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国企改革新思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吴敬琏亲自担纲《智石丛书》总顾问并作序!中国高层智囊前瞻力作!

吴敬琏 汤 敏 江 平 白重恩 保育钧 陈全生

陈志武 胡祖六 李佐军 任玉岭 肖四如 卫祥云

魏建国 张 平 张维迎 左小蕾

众多名 家携手打造!

热点覆盖:国企改革、既得利益集团、房地产垄断、国退民进、顶层设计、天价灯……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企改革既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也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密切关联。本书从价值层面和操作层面,厘清“什么是正确的事”和“如何正确地做”;再从分配、思路、垄断、效率、体制等方面,论述改什么,以及如何纳入“顶层设计”体系;最后从分类管理、统一出资、行业监管、阶段推进、产权到民几个方面,论述怎么改。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国企改革感兴趣的政府官员、企事业管理者、个人阅读学习。

石油、石化、电信、铁路、金融……垄断国企改革已拉开序幕,未来几年如何破除垄断,民企的机会在哪里?

● 亮点1:国企管家亲述如何通过顶层设计,破解垄断

● 亮点2:国资委大员痛陈如何有效避免垄断国企用全国人民的钱再去购买天价灯等奢侈品

● 亮点3:上市公司独董力挺“国退民进”的诸多理由

● 亮点4:揭示民企的机会何在

名家推荐

国企改革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国企几乎成为我们最为艰难的改革方面,每走一步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卫祥云先生的《国企改革新思路》一书既分析了国企改革本身的要求,也阐述了我国新一轮改革成败的关键。

——马国川 智石副总编、《财经》杂志主笔兼评论主编

现代市场经济,应以融合发展为取向,以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等混合经济型企业为微观主体。这决定了“国企改革下一步”的基本脉络或基本方向。偏离这一方向,就意味着我们还在或还将为国企改革徒增成本,意味着旷日持久的国企改革还将“持久”下去,且不知何为“倒计时”。

——王忠明 国资委研究中心原主任、全国工商联秘书长

国企有其正面因素,似乎能由政府直接监管;但也有自己的问题,也会为了经济利益不顾其余。人们很少注意,影响收入分配更为严重的是垄断利益集团的合法侵夺。而卫祥云的《国企改革新思路》一书,正是以此为逻辑起点。

——盛洪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山东大学经济学教授

垄断的利益有自己的持续生命力,那么多人削尖脑袋往里钻,进去之后就自然会保卫固有的既得利益。这是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是断送国家前途的事情。

——白重恩 智石专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倘若变行业垄断为有效竞争,哪怕根本不搞私有化改革,现有的“国企病”也将得到极大的救治。研究如何破除垄断、至少是制约垄断,是国企改革的正途之所在。

——林晓慧 著名思想期刊《文化纵横》杂志特约撰稿人


作者简介

卫祥云,独立学者。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重点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非营利组织发展、产业经济及食品安全监管。

山西财经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先后在原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国家经贸委内贸局、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担任科员、处长、副司长、主任。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学术顾问、工信部《现代产业经济》杂志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著有《第三者生存:中国行业热点扫描》《改革的逻辑》《国企改革新思路》等多部著作,并发表《从国企改革看体制机制的创新》《论企业家才能发挥的制约因素》等多篇经济学论文。

书评

卫祥云先生作为一名曾经的政府官员、两家行业协会的掌门人,再到研究经济社会改革的学者,他始终关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近年来重点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并且就此写出了多篇很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可谓成果丰硕。手头这本《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建设性的提出了关于国企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凝结了他近年来对国企改革问题的集中思考。

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它的改革是中国改革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一直以来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近年来也一直深陷舆论漩涡。从中石化的天价吊灯、天价烟酒,到最近中铁建的8亿元招待费,国有企业近年来屡屡成为公众舆论的靶子。而除了这些因为垄断、暴利、浪费、低效等原因而遭受的指责与诟病之外,它的赚与赔——在亏损时被认为效率必然低下而挨骂,赚钱了又被认为只能依靠垄断赚取利润而挨骂,可谓是左右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同样,它的改革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成败与否都会招来骂名,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动辄得咎……国企怎么了?国企改革怎么了?

这些问题看似两难、无解,但作者就对这些问题的症结一一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解决之道。他把国企改革问题划分为价值和操作两个层面来分别加以论述。在价值层面,主要界定什么是国企改革的“正确的事”:关于分配,他认为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国企经营者实行公务员或者准公务员管理;关于思路,他认为应该把垄断性、公益性国企与竞争性国企分开,分别研究和部署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关于垄断,他认为必须在正确区分垄断国企与竞争国企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关于效率,他认为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改革思路进行校正;关于体制,他认为不能纠结于概念之争,而应该着眼于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在操作层面,明确了国企改革应该如何“正确的做”,他就此提出了分类管理、统一出资、行业监管、阶段推进和产权到民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应该说,纯就所述内容而言,作者的分析很严谨、很客观,论述也很精确、很理性,提出的措施针对性很强,很具操作性。但是,他所提到的这些方法与措施,真的能够落实吗?真的能够奏效吗?照这样做就真的能够成功吗?我看未必,因为国企改革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政治。

他在专栏10《全民化如何蜕变为权贵化》一节中,引用了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的观点——国有企业不只是一个效率问题,而且是一个政策问题,是执政党的合法性需要以国企来保证,来体现,无论是调动财富还是自愿上缴,都需要直接控制一些企业实体。这才讲到了问题的实质——当前国企存废的争论,国企地位的尴尬,以及国企改革的两难都在于一个根本的原因——政权与政治!所谓国有企业,实质上是一个政治与经济的混合体,包含了国家、国民、国体、领袖、军队、意识形态等政治要素,同时也包含了产权、产品、市场、分配、管理等经济内容。可以说,它的存在,是政权的需要,是控制资源的一种手段,是经济战略安全的一种保障,也是一种象征,一张社会主义的遮羞布;而它的改革,则关系到经济与社会控制的强弱,关系到利益结构的调整与厘清,是政治改革的必然一环,没有政治改革的成功也就不可能有国企改革的成功。

作者显然是对此有足够认识与思考的。与他在《改革的逻辑》一书中的提出的观点一脉相承,他有关国企改革的思路,仍然对“顶层设计”情有独钟,甚至是膜拜有加,依然强调必须把国企改革问题纳入到“顶层设计”的体系中去,系统的加以解决。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当然还有书中与民让利,为民说话的态度)。但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是一个非常保守、非常缓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国企改革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并非一朝一夕可能解决,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韧劲——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