它涉及的领域很广,而且饶着有兴趣。"由于回族服饰是半随着发展的节奏,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回族历史发展的主脉。回族服饰的研究没有局限在衣饰、头饰等直观服饰的层面上,而是拓展视野,把回族的鞋饰、佩饰、婚礼与丧葬服饰、舞台表演服饰及学生样服都收纳到考察范围之内,从而丰富了回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内容。各民族服饰这所以千姿百态,除了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牵动,还由于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发展现状
+
== 发展现状 ==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城乡回族的服饰较之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青年男女,穿戴打扮丰富多样。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向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难从服饰上辨清他们的族属了。
+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城乡回族的服饰较之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青年男女,穿戴打扮丰富多样。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向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难从服饰上辨清他们的族属了。回族服饰的传统文化和多数其他民族的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袭的的问题,在此希望广大回族同胞关注我们的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和习俗,让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永远的传承和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当代回族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族服饰的传统文化和多数其他民族的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袭的的问题,在此希望广大回族同胞关注我们的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和习俗,让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永远的传承和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当代回族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夏服饰
 
回族服饰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但根据调查,银川市现有回族服饰样式古板,色调单一;回族服饰缺乏专门人才,研发力度不够;信息采集传播不快,缺乏必要的沟通,发展回族特色产业又缺乏一定文化氛围。银川商会的一项初步统计显示,银川市从事服装经营、生产加工的企业、个人约12000多家,绝大多数从事经营流通,专事服装生产加工的企业只有30余家,仅有的4家民族服饰生产企业也濒临倒闭。
 
 
 
多年研究回族服饰的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副研究馆员陶红老师说,发展回族服饰,首先要在有需求的回族群众中去挖掘市场,有了这个固定的市场,各相关服装企业在做工、面料选择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回族服饰的设计,比如回族婚礼服、礼拜服、高档生活装等才可能有所作为。甘肃临夏、青海循化等地着回族服饰的人比宁夏多,这些地区除回族外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撒拉等民族,他们的服饰与回族的服饰一样,能形成一定的氛围。另外,该区回族居住比较分散,随着社会的发展,除特定场合外,大多数回族群众不着回族服饰,因此发展回族服饰的市场太小。
 
 
 
2005年,宁夏举办了全国首次回族服饰展演大赛,一些设计高雅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回族服饰,得到了宁夏广大回族群众的赞赏。中国音乐学院国际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大赛评委马书敏认为,回族服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服饰风格。她认为,回族的服饰文化底蕴很深厚,之所以没有形成自身风格,与回族的散居有很大关系,加上受汉文化影响比较大,民族特征不是很明显。她希望设计师们能推出一批具有回族风情的服饰,同时厂家能够以低利润对回族服饰进行推广。陶红老师告诉记者,发展回族服饰首先要有自己的设计师,在回族服饰的基调和设计上大胆创新,把民族文化与市场结合起来,把回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把开发高档服饰与中、低档服饰结合起来
 
  
  海南 服饰
+
== 宁夏 服饰 ==
  海南 回族服饰有 鲜明 族特色,在回族 区中 ,回族群众 依然保持 着中 人的 传统穿衣打扮 最显着 的特征 便 : 回族 特点 穆斯林 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 女子带各种花色 头巾
+
 回族服饰 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根据调查,银川市现 回族服饰样式古板,色调单一;回族服饰缺乏专门人才,研发力度不够;信息采集传播不快,缺乏必要 沟通,发展回 族特色 产业又缺乏一定文化氛围。银川商会的一项初步统计显示,银川市从事服装经营、生产加工的企业、个人约12000多家,绝大多数从事经营流通,专事服装生产加工的企业只有30余家,仅有的4家民族服饰生产企业也濒临倒闭。多年研究回族服饰的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副研究馆员陶红老师说,发展回族服饰,首先要在有需求的回族群众中去挖掘市场,有了这个固定的市场 各相关服装企业在做工、面料选择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基础上,开展回族服饰的设计,比如回族婚礼服、礼拜服、高档生活装等才可能有所作为。[[甘肃]]临夏、[[青海]]循化等地着回族服饰的人比宁夏多,这些地区除回族外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撒拉等民族,他们的服饰与回族的服饰一样,能形成一定的氛围。另外,该区 回族居 住比较分散,随着社会的发展,除特定场合外 大多数 回族群众 回族服饰,因此发展回族服饰的市场太小。2005年,宁夏举办了全国首次回族服饰展演大赛,一些设计高雅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回族服饰,得到了宁夏广大回族群众的赞赏。 国音乐学院国际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大赛评委马书敏认为,回族服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了 认可,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服饰风格 她认为,回族的服饰文化底蕴很深厚,之所以没有形成自身风格,与回族 散居有很大关系,加上受汉文化影响比较大,民族 特征 很明显。她希望设计师们能推出一批具有 回族 风情 的服饰, 同时厂家能够以低利润对回族服饰进行推广。陶红老师告诉记者,发展回族服饰首先要有自己的设计师,在回族服饰 基调和设计上大胆创新,把民族文化与市场结合起来,把回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把开发高档服饰与中、低档服饰结合起来
  
 除了语言外,三亚回族服饰与内地也不尽相同。回族男性和各地回族同胞一样跟汉族服饰没什么区别,但回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汪买服("汪买"系海南话,回族妇女之意)即有东南亚特征又夹带着海南当地土着居民黎苗族的特色,可见三亚回族人民的生存适应性强且创造力丰富。
+
== 海南服饰 ==
 +
海南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着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除了语言外,三亚回族服饰与内地也不尽相同。回族男性和各地回族同胞一样跟汉族服饰没什么区别,但回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汪买服("汪买"系海南话,回族妇女之意)即有东南亚特征又夹带着海南当地土着居民黎苗族的特色,可见三亚回族人民的生存适应性强且创造力丰富。
  
 传承保护
+
== 传承保护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吴忠市文化馆获得"回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吴忠市文化馆获得"回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麻黑普洱茶 易武麻黑古茶园不是很多茶友都去过!
+
  回族服饰展示
 
<div style="clear:center">
 
<div style="clear:center">
{{#iDisplay:page/c08248j24x1|740|420|qq}}
+
{{#iDisplay:page/f05027pv4jw|740|420|qq}}
 
</div>
 
</div>
  

於 2021年3月24日 (三) 17:22 的最新修訂

回族服飾
來自中國廣播網的圖片
回族服飾

中文名稱 :回族服飾

頭飾種類 :圓帽、蓋頭、絲巾等

作 用 :保護身體、裝飾

申報地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腿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2006年5月20日,回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歷史源流

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着"、"穿戴"我國唐朝的杜環在唐和大食的一場戰役中,戰敗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見所聞作了記錄,其中談到大食的服飾:"(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閒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系銀帶,佩銀刀"。這些大食人有不少後來到中國經商,把這種服飾上的習俗自然也帶到了中國。《新唐書》第一次記載了伊斯蘭教教民的形象、服飾和宗教活動。據稱:"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門障面,日五拜天神,系銀帶,佩銀刀……"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來中國的穆斯林,特別是穆斯林婦女的服飾打扮,還是很有特色的!

宋代時期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談》中載:"廣州蕃坊,蕃人衣裳與華異……"唐宋時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來的穆斯林商人,一般都被稱為"蕃客",這是回族的先民。這就看出,當時回族先民的服飾與漢族不同,是有自己特點的。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則記載得更明確:"宋時蕃商巨富,服飾皆珍珠羅綺,器用皆金銀器皿。"可見他們當時穿的是有花紋的絲織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銀器具等!

元代時期

回族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白帽的習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輝《清波別志》說:"層檀,南海旁國也。貴人以好越布纏頭。人之言語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都比較高,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和其他習俗一樣,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制,有着漢族服裝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樣式的,有自製的白帽、巾袍和鞋等,開始向民族服裝發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就開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據信仰習俗和祖先的服裝樣式,結合在中國居住發展的實際來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想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而是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命令和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採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讓回族人民着漢裝,這樣,回民族開始形成的服飾習俗就不能很快得到發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清代,統治階級對回族人民更存偏見。

服飾作用

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日,需頭纏戴斯達爾、穿准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等,因此回族服飾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的作用外,還有信仰的因素,這構成了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下面就男女服飾兩大類中的主要服飾品目,作一概述。

服飾樣式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男子服飾

回回帽,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禮拜帽",回族傳統男帽,一種無沿小圓帽。回族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着地,戴無沿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回回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製作,也有用白棉線鈎制的。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線鈎織也可。此外還有用牛羊皮革製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歡迎。

戴斯他勒

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的布。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時,頭纏戴斯他勒禮拜。戴斯他勒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髮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裡面,這樣不利於叩頭禮拜,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後,另一端纏完後壓至後腦勺纏巾層里。過去回族頭纏戴斯達爾的較多,多數回族群眾習慣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常去寺里鄉佬們則纏頭的比較多。

麥賽海襪

亦稱麥賽襪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種皮製襪子。"麥賽海"為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皮襪子",一般用近似皮夾克軟、薄的牛皮製成,潔淨光亮,結實耐用。如果穿上麥賽襪子可以免去小淨中的洗腳程序,而且用濕手在襪子的腳尖至腳後跟摸一下,即等於洗腳。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較喜歡麥賽襪子。過去麥賽襪子都是自己縫製,甘肅臨夏等地有專門加工麥賽襪子的工廠,滿足了廣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評。

准白

阿拉伯語音譯,意即"袍子"、"長大衣"。這是回族滿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愛的服裝。准白一般選用黑、白、灰等顏色的棉布、化纖料或毛料製作,有單、夾、棉、皮四種。其款式近似現代的長大衣,但領子一般都是制服領口。回族男子還喜歡穿白襯衫、白高筒布襪、白布大襠寬鬆褲等。

坎肩

是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了回族簡樸、大方的民族特點。回族男女都愛穿坎肩,特別是回族男子喜歡在雪白的襯衫上套一件適體的對襟青坎肩,黑白對比鮮明,清新、乾淨、文雅,也有很多帶有精美伊斯蘭圖案和各種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給人感覺很利索、幹練。回民根據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坎肩,有夾的、棉的,還有皮的。既可當外套,又可穿在裡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邊、袋口處用針扎出明線,使衣服各邊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裝造型的線條美,同時,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顯得雅致。皮坎肩選料頗講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縫成後輕、柔、平、展。冬天穿上這種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輕便保溫,又感到和諧、不臃腫。特別是回民愛清潔,講衛生,又有尚武習俗,經常要洗臉、洗手、洗小淨、練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臉、幹活、習武既方便,又保暖。回民對在清真寺念經畢業的滿拉,舉行了"穿衣"儀式的,本坊的教民則給他準備一身新衣服、綠帽、綠袍等,讓他穿上。這個風俗起源于波斯(伊朗一帶),因為波斯即舊時的綠衣大食,北方回民冬天還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並繡有簡單的圖案。回民喜歡穿自己縫製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布鞋

傳統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製的方口或圓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線自製的涼鞋。隨着社會的發展;大多數回民到商店購置各種布鞋和牛皮鞋、涼鞋等,但忌穿豬皮鞋。農村男子的襪跟、鞋墊一般都是繡花的。回族老人有扎綁褲腿的習慣。

腰刀

回族男子還喜歡隨身佩帶一把小刀,俗稱腰刀。回民掛腰刀,一是為了裝飾,二是為了隨時宰牲、救牲。這種習俗與唐代杜環記載的阿拉伯人"系銀帶,佩腰刀"的習俗是一樣的,是從阿拉伯傳人我國回族人民當中的,後來逐漸成為回族人民的習慣。

女子服飾

蓋頭

回族婦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一般頭戴蓋頭(也叫搭蓋頭)。蓋頭,旨在蓋住頭髮、耳朵、脖頸。回族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應該加以遮蓋。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淨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髮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二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古蘭經》說:"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來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中國回族女性雖然已棄用面罩,但也以頭巾護頭面,一般把頭髮、耳朵、脖子都遮掩起來,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慣。回族在戴蓋頭前,有的將頭髮盤在頭頂,有的留把把頭,將頭髮盤在腦勺後,戴上帽子,爾後再戴蓋頭。回民的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通常有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戴綠蓋頭顯得清俊嬌麗;戴白蓋頭顯得乾淨持重;戴黑色蓋頭顯得素雅端正。回族婦女的"蓋頭",講究精美,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在樣式上,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回族婦女還喜歡在蓋頭上嵌金邊,繡風格素雅的花草圖案,看上去清新、秀麗、明快、悅目。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蓋頭也有了一些樣式、色彩上的變化,顯得更加活潑和大方。

大襟

回族婦女的傳統衣服一般都是大襟為主,裝飾內容卻很豐富。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等,有的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處繡花,色彩鮮艷,形象逼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回族女裝都是右邊扣扣子,紐子是自己用料子製作的。傳統回族女子的鞋喜歡在鞋頭上繡花。襪子主要講究遛跟和襪底,遛跟襪大都繡花,襪底多製成各種幾何圖案,也有繡花的。回族婦女衣服的顏色不喜歡妖艷,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藍、灰等幾種顏色;中、青年喜歡穿鮮亮的,如綠、藍、紅等顏色。回族婦女老少一般都備有節日服裝;經常禮拜的人,還專門有一套禮拜服。

耳環

大部分回族女子從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歲時要戴耳環;同時,還喜歡戴戒指、手鐲,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等等。已婚婦女還要經常開臉,顯得清秀、乾淨。回族婦女喜歡戴耳環,除了裝飾以外,據說還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當中有句順口溜說:"姑娘眼睛亮,耳環子掛兩旁。"這話確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環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戒指

回民戴戒指的講究與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和中國漢族的講究相同:戴無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沒有對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對象還未結婚。除此以外,回族婦女還喜歡戴手鐲與耳環。傳說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媳婦兒養活着一個老婆婆,因為家裡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她就到一個商人家去打短工,給人做飯。每次和完面,這位媳婦兩手都捨不得洗手,沾兩手面偷偷回來洗掉給婆婆做麵糊糊吃,這樣可以勉強果腹。過了一段時間後,突然有一天天空中電閃雷鳴、烏雲翻滾,婆婆和媳婦都很害怕,媳婦不禁懺悔不應該吃人家的東西,於是把手伸出去,把兩眼一閉,想讓雷劈掉算了。一聲巨雷響過後,媳婦睜開雙眼,發現自己的雙手不但絲毫未損,而且兩個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鐲。從此,回族媳婦戴手鐲也成了孝順老人的象徵。有的回族女性沒金手鐲的,也可以用其他材質的代替,如銀手鐲、玉手鐲等。

指甲

回族女性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這個習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傳來的,因為中國在漢朝以前沒有鳳仙花。漢武帝時,張騫聽說西方有一個條支國(阿拉伯),後來甘英奉使西域,中國與阿拉伯之間才有了交通。從此以後,互相往來,鳳仙花也從西域傳到中國。鳳仙花的阿拉伯名為"海葫"。周密的《癸辛雜識》對此有詳細的記載:"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淨指甲,然後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纏定過夜。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旬,直至退甲,方漸去之。或雲此亦守宮之法,非也。今回回婦女多喜此。"回族形成後,仍襲祖先的習俗,代代相傳,時至今日,許多回族女性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觀。

傳承意義

回族服飾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回族服飾文化是一個歷史悠久、絢爛多彩、積澱豐厚的寶庫。回族服飾的發展變化及多種形態,潛移默化地受到時代、地域以及周邊兄弟民族習慣等影響,但在根本上或者說整體上,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對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響。人類服裝史權威、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布蘭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對服裝歷史的研究,可以說,等於從事一項探險活動,它涉及的領域很廣,而且饒着有興趣。"由於回族服飾是半隨着發展的節奏,就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回族歷史發展的主脈。回族服飾的研究沒有局限在衣飾、頭飾等直觀服飾的層面上,而是拓展視野,把回族的鞋飾、佩飾、婚禮與喪葬服飾、舞台表演服飾及學生樣服都收納到考察範圍之內,從而豐富了回族服飾文化的研究內容。各民族服飾這所以千姿百態,除了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和社會變革的牽動,還由於各民族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

發展現狀

如今,隨着社會環境的發展,城鄉回族的服飾較之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居住在城市裡的中青年男女,穿戴打扮豐富多樣。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單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裝、中山裝向西裝、夾克衫等款式新穎的方向發展。城市裡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難從服飾上辨清他們的族屬了。回族服飾的傳統文化和多數其他民族的一樣,也面臨着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襲的的問題,在此希望廣大回族同胞關注我們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習俗,讓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永遠的傳承和發展下去,這是我們當代回族青年一代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寧夏服飾

回族服飾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環境、文化活動的生動寫照,也是回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但根據調查,銀川市現有回族服飾樣式古板,色調單一;回族服飾缺乏專門人才,研發力度不夠;信息採集傳播不快,缺乏必要的溝通,發展回族特色產業又缺乏一定文化氛圍。銀川商會的一項初步統計顯示,銀川市從事服裝經營、生產加工的企業、個人約12000多家,絕大多數從事經營流通,專事服裝生產加工的企業只有30餘家,僅有的4家民族服飾生產企業也瀕臨倒閉。多年研究回族服飾的寧夏社會科學院圖資中心副研究館員陶紅老師說,發展回族服飾,首先要在有需求的回族群眾中去挖掘市場,有了這個固定的市場,各相關服裝企業在做工、面料選擇上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基礎上,開展回族服飾的設計,比如回族婚禮服、禮拜服、高檔生活裝等才可能有所作為。甘肅臨夏、青海循化等地着回族服飾的人比寧夏多,這些地區除回族外還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東鄉、撒拉等民族,他們的服飾與回族的服飾一樣,能形成一定的氛圍。另外,該區回族居住比較分散,隨着社會的發展,除特定場合外,大多數回族群眾不着回族服飾,因此發展回族服飾的市場太小。2005年,寧夏舉辦了全國首次回族服飾展演大賽,一些設計高雅與時代發展同步的回族服飾,得到了寧夏廣大回族群眾的讚賞。中國音樂學院國際一級舞台美術設計師、大賽評委馬書敏認為,回族服飾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步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服飾風格。她認為,回族的服飾文化底蘊很深厚,之所以沒有形成自身風格,與回族的散居有很大關係,加上受漢文化影響比較大,民族特徵不是很明顯。她希望設計師們能推出一批具有回族風情的服飾,同時廠家能夠以低利潤對回族服飾進行推廣。陶紅老師告訴記者,發展回族服飾首先要有自己的設計師,在回族服飾的基調和設計上大膽創新,把民族文化與市場結合起來,把回族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起來,把開發高檔服飾與中、低檔服飾結合起來。

海南服飾

海南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着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最顯着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除了語言外,三亞回族服飾與內地也不盡相同。回族男性和各地回族同胞一樣跟漢族服飾沒什麼區別,但回族婦女的傳統服飾--汪買服("汪買"系海南話,回族婦女之意)即有東南亞特徵又夾帶着海南當地土着居民黎苗族的特色,可見三亞回族人民的生存適應性強且創造力豐富。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吳忠市文化館獲得"回族服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視頻

回族服飾展示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