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国子监

增加 1,24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 <big> 国子监牌楼</big> ''' |-| [[File: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 最高学府 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ref>.jpg|350px|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6/0a61dd72beca43108146f1b3135d6190.jpeg 原图链接][httpshttp://travelwww.qunarsohu.com/p-pl4207022 a/229578224_811481 来自 搜狐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 图片]]]|-|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align= light|''' 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 文名 ''' : 国子 学或国子寺] ,去哪儿?</ref>。
'''外文名称''' :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Imperial Academy
基本信息中文 '''别&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 国子 学、国子寺
'''所属地区''' 外文名称Imperial Academy: 华东、华北
'''行政区类别''' 别名 国子学 南京 国子寺北京|}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 行政 区类别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ref>[https://travel.qunar.com/p-pl4207022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南京、北京,去哪儿?</ref>。
所属地区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 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 [[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历史沿革==
西周时期 [[File: 家的最高学府 子监古代又 称为 太学 ”,汉武帝设置“ .jpg|300px|缩略图|右|<big>国子监古代又称为 太学 ”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 </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6/fcc72121e37f480cb8a85bcf38674c26.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29578224_811481 来自 搜狐网 功能。图片]]]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 [[西周]]时期 家的最高 府称为“太学” [[汉武帝]] 置“ 太学 博士制度,诏立五 ”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 博士,为建业太 典最高 之滥觞 府的功能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 永安元 年(278 公元258 年) 初立 东吴景帝[[孙休]]创建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 ,设 太学 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 博士 各一人 制度 助教十 诏立 人以教生徒。 博士 皆取履行清淳 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 为建业 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 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之滥觞
西晋[[ 晋武帝 司马炎统一全 ]]咸宁四年(278年)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 子学 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 建业 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 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 中断 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 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 [[ 司马睿 ]] ,仓促南渡至建邺(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年) [[ 国子寺 ]] 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年)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年)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年)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年) 又复其名。据《 [[ 旧唐书·高宗本纪 ]] 》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 [[ 国子学 ]] [[ 太学 ]] [[ 四门学 ]] [[ 律学 ]] [[ 书学 ]] [[ 算学 ]]
[[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蒋州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杨吴”。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徐温]]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汗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 [[ 程颐 ]] 曾任判西京国子监, [[ 胡瑗 ]] 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年)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1306年,建元大德十年, [[ 北京 ]] 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 [[ 清史稿·选举志 ]] 》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 [[ 博士 ]] [[ 助教 ]] 、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 [[ 乾隆 ]] 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1902年, [[ 南京 ]] 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
1905年12月6日( [[ 光绪 ]] 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
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ref>[http://zt.bjwmb.gov.cn/wmcy/sybj/wmcywhbj/t20130913_540349.htm 国子监],首都文明网</ref>
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
2006年,[[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 <ref>[http://www.gx211.com/news/2014811/n4044207661.html 北京国子监],中国高校之窗,2014-8-11</ref> 。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主要功能==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ref>[http://www.naic.org.cn/html/2017/gjzg_1106/31740.html 国子监 明清时期最高学府],2017-11-06 13:38:31 来源:古建中国</ref> 。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 <ref>[https://book.sidamingzhu.org/html/454/34766.html 卷二十一 国子监-唐六典:国子监     祭酒一人 司业二人 丞一人 主簿一人 录事一人 府七人 史十三人 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四大名著文学网</ref> ,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学===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 [[ 周易 ]] 》、《 [[ 尚书 ]] 》、《 [[ 毛诗 ]] 》、《 [[ 左氏春秋 ]] 》、《 [[ 礼记 ]] 》为五经,《 [[ 论语 ]] 》、《 [[ 孝经 ]] 》、《 [[ 尔雅 ]] 》不立学官,附中经而已。
===太学===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ref>[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217/c172318-24377894.html 唐中宗时国子监制度成熟 延续千年至清朝废科举时],人民网,2014年02月17日09:25 </ref> 。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有学生七十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广文馆===
北京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和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占地面积为2万7千多平米。
北京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ebf980102vyi9.html (北京)国子监],新浪博客,2015-8-24</ref>
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
明在鸡笼山下四牌楼设国子监,北及鸡笼山,西至进香河,南临珍珠桥,东达小营,覆盖今天成贤街两侧东南大学及周边地区,鼎盛时期,建有四座牌楼,故得名“四牌楼”。成祖北迁后,南京国子监称南雍,国子监鼎盛时期,有来自国内外近万名监生吃住在这里,酿造了一部世界上最早、内容涵盖最广、约有3.7亿字数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南京国子监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ref>[https://travel.qunar.com/p-pl3998094 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去哪儿?</ref> 。校内建筑除射圃、仓库、疗养所、储藏室外,教室、藏书楼、学生宿舍、食堂,就有2000余间。教学和管理设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诸堂)。
==相关知识==
===国子监里的十三经刻石碑和第一任祭酒===
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现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ref>[https://big5.eastu.com/TravelGuide/SS83.html 国子监],东游旅行网</ref>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暹罗、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视频==
 
===<center>国子监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国子监宣传片</center>
<center>{{#iDisplay:v03037cds9t|560|390|qq}}</center>
 
<center>国子监:古代中国的中央“大学”</center>
<center>{{#iDisplay:o07770358gn|560|390|qq}}</center>
 
<center>孔庙与国子监宣传片</center>
<center>{{#iDisplay:v0546i57mms|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109,903
次編輯